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趣横生 岁月静好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7-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晓湖先生
  民间私人收藏家。知足常乐的他走在岁月的路上,一路繁花似锦,在历经一番如日中天的事业发展之後,逐渐褪去商业的繁华,将自己沉浸於收藏名人字画与扇面的艺术之中,研究、结集出版,一边享受艺术带来的无穷乐趣与精神上的享受,过着艺术相伴的清閒、温暖的日子,一边保护着一批中国书画艺术遗产。
  他说:“一个人来这世间走一趟,很不容易,总是要留下点什麽。”已经出版的两本书,及正在编著的《前贤文札·诗牍》,便是他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最有意义的东西。
  得遇良师 静享艺术之静美
  2015年,由李晓湖先生编著的翰乐轩《李晓湖珍藏名人字画与扇面集》(扇面篇)、(字画篇)出版面世,书中收录了他几十年来的收藏,将其结集出版,意在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见天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经济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方面的缺失。
  李晓湖先生自幼喜欢收藏,煙盒、粮票是他收藏最多的藏品,只是年少时候的收藏与现今完全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让其无法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於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每有老人要买香煙,他就殷勤地跑去说:“我帮你买。”老人也知道他喜欢收藏煙盒,用完之後便会把煙盒给他。“那时候买一包煙也不便宜。”李晓湖先生回忆说,因此买煙这样的好事並不是很多,他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将收藏作为儿时的童趣,充实着有些贫瘠的童年生活。
  而成年之後的李晓湖先生走向收藏字画之路,也是机缘巧合。1987年11月,他从安徽安庆移居香港,暂居在其外公生前的家中,生活习惯及社交圈均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他的外公嵇哲(1917—1966),字竹贤,早年曾得到牟润孙教授的赏识,受聘於新亚书院(今香港中文大学前身)中文系,兼任讲师席。其外公善书写画,且喜收藏,家中藏书较多,李晓湖先生工作之餘,可尽情翻阅。初到香港时,其母亲带他去九龙美孚拜识了牟润孙教授,牟教授家中到处摆放着书籍,大多是线装本、古籍善本。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多的私人的善本书籍。
  李晓湖先生说:“在短促的人生历程中,最大的幸运莫过於能遇到良师益友。”教育家通常能将二等人物培养成一流人物,也能将无用之人,影响成有用之人。牟润孙教授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他人生的价值观。遗憾的是,1988年11月,牟教授辞世,带着对其的思念在之後的数十年,李晓湖先生常带手信去牟家看望牟教授的遗孀(他称呼其为牟奶奶),也因此了解到了牟教授辞世後,家人生活拮据,意欲将牟教授的藏书变卖。“那个时候人们对字画不像今天这样热衷,那有些藏书在市场上並无销路,而丢棄又十分可惜。我便想着将其买下,牟奶奶也算是将其半卖半送给了我。”李晓湖先生回忆说。
  在之後的岁月中,李晓湖先生收藏的爱好也坚持了下来,有研究、有修养、有品位、有胆识、也很有经济实力的这些特点集中在他的身上,他也成为了一位民间沉稳、低调私人收藏爱好者。在李晓湖先生心中,每一件藏品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而对藏品的各个细节:色调、神韻都了然於胸,如数家珍,而且熟知关於它的故事和传奇,仿佛它的得与失、来与去、聚与散都会与自己息息相关。
  现代社会,作为收藏品,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从事收藏也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而对於李晓湖先生而言,玩古必得其乐,当下,他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意义。他收藏的字画、扇面都可以作为资料存在,供人参阅,他也一直希望能夠将牟教授收藏的与历史有关的字画收集出版,供人研究,也不辜负清贫的牟教授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般辛苦的岁月中收集到的字画,保留了一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遗产。
