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1996-2013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别评价海洋经济系统、陆域经济系统、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水平,结果表明:海洋经济系统等级特征值由4.2066变化到2.7351,其协调性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陆域经济系统的等级特征值由3.9775变化到2.9137,其协调性水平是不断提升的;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等级特征值由4.0903变化到2.8364,海陆经济互动发展态势良好。
关键词:经济系统;协调性水平;可变模糊识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前言
辽宁是一个沿海经济大省,随着陆地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随着海陆经济的深入发展,海洋开发活动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洋压力和需求的不断增大,使得海陆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日趋尖锐。本研究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海陆各个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此研究加深了辽宁海陆经济研究的深度,避免了单一指标带来结果的片面性,能够探明海陆之间的整体影响关系,为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一、可变模糊识别理论
设论域U上的模糊概念,对U中的任意元素u(u∈U),u对表示事物吸引性质A的相对隶属度为,对表示排斥性质的相对隶属函数为,,,且。设:,称为u对A的相对差异度。根据=1,则(1)。设x0=[a,b]实轴上的模糊可变集合V的吸引域,即区间,X=[c,d]为包含X0(X0X)的某一上、下界范围域区间。x为X区间任意点的量值,则x落入M点左侧和右侧时,其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x落入c,d两点范围之外时,其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式中β为非负指数,通常可取β=1,即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线性函数。确定以后,根据公式(1)可求解相对隶属度。设评价对象u用m个指标进行评价,其指标特征值向量,对应的相对隶属度向量,根据;推导得出模糊可变识别模型:,式中为识别对象u对A的相对隶属度,a为优化准则参数,a=1为最小一乘方准则,a=2为最小二乘方准则;p为距离参数,p=1为海明距离,p=2为欧氏距离[2]。
二、辽宁省海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对协调性水平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1。
(一)海洋经济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协调水平为低等偏中等水平,以2013的2.7351最好,1996年的4.2066最差,海洋经济状况呈现出波动中逐渐变好的趋势。究其原因:辽宁省提出“海上辽宁”的战略构想,发布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海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基于三轴图[3]结构演变方法,海洋产业结构三角形重心1996年落在第1区域,经过先左旋后右旋的演进模式,2013年的海洋产业结构重心落在了第4区域内,由“一二三”的发展模式演变为“三二一”的发展顺序,产业结构进入高级化发展阶段。全省积极开展海洋科技事业,组建了海洋研究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将科技成果致力于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效率水平由1996年的4.3448到2013年的2.3698。但是,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尚小,2013年的2.7257也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国11省市中位列靠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力不足,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在海洋产业总值中的比重不足1%;海洋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仍是突出问题。
(二)陆域经济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陆域经济系统协调等级由3.9775变为2.9137,从低等偏中等水平提升到中等偏高等水平,辽宁省陆域经济发展状况逐年变好。辽宁省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经济总产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发展态势良好。辽宁省加快推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坚持扩大内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给辽宁老工业基地带来了经济增长空间。辽宁省注重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加快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大幅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也逐渐降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效率水平得以提升。与此同时,辽宁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污染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加强水污染控制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空气监测,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抓好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废物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
(三)海陆复合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个别年份有稍微的波动,以2013年的2.8364为最佳,1996年的4.0903为最差。说明海陆复合经济系统整体发展基本上越来越协调,发展态势良好。这是因为辽宁省在发展海陆经济的进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要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在海陆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以海陆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基础进行统筹规划,以加强海陆经济的互动发展。即便如此,在辽宁省海陆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致使整体协调水平并不是很好。比如海陆经济发展结构不同步,辽宁省陆域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型产业,2008年以来其所占比重超过50%,而在海洋产业方面,辽宁省更加注重海洋三产的发展,近几年已超过海洋二产。海陆产业结构发展不同步,不利于海陆共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海陆经济发展协调呼应,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率;海陆功能区划不够协调、陆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等也是阻碍海陆系统更加协调的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高,以1996年的4.0903为最差,2013年的2.8364为最佳。其中,海洋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陆域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逐年稳步增加,但总的提升幅度小于海洋经济系统。陆域经济相对于海洋经济起步较早,经济基础较为牢靠,发展相对稳定,但经济活力相对不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大于陆域经济。
建议:对辽宁省陆域经济而言,既要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又应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规模,在继续以第二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以科技为指导,拓展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在发展海洋经济中,首先要转变思想重视海洋的发展,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借鉴陆域经济发展经验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辽宁省应注重海陆经济系统的综合开发管理,为海陆经济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高经济系统协调性水平,以此既促进经济的增长,使得辽宁省海陆经济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盖美,刘伟光,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2]陈守煜.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及其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于海楠,于谨凯,刘曙光.基于“三轴图”法的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4:71-76.
