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赵大爷”就成了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甚至子女们对他的惯常称呼。“赵大爷”单名虽是个“权”字,但终其一生只是普通工人,与“权”不沾边,也并无世俗眼中的大成就。但对于出身贫瘠农村的他来说,一生四处闯荡、凭一己之力改变境遇和后代命运已是殊为不易,子女们都称他是老赵家“打江山的人”。
赵大爷是家中第九个孩子,也是第一个男孩。父母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得香火有继。父亲以俭治家,对长子寄望厚重,因此要求格外严格。赵大爷寒冬腊月打赤脚是常事,逢年过节才敢悄悄穿双新鞋。念私塾时,他渴望像同学们那样穿上洋气的童子军装,父亲难得地答应了,但却是让家里人照老样式用自织土布缝制。怎奈夏天穿粗厚土布衣裳实在太热,满怀期望,也只能郁郁作罢。
严苛的管教激发了赵大爷外出闯荡的决心和勇气,他15岁便穿上刚过门妻子做的布鞋踏出家门。他先后在南充、重庆、成都一带当学徒,学做面条、肥皂、木工,病中受过刻薄的老板娘不给吃喝的欺辱,也得过好心人指点门路的帮助,终学得一身精湛木工手艺。此后,他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埋头苦干,带领家人离开南充农村,在“天府之国”成都安家落户。晚年儿孙绕膝时他常感念父恩:“当年我爸要是稍微惯侍(溺爱)我点嘞,就莫得今天了哟。”
贯穿大半生的贫穷艰苦在赵大爷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他特别节俭惜物:用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都有了年头,其中一些还是子女换代淘汰或别人要扔掉的。他总能看到它们的“潜能”,如获至宝似的留下来。“放得千日货,必有赚钱时”,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退休后,他在省文物商店谋了份守夜的工作。那些年,他捡了好些受了磕碰的花瓶,精心修补后摆在家里,还真有点样子。
赵大爷记忆力超群,幼时读私塾学的文章他都记得十分清楚。有时听到孙辈背诵课文,他也来了兴致,抑扬顿挫地吟起《木兰辞》或《硕鼠》这些六十多年前所学的古诗文。读书看报是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良方,也是晚年生活中每天的必修课。偶有一次,邻居见他饶有兴味地读报给老伴儿听,不禁赞叹“好有学习气氛”,孙女耳濡目染也爱上了书香。
赵大爷为人厚道、待人热情,爱结交朋友,尤其喜欢“认老乡”。二女婿就是他“认老乡”结识的,就此牵起女儿女婿的姻缘。在西藏林芝红卫林场工作时,他结识了许多当兵的老乡,常在家尽力款待他们,让远离家乡、戍守高原的游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多年后,这些人无论各自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对他曾经的照顾总是念念不忘、心怀感激。他退休回到成都后依旧热情不减,经常给隔壁四邻端饺子、送汤羹。他爱做粉蒸肉、夹沙肉宴客,还会殷勤地给人夹菜,被夹菜的人不难感受到他目光紧锁的期待。每当听到“味道好”的夸赞,赵大爷的眼神才松弛下来,随之露出孩童般欣喜满足的笑容。
时光荏苒,转眼间老赵家“打江山的人”——我亲爱的爷爷——已辞世6年。我们这些蒙荫的孙儿女们依然在城市中闯荡打拼,为生活,更为永不忘却的怀念。
编辑 杨静茹 [email protected]
赵大爷是家中第九个孩子,也是第一个男孩。父母盼星星盼月亮,终盼得香火有继。父亲以俭治家,对长子寄望厚重,因此要求格外严格。赵大爷寒冬腊月打赤脚是常事,逢年过节才敢悄悄穿双新鞋。念私塾时,他渴望像同学们那样穿上洋气的童子军装,父亲难得地答应了,但却是让家里人照老样式用自织土布缝制。怎奈夏天穿粗厚土布衣裳实在太热,满怀期望,也只能郁郁作罢。
严苛的管教激发了赵大爷外出闯荡的决心和勇气,他15岁便穿上刚过门妻子做的布鞋踏出家门。他先后在南充、重庆、成都一带当学徒,学做面条、肥皂、木工,病中受过刻薄的老板娘不给吃喝的欺辱,也得过好心人指点门路的帮助,终学得一身精湛木工手艺。此后,他无论顺境逆境始终埋头苦干,带领家人离开南充农村,在“天府之国”成都安家落户。晚年儿孙绕膝时他常感念父恩:“当年我爸要是稍微惯侍(溺爱)我点嘞,就莫得今天了哟。”
贯穿大半生的贫穷艰苦在赵大爷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他特别节俭惜物:用的锅碗瓢盆、桌椅板凳都有了年头,其中一些还是子女换代淘汰或别人要扔掉的。他总能看到它们的“潜能”,如获至宝似的留下来。“放得千日货,必有赚钱时”,這句话他常挂在嘴边。退休后,他在省文物商店谋了份守夜的工作。那些年,他捡了好些受了磕碰的花瓶,精心修补后摆在家里,还真有点样子。
赵大爷记忆力超群,幼时读私塾学的文章他都记得十分清楚。有时听到孙辈背诵课文,他也来了兴致,抑扬顿挫地吟起《木兰辞》或《硕鼠》这些六十多年前所学的古诗文。读书看报是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良方,也是晚年生活中每天的必修课。偶有一次,邻居见他饶有兴味地读报给老伴儿听,不禁赞叹“好有学习气氛”,孙女耳濡目染也爱上了书香。
赵大爷为人厚道、待人热情,爱结交朋友,尤其喜欢“认老乡”。二女婿就是他“认老乡”结识的,就此牵起女儿女婿的姻缘。在西藏林芝红卫林场工作时,他结识了许多当兵的老乡,常在家尽力款待他们,让远离家乡、戍守高原的游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多年后,这些人无论各自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对他曾经的照顾总是念念不忘、心怀感激。他退休回到成都后依旧热情不减,经常给隔壁四邻端饺子、送汤羹。他爱做粉蒸肉、夹沙肉宴客,还会殷勤地给人夹菜,被夹菜的人不难感受到他目光紧锁的期待。每当听到“味道好”的夸赞,赵大爷的眼神才松弛下来,随之露出孩童般欣喜满足的笑容。
时光荏苒,转眼间老赵家“打江山的人”——我亲爱的爷爷——已辞世6年。我们这些蒙荫的孙儿女们依然在城市中闯荡打拼,为生活,更为永不忘却的怀念。
编辑 杨静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