  李晓湖先生对收藏,尤其是名人字画与扇面用了情,入了心,“扇面虽属小品,但极能表现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精华,它与一般的书画不一样,扇书是书画家在一呎左右的纸张上写画,题诗,如何佈局,如何表现一幅画作或一幅字的功底及精神内涵,是特别考验人的。而要在一幅扇书上作假,要比在一幅字画上作假难上许多。此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是手札尺牍,及扇画。”谈及扇面书画,李晓湖先生娓娓道来。由此可见,他是喜爱极了扇画。
  他的生活俭朴,对於吃与穿,並无太多要求,但是在书画艺术上,卻很捨得。有时,他也会参观一些书画展及拍卖展,见到喜欢的,经济能承受的,都会竞投,因为收藏确实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与精神上的享受。他正在筹备新书的出版,将自己一些藏品一一展现。李晓湖先生说。“一个人来这世间走一趟,很不容易,总希望能留下点什麽。”文化是需要传承,及它的来源,能让後人在收藏中得以参阅。已经出版的这两本书,及正在编著的《前贤文札·诗牍》,便是他为自己的人生留下的最有意义的东西。
  恰遇良机 奋斗之後见收穫
  李晓湖先生常说自己是幸运的,他的幸运之处一是年轻时得遇良师,让自己在褪去商业繁华的外衣之後,能夠在一片书香之中,静享人生,二是在进入商场时得遇良机,让自己在奋斗的年岁中,不辜负时光,並能享用到奋斗後的成果。
  他在八十年代後期来到香港,而来港之前,他从事的是贸易,这为其在香港发展贸易事业打下基础。来港不久,李晓湖先生先後创办了两家公司,利用其曾在轻工业工厂的工作经历以及积攒下来的人脈,进入纺织业。这一次的选择印证了他眼光的精準,他回忆说:“那个时候出口正红火,我也算是把握住了好时机。”他有时每个月有五六个货柜的出口纺织品,这个行业给他事业上带来了丰硕的成果,让他在来港之後不久便品嘗到了成功的滋味。
  几年之後,眼见这个行业的发展势头趋缓,李晓湖先生敏锐地感觉到这个行业的变化,继而果断转行,进入发展正如火如荼的电子数码产品业。九十年代是电子数码产品的全盛时,香港的电子产业维持着双位数字增长态势,李晓湖先生恰遇此良机,再次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高峰。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属於它的生命周期,当它历经导入初期、成长期、成熟期,也会进入衰退期,李晓湖先生总是能夠迅速发觉,也因此能夠幸运地回避掉自身以及事业发展进程中的暗礁,顺顺利利行走到今日。
  回忆过往,也曾历经艰难时刻,那是刚到香港,手空空,无一物,由於香港与安徽两地的文化差異,香港以英文及粤语为主,李晓湖先生那时连看一份中文报纸都变得困难,生意场上单打独斗,无助力借助,有时也会让他感到孤单与压力,然而他仍旧坚持了下来,他在心中下定决心,要在香港立足。在香港这个公平的地方,依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靠近成功,创下一片天地。
  “这世上千万条的路,承载的都是人生,放飞的都是希望,只要你坚持走,做好每一件事,只要你努力,有花开的地方都是驿站。”这是李晓湖先生对自己奋斗过的人生的领悟。
  现如今,他已经相继结束了那些生意,只留有茶叶这一项,“现时,我所追求的也与以前有所不同,不求大富大貴,平淡就好。”李晓湖先生说。无论过去是否辉煌,还是如今的平静,他都能夠从中品味到美好閒趣,静享人生。
其他文献
滕文金先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雕塑家,他一生雕塑了许多代表性作品,有的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标誌。但之於他,每件作品都同样重要,因为,他认为可能需要一辈子的积累,才能体现个人艺术成就的。所以,他不忘初心,並有着一颗至死不渝的匠心,体现为他澹泊名利、潛心创作、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掌声与讚扬声中,他反而心静如水  循着蜿蜒的登山道,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带着崇敬和怀念,笔者再一次来到深圳莲花
期刊
作为中国动漫业界规格最高、最具权威的奖项,第13届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4月26日晚在杭州揭晓,获得动画电影金奖,《熊猫和小鼹鼠》获得動画系列片金奖。爱尔兰动画电影《海洋之歌》获得了银奖,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获得铜奖。  此外,法国影片《触摸》、中国影片《梅花三弄》和捷克影片《库斯托的海海人生》分获动画短片的金、银、铜奖,两部国产漫画《大禹故事——望夫石》和《十二点灰姑娘》以及美国漫画《精灵