关键词:经济系统;协调性水平;可变模糊识别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前言
辽宁是一个沿海经济大省,随着陆地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大,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已经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1]。随着海陆经济的深入发展,海洋开发活动的复杂化和多元化,社会经济活动对海洋压力和需求的不断增大,使得海陆间的冲突和矛盾也日趋尖锐。本研究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对海陆各个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此研究加深了辽宁海陆经济研究的深度,避免了单一指标带来结果的片面性,能够探明海陆之间的整体影响关系,为辽宁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一、可变模糊识别理论
设论域U上的模糊概念,对U中的任意元素u(u∈U),u对表示事物吸引性质A的相对隶属度为,对表示排斥性质的相对隶属函数为,,,且。设:,称为u对A的相对差异度。根据=1,则(1)。设x0=[a,b]实轴上的模糊可变集合V的吸引域,即区间,X=[c,d]为包含X0(X0X)的某一上、下界范围域区间。x为X区间任意点的量值,则x落入M点左侧和右侧时,其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x落入c,d两点范围之外时,其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式中β为非负指数,通常可取β=1,即相对差异函数模型为线性函数。确定以后,根据公式(1)可求解相对隶属度。设评价对象u用m个指标进行评价,其指标特征值向量,对应的相对隶属度向量,根据;推导得出模糊可变识别模型:,式中为识别对象u对A的相对隶属度,a为优化准则参数,a=1为最小一乘方准则,a=2为最小二乘方准则;p为距离参数,p=1为海明距离,p=2为欧氏距离[2]。
二、辽宁省海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在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对协调性水平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1。
(一)海洋经济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协调水平为低等偏中等水平,以2013的2.7351最好,1996年的4.2066最差,海洋经济状况呈现出波动中逐渐变好的趋势。究其原因:辽宁省提出“海上辽宁”的战略构想,发布了一系列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海洋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率得到提高。基于三轴图[3]结构演变方法,海洋产业结构三角形重心1996年落在第1区域,经过先左旋后右旋的演进模式,2013年的海洋产业结构重心落在了第4区域内,由“一二三”的发展模式演变为“三二一”的发展顺序,产业结构进入高级化发展阶段。全省积极开展海洋科技事业,组建了海洋研究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将科技成果致力于海洋发展,海洋经济效率水平由1996年的4.3448到2013年的2.3698。但是,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尚小,2013年的2.7257也才处于中等水平,在全国11省市中位列靠后;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力不足,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在海洋产业总值中的比重不足1%;海洋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仍是突出问题。
(二)陆域经济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陆域经济系统协调等级由3.9775变为2.9137,从低等偏中等水平提升到中等偏高等水平,辽宁省陆域经济发展状况逐年变好。辽宁省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经济总产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发展态势良好。辽宁省加快推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重点的经济转型,坚持扩大内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给辽宁老工业基地带来了经济增长空间。辽宁省注重科技发展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加快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人均生产总值大幅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也逐渐降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效率水平得以提升。与此同时,辽宁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污染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加强水污染控制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空气监测,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抓好粉煤灰、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废物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
(三)海陆复合系统
从表1可知,辽宁省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个别年份有稍微的波动,以2013年的2.8364为最佳,1996年的4.0903为最差。说明海陆复合经济系统整体发展基本上越来越协调,发展态势良好。这是因为辽宁省在发展海陆经济的进程中已经逐步认识到要综合考虑海、陆的资源环境特点,在海陆经济、环境良性发展的基础上,以海陆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基础进行统筹规划,以加强海陆经济的互动发展。即便如此,在辽宁省海陆经济的发展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致使整体协调水平并不是很好。比如海陆经济发展结构不同步,辽宁省陆域经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型产业,2008年以来其所占比重超过50%,而在海洋产业方面,辽宁省更加注重海洋三产的发展,近几年已超过海洋二产。海陆产业结构发展不同步,不利于海陆共用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海陆经济发展协调呼应,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经济效率;海陆功能区划不够协调、陆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等也是阻碍海陆系统更加协调的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海陆复合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高,以1996年的4.0903为最差,2013年的2.8364为最佳。其中,海洋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不断提升,陆域经济系统的协调水平逐年稳步增加,但总的提升幅度小于海洋经济系统。陆域经济相对于海洋经济起步较早,经济基础较为牢靠,发展相对稳定,但经济活力相对不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大于陆域经济。
建议:对辽宁省陆域经济而言,既要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又应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经济规模,在继续以第二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基础上,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同时以科技为指导,拓展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在发展海洋经济中,首先要转变思想重视海洋的发展,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借鉴陆域经济发展经验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培育海洋工程制造业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海洋开发能力;辽宁省应注重海陆经济系统的综合开发管理,为海陆经济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提高经济系统协调性水平,以此既促进经济的增长,使得辽宁省海陆经济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盖美,刘伟光,田成诗.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5):966-976.
[2]陈守煜.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及其应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于海楠,于谨凯,刘曙光.基于“三轴图”法的中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