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材是一本精美的范文集。教师要用好、用活语文教材,教给学生阅读的金钥匙,通过课内知识之间的迁移、课内向课外阅读的迁移以及从阅读向写作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材;阅读;迁移能力
在近几年的广东中考语文试题中,课外阅读的考查比重越来越大。不少教师对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逐渐轻视甚至放弃,产生专攻课外阅读教学的念头。笔者认为,这是舍本取末的做法。其实,语文教材是一本精美的范文集,也是一个很好的读与写的例子,用好语文教材大有裨益。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用好、用活语文教材,教给学生金钥匙,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其阅读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注重课内知识之间的迁移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精通理论的目的在于迁移,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教学中,本人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尽量将同类和类似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来安排教学,用举一反三法进行教学。“举一”就是以一段文字为例,理解内容,总结学法;“反三”就是运用学法,自学其他类似段落,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从课内知识之间的迁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段落结构形式相似的较多,比如《春》《苏州园林》,等等。其中《苏州园林》一课中第四段至第七段这四段的结构形式基本都是一样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第四、第五这两个重点段,并总结这两段的学法,再启发学生把四、五段和六、七段比较,找出结构上的相似点。学生不难发现:这四段都是按先总后分的方式来安排结构,即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具体说明这种特点。最后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学六、七段,学生通过读、写、划、议、注的方法学习,教师再检查自学的效果和解疑。
在语文教材中,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课和自读课是有机的整体。由讲读到自读,体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课与自读课各具特点,其内涵非常丰富,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截然分开。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如《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这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记”文体的特点。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同类篇目进行比较、迁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讲读课上“举一”,自读课上“反三”;讲读课文为“例子”,自读课文为“训练”;在一个教学单元设“讲读课文”的同类或相关组合,恰恰体现了教育研究者对迁移规律的期待,自由合理分配,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继续被“填鸭”。
为了加强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概括能力和思维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注重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是语文学习迁移的一条良策。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选取同类文章,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用此方法写一篇同类的文章,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拘泥一处,不讲求横向迁移,就会视野狭窄,影响学生思维的广度。
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往往使他们不满足课内学习,而是力图从课外的广泛涉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但在实践中,由于心中无“法”,阅读起来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不少学生阅读课外作品时难以把握其内容要旨,甚至有不少学生反映一做课外阅读题目就头痛,不知从何下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就是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尝试这种幸福,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边海洋的勇士。”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海洋上乘风破浪的勇士,笔者在教学中首选结合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怎样读总体的语文书,怎样读一册的语文书,怎样学单元的知识,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分段,怎样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又根据不同的文体传授了通用的阅读技巧,如说明文的学习单元中,笔者根据说明文的考点设计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指导学生总结出“说明文阅读技巧”并整理成表格。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训练中不断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在探索中升华,最终达到“无招胜有招”的目的。
再如,在《故乡》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先把阅读方法的要领教给学生:一是明作家,析背景;二是读小说,知要素;三是深挖掘,析主题。然后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反复运用、实践,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去阅读课外精品,再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上学校阅览室阅读《微型小说选》,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摘录;最后我还进行小小说阅读竞赛,并要求优胜者写成功经验。莫丽冰同学写到,她的课外阅读的成功在于做题时多联系课内学过的模式相似的课文,并运用教师教的这类课文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由于阅读得法,学生不仅能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高效地阅读许多教材上没有的有益文章。为了培养学生形成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有效迁移的能力,笔者还组织学生成立“读书会”,定期写课内外阅读心得,定期开读书交流会,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会学生从阅读向写作的迁移
就像初学美术的人要从临摹开始一样,写作文也应该注重模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范文作用。如在备课时,教师应该从研究写作的角度准备好思路、方法,在教学中就可以指导学生以课文为范文,进行模仿写作。因此,讲好讲活语文教材,就是为学生的写作指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又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路是有一条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可见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依“路”而走、有章可循的,教师要把课文当作学生写作文的引路人。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这种读写之间的迁移训练。如在教学《春》这篇文质并美的散文时,紧密结合对初一学生的写景专题训练,在反复地品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加以归纳总结朱自清先生高超的写景技巧:①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结合;②抓住景物的特点;③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④多角度写景;⑤恰当运用修辞方法。
然后指导他们自觉地将归纳的方法迁移到《校园一角》的短文写作中。由于写前有“导”——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多少,学生写的效果比较好:校园内的参天大树写活了,草地写得生机盎然,回廊写得古典别致。最后,笔者还结合写景技巧指导学生互评作文,让学生批注所归纳的写景方法,从而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做到 “读课文时想作文”:领悟其写作方法技巧,把作者的写作方法技巧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再结合自身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想象,产生属于自己的文章,达到“读”以致用的目的;而同时又做到“写作文时想课文”,借鉴名篇佳作的高超技巧、选材特色、清词丽句等,结合自己的写作目的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从“读”到“写”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弦.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Z].http://www.hcxx.sdedu.net.
[2]胡隆佳.正迁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88(2).