期刊
任正珊爵士  一位誉满香港的舞蹈艺术家,一位受人敬爱的慈善家,更是香港舞蹈首位获得“爵士”头衔之人,人称“一代慈善舞王”。他痴迷舞蹈,矢志追求,在舞蹈艺术方面达到了至高境界,享誉国际舞坛;他享受美的事物,並不断创造美的事业——以舞蹈为媒介,推举慈善发展,成為当之无愧的“慈善舞皇”,推举善业,功不可没。  打破传统他三任香港域多利狮子会会长  原本想退居幕後工作的任正珊爵士,在狮友们的极力推荐下,将
期刊
吴仕明先生  其善业善举,义气四扬,八方称颂,乃慈善公益界之表表者。滴水之恩,当湧泉相报。得益於早年拿奖学金受教育的经历,他毕业後即投身教育事业,培育桃李,用心耕耘,且服务澳门街坊基层不遗余力;他退而不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书法推动澳门艺术文化发展,並以艺术推动善业,至今经手捐建129座慈安桥,搭建了一座座连通同胞之间的爱心桥、汇聚艺术家善心的友谊桥。  滴水之恩,当湧泉相报他将十三年心血投入
期刊
卢业惠先生  一位文化工作者,他博览群书,富有才气,集记者、编辑、设计师、文艺家於一身;他有胆有识,能说会做,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懂分寸,不拘泥,褒贬世事,是非分明;他有大智慧、大格局,笔直善良,真诚宽容,直语一席触心弦,良言一句暖三冬。人生一世,他谨慎落笔,认真写好每一词、每一段,让全篇精采。  妙笔著文章 出口齿留香  汉字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造境方式,使中国人千年抒怀不已。因为文字,中华民族
期刊
黄北金先生  一位与艺术结缘,与艺术为伍的豁达之士。很难想象,一位主理装修工程行业的佼佼者,竟然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黄北金先生就是这位成功跨界发展且得到书法艺术家拥护的企业家,他开设有听泉馆艺术品一人有限公司,将各种艺术珍品聚集於此,让热爱艺术的人找到心头之好,让艺术家将自己的佳作推向社会,散发艺术的芬芳,为澳门艺术的繁荣发展倾注了一份心力。  艰辛创业,立足澳门装修业  1979年,阔别家乡,从
期刊
邓梅巧云女士  早年从事教育工作,现今致力於宗亲联谊及国粹文化传播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在她的身上可以寻见文人、商人与善心的融合点,她有着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文化使命感,也有着从事商贸事业带来的智慧积淀以及共享精神,更有着相信因果轮回大道並以正心修德的坚守。她以文化为主菜,以素食为佐菜,於浮躁现世,尽心也精心为世人烹饪一碗碗“文化素食”。  养心素食 内藏千秋  在急功近利、追求眼球效应的当下,总能催生出
期刊
日前,供职於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姜文国教授因其在“国际癌症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伦敦白金汉宫接受了英国王储查尔斯亲王亲自授予的2017年度“大英勳章”, 成为首位获得这一荣誉勳章的原籍为中国大陆的科学家。  大英勳章全称为“大英帝国最傑出成就勳章”,也称不列颠帝国勳章,主要颁予在艺术、科学、医学、体育、教育、商业和金融等领域长期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其贡献对人類及人类生活有重大积极影响。据了解,姜文国
期刊
郑善武先生  中华传统太极拳的忠实推动者与传承者。机缘巧合之下,他与太极拳结下了深厚情缘,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拳友,开阔了眼界,收获了健康的体魄,练就了平和的心态,也真正体会了“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含义。十五年来,他德艺双馨,不但在两岸四地的各大太极赛事中频获殊荣,更创建了善武太极学会,用心授拳,将陈式太极正脈传承。  结缘:从“老人拳”到拳不离手  没接触过太极拳的人,都感
期刊
麦锦超先生  与香港书法名家陈更新先生並誉为“书画孖宝”。年幼接触书法後,他笔耕不辍,打下深厚的书法功底;九十年代已入选当代香港艺术双年展;退休後全身心投入书画的研习,如痴如醉,尽享瀚墨之乐,既能入帖,又能出帖,既能师古,又不泥古,寓行草入隶书,古为今用,走出一条新路。  割捨不断的翰墨情缘  读书时代,麦锦超先生就对书法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他说,几十年前香港学习书法的人极少,所幸学校还能开设书法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