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研
安全、有效投资境外资源的中国标杆
8月22日,香港上市公司中信资源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主席、副主席人事调整,由中信资源控股方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接替原董事会主席郭炎,原副董事长马廷雄则辞任。此举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信集团要把中信资源打造成资源业务旗舰。
此前,中信资源已成为国内天然资源的综合供应商,尤其是基本金属和石油领域,中信资源近年来频频并购境外资源项目股权,参与境外资源的开发。
“第二次矿业革命”
中信资源目前拥有权益的海外项目包括全球规模最大的电解铝厂之一的Portland Aluminium Smelter、位于澳洲昆士兰的Coppabella和Moorvale的煤矿,以及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斯油田项目等。
业内称,并无石油勘探开采经验的中信公司海外找油,是中国海外石油并购战略调整的体现,国家鼓励更多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外资源的开采开发。
此次中信收购哈石油项目更是成为商务部认定为合理利用境外资源的典范,该石油资产规模仅次于中石油PK石油公司项目和中海油尼日利亚OML130项目。中信虽为了获得哈国政府的批准,效仿中石油将部分股权转让给了哈国有石油公司,未能收购全部股权。但收购完成后充分确立了其海外找油军团第四号选手的地位。
事实上,不只中信集团频频现身海外资源并购现场,国内众多民企也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海外资源项目。
投资嗅觉一向灵敏的浙江商人也已经迈出国门,参与境外资源的开发。在国内对炒油团、炒煤团等国内资源炒家仍有一定争议的背景下,去非洲开铜矿、东南亚挖铁矿、参与北欧开发森林资源、南太平洋捕捞水产等成为浙商“海外兵团”追捧的投资对象。有国际分析人士将此称为“第二次矿业革命”,并将其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突破资源瓶颈
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类资源的消耗量大幅度上升,金属矿等资源价格随之全线上涨,尤以铜、金为盛。早在2003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突然发力,以铜价为例,从2000美元/吨升至6000美元/吨,一路高歌猛进。有色金属板块获益匪浅,股价疯狂上涨。
中国虽以地大物博著称,油气和重要矿产资源总量不少。但相对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及人均占有资源情况,自然资源实际上颇为紧缺。200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初,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159种矿产资源中,有所减少的达70种。另外,原油进口数量达到了14518亿吨,铁矿石进口32632万吨,铜矿石进口363万吨,进口量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境内不足境外补。“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为解决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了新蓝图。放眼全球市场,境外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以铜为例,我国现有探明储量仅有1662万吨,人均占有储量仅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而国土面积仅占我国3%的非洲刚果(金)铜储量则是我国的4.5倍,开发价值极高。
有统计资料显示,今后10年是中国矿产资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预计到2020年,一些主要的大宗矿产如煤炭、钢铁、钾盐等的需求量是2000年的2倍左右,而石油、铜、铝等将可能是3~4倍,除了煤炭外,届时这些矿产的对外依存程度都将在50%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海外淘金的热潮也与当前国内的资源调控政策有关。国内矿权取得相对较难,这几年国家对采矿权实行了有偿取得机制,要求对采矿权和探矿权实行招拍挂。之后,国土资源部门又提出资源整合,使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面临淘汰出局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国外矿权取得相对较为容易,但也不是一路坦途。
优势互补、平等互利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该国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次修改《资源法》,其中一次就是在中石油并购PK石油公司后,哈国感受到了风险,最后规定如若地下资源利用权的转让不符合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国家权威机关有权拒签资源利用权转让许可。这一政策的出台,让该国政府有了在并购最后关头叫停的权利。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寻求资源应坚持“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合作共赢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比如在境外资源开发市场的选择上,需要考虑的因素绝不仅仅是资源的丰富与否,还要考虑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中国的政治关系,运输的便利条件等。