[3] 皮连生,王小明,王映学.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材;阅读;迁移能力
在近几年的广东中考语文试题中,课外阅读的考查比重越来越大。不少教师对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逐渐轻视甚至放弃,产生专攻课外阅读教学的念头。笔者认为,这是舍本取末的做法。其实,语文教材是一本精美的范文集,也是一个很好的读与写的例子,用好语文教材大有裨益。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用好、用活语文教材,教给学生金钥匙,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其阅读写作能力的目的。
一、注重课内知识之间的迁移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精通理论的目的在于迁移,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教学中,本人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尽量将同类和类似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来安排教学,用举一反三法进行教学。“举一”就是以一段文字为例,理解内容,总结学法;“反三”就是运用学法,自学其他类似段落,借此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从课内知识之间的迁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段落结构形式相似的较多,比如《春》《苏州园林》,等等。其中《苏州园林》一课中第四段至第七段这四段的结构形式基本都是一样的。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第四、第五这两个重点段,并总结这两段的学法,再启发学生把四、五段和六、七段比较,找出结构上的相似点。学生不难发现:这四段都是按先总后分的方式来安排结构,即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再具体说明这种特点。最后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自学六、七段,学生通过读、写、划、议、注的方法学习,教师再检查自学的效果和解疑。
在语文教材中,语文单元教学的讲读课和自读课是有机的整体。由讲读到自读,体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知识迁移规律。讲是为了不讲自会,教是为了不教自懂。讲读课与自读课各具特点,其内涵非常丰富,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截然分开。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语文单元教学的基础环节。如《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这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记”文体的特点。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我们可以将其与其他同类篇目进行比较、迁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讲读课上“举一”,自读课上“反三”;讲读课文为“例子”,自读课文为“训练”;在一个教学单元设“讲读课文”的同类或相关组合,恰恰体现了教育研究者对迁移规律的期待,自由合理分配,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继续被“填鸭”。
为了加强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概括能力和思维方法,并鼓励学生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节省教学时间,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注重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迁移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是语文学习迁移的一条良策。在课内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应该选取同类文章,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方法,并用此方法写一篇同类的文章,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如果拘泥一处,不讲求横向迁移,就会视野狭窄,影响学生思维的广度。
中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往往使他们不满足课内学习,而是力图从课外的广泛涉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但在实践中,由于心中无“法”,阅读起来无“法”可依、无章可循,不少学生阅读课外作品时难以把握其内容要旨,甚至有不少学生反映一做课外阅读题目就头痛,不知从何下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就是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尝试这种幸福,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敢于独立闯进人类智慧的无边海洋的勇士。”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海洋上乘风破浪的勇士,笔者在教学中首选结合教材的内容向学生传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怎样读总体的语文书,怎样读一册的语文书,怎样学单元的知识,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分段,怎样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又根据不同的文体传授了通用的阅读技巧,如说明文的学习单元中,笔者根据说明文的考点设计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指导学生总结出“说明文阅读技巧”并整理成表格。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训练中不断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在探索中升华,最终达到“无招胜有招”的目的。
再如,在《故乡》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先把阅读方法的要领教给学生:一是明作家,析背景;二是读小说,知要素;三是深挖掘,析主题。然后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反复运用、实践,并鼓励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去阅读课外精品,再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上学校阅览室阅读《微型小说选》,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摘录;最后我还进行小小说阅读竞赛,并要求优胜者写成功经验。莫丽冰同学写到,她的课外阅读的成功在于做题时多联系课内学过的模式相似的课文,并运用教师教的这类课文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由于阅读得法,学生不仅能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高效地阅读许多教材上没有的有益文章。为了培养学生形成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的有效迁移的能力,笔者还组织学生成立“读书会”,定期写课内外阅读心得,定期开读书交流会,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会学生从阅读向写作的迁移
就像初学美术的人要从临摹开始一样,写作文也应该注重模仿,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范文作用。如在备课时,教师应该从研究写作的角度准备好思路、方法,在教学中就可以指导学生以课文为范文,进行模仿写作。因此,讲好讲活语文教材,就是为学生的写作指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又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路是有一条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可见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依“路”而走、有章可循的,教师要把课文当作学生写作文的引路人。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这种读写之间的迁移训练。如在教学《春》这篇文质并美的散文时,紧密结合对初一学生的写景专题训练,在反复地品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加以归纳总结朱自清先生高超的写景技巧:①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结合;②抓住景物的特点;③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④多角度写景;⑤恰当运用修辞方法。
然后指导他们自觉地将归纳的方法迁移到《校园一角》的短文写作中。由于写前有“导”——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多少,学生写的效果比较好:校园内的参天大树写活了,草地写得生机盎然,回廊写得古典别致。最后,笔者还结合写景技巧指导学生互评作文,让学生批注所归纳的写景方法,从而达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做到 “读课文时想作文”:领悟其写作方法技巧,把作者的写作方法技巧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再结合自身对事物的观察、理解、想象,产生属于自己的文章,达到“读”以致用的目的;而同时又做到“写作文时想课文”,借鉴名篇佳作的高超技巧、选材特色、清词丽句等,结合自己的写作目的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从“读”到“写”的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弦.迁移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Z].http://www.hcxx.sdedu.net.
[2]胡隆佳.正迁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文科参考资料,1988(2).
[3] 皮连生,王小明,王映学.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4]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