中国公司海外寻觅资源,必须寻找到增加资源储备和让资源国政府放心之间的平衡点,让资源国政府继续掌握对资源的部分话语权,同时让其分享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或许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安全、有效投资境外资源的中国标杆
8月22日,香港上市公司中信资源发布公告,公司董事会主席、副主席人事调整,由中信资源控股方中信集团董事长孔丹接替原董事会主席郭炎,原副董事长马廷雄则辞任。此举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信集团要把中信资源打造成资源业务旗舰。
此前,中信资源已成为国内天然资源的综合供应商,尤其是基本金属和石油领域,中信资源近年来频频并购境外资源项目股权,参与境外资源的开发。
“第二次矿业革命”
中信资源目前拥有权益的海外项目包括全球规模最大的电解铝厂之一的Portland Aluminium Smelter、位于澳洲昆士兰的Coppabella和Moorvale的煤矿,以及哈萨克斯坦卡拉赞巴斯油田项目等。
业内称,并无石油勘探开采经验的中信公司海外找油,是中国海外石油并购战略调整的体现,国家鼓励更多有能力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外资源的开采开发。
此次中信收购哈石油项目更是成为商务部认定为合理利用境外资源的典范,该石油资产规模仅次于中石油PK石油公司项目和中海油尼日利亚OML130项目。中信虽为了获得哈国政府的批准,效仿中石油将部分股权转让给了哈国有石油公司,未能收购全部股权。但收购完成后充分确立了其海外找油军团第四号选手的地位。
事实上,不只中信集团频频现身海外资源并购现场,国内众多民企也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海外资源项目。
投资嗅觉一向灵敏的浙江商人也已经迈出国门,参与境外资源的开发。在国内对炒油团、炒煤团等国内资源炒家仍有一定争议的背景下,去非洲开铜矿、东南亚挖铁矿、参与北欧开发森林资源、南太平洋捕捞水产等成为浙商“海外兵团”追捧的投资对象。有国际分析人士将此称为“第二次矿业革命”,并将其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突破资源瓶颈
近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类资源的消耗量大幅度上升,金属矿等资源价格随之全线上涨,尤以铜、金为盛。早在2003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突然发力,以铜价为例,从2000美元/吨升至6000美元/吨,一路高歌猛进。有色金属板块获益匪浅,股价疯狂上涨。
中国虽以地大物博著称,油气和重要矿产资源总量不少。但相对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及人均占有资源情况,自然资源实际上颇为紧缺。200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初,在全国查明资源储量的159种矿产资源中,有所减少的达70种。另外,原油进口数量达到了14518亿吨,铁矿石进口32632万吨,铜矿石进口363万吨,进口量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境内不足境外补。“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为解决资源紧缺问题提供了新蓝图。放眼全球市场,境外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以铜为例,我国现有探明储量仅有1662万吨,人均占有储量仅为世界水平的五分之一。而国土面积仅占我国3%的非洲刚果(金)铜储量则是我国的4.5倍,开发价值极高。
有统计资料显示,今后10年是中国矿产资源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预计到2020年,一些主要的大宗矿产如煤炭、钢铁、钾盐等的需求量是2000年的2倍左右,而石油、铜、铝等将可能是3~4倍,除了煤炭外,届时这些矿产的对外依存程度都将在50%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海外淘金的热潮也与当前国内的资源调控政策有关。国内矿权取得相对较难,这几年国家对采矿权实行了有偿取得机制,要求对采矿权和探矿权实行招拍挂。之后,国土资源部门又提出资源整合,使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面临淘汰出局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国外矿权取得相对较为容易,但也不是一路坦途。
优势互补、平等互利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该国在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次修改《资源法》,其中一次就是在中石油并购PK石油公司后,哈国感受到了风险,最后规定如若地下资源利用权的转让不符合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国家权威机关有权拒签资源利用权转让许可。这一政策的出台,让该国政府有了在并购最后关头叫停的权利。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企业海外寻求资源应坚持“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合作共赢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比如在境外资源开发市场的选择上,需要考虑的因素绝不仅仅是资源的丰富与否,还要考虑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与中国的政治关系,运输的便利条件等。
中国公司海外寻觅资源,必须寻找到增加资源储备和让资源国政府放心之间的平衡点,让资源国政府继续掌握对资源的部分话语权,同时让其分享到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或许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