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以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为基础,以以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治疗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伴慢性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绞痛,可望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055―01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气滞、血疲、痰浊为标,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为本,属本虚标实证[2]。当气滞、血癖、痰浊交相为患,气血不畅痹阻心脉时,则胸痛拌然发作,即所谓“不通则痛”。笔者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稳定性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绞痛类型之一。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频率、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基本相同。常因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经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能迅速缓解。现代医学认为,这些患者一般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较大,狭窄严重,当冠脉供血供氧不能满足心肌需血需氧时,即发生心绞痛。中医辨证多以心阳不足,痰浊壅阻为主,治宜温通心阳,豁痰开窍,方用栝萎燕白半夏汤。方中栝萎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宽胸理气;蓬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再加干姜、白蔻仁温中通阳,豁痰理气;加用补气药党参、黄芪和温补肾阳药仙灵脾、菟丝子,以达心气、宗气、元气并补,气行则血行的目的[2]。
2 不稳定性心绞痛
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休息状态下即可诱发,发作时心电图表现有ST段抬高,胸痛缓解后心电图恢复原样。该病的发病机制是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性心绞痛。本人认为,血管痉挛相当于中医学的无形贼风逆窜经络致病。贼风为患,脉络细挛而造成心脉猝然不通而痛。治宜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加用虫类药,搜风解痉通络止痛。自拟方党参黄芪补益心气,为君药;水蛭、蜈蚣搜风通络,为臣药;丹参、赤芍、延胡索活血散风,行瘀止痛,为佐药;甘草、冰片芳香通窍,引诸药人络通窍,为使药。
3 心绞痛伴慢性心功能不全
患者多在休息或熟睡时发生胸痛且伴有气喘、端坐呼吸,出冷汗、乏力、疲倦、头晕、少尿、浮肿等症状,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病机是在心肌缺血的基础上合并心力衰竭。中医辨证为胸阳不足,肾阳虚衰,水饮凌心。治宜温阳利水为主,佐以益气活血。方选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酌情加用人参、黄芪益气强心;丹参、红花、三七、当归活血强心。不可过用理气、活血化瘀之品,以免破气耗气,使心气更虚而加重病情。治疗此类心绞痛还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保持乐观平和心态。忌大小便等活动过度用力。
4 梗死后心绞痛
梗死后心绞痛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月内反复发作典型的心绞痛。虽有冠状动脉已经堵塞,但心肌并未真正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又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发生心绞痛。患者胸痛多伴少气乏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麦冬、白芍、地黄、当归,滋阴养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
5 体会
治疗心绞痛,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5.1 宜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禁绝烟酒,减轻精神负担。
5.2 治疗方法要个体化患者的体质不同,临床表现不一,脏腑气血盛衰有别,或先治气,或先治血,或气血同治;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
5.3 适当加用宁心安神药心绞痛时常有濒死感,易产生恐惧紧张的情感体验。即使尚未出现失眠,多梦,焦虑等心神不安的症状,也可酌情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等,宁心安神,对平衡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大有裨益。
5.4 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药、活血药大多具有抗凝、扩管、降低心肌氧耗等作用,结合心绞痛的中医学病因病机,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心纹痛的基本大法。近年来,现代医学发现炎性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炎性反应相当于中医学的“毒”,故酌情加用金银花、连翘、葛根、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往往会收到更好的疗效[3]。
[1]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7.
[2]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0.
[3]钱卫东.中医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炎性反应的干扭研究(11.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4):83-84.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055―01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气滞、血疲、痰浊为标,脏腑功能虚损、阴阳气血失调为本,属本虚标实证[2]。当气滞、血癖、痰浊交相为患,气血不畅痹阻心脉时,则胸痛拌然发作,即所谓“不通则痛”。笔者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 稳定性心绞痛
稳定性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绞痛类型之一。胸痛的部位、性质、程度、频率、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基本相同。常因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经休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能迅速缓解。现代医学认为,这些患者一般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较大,狭窄严重,当冠脉供血供氧不能满足心肌需血需氧时,即发生心绞痛。中医辨证多以心阳不足,痰浊壅阻为主,治宜温通心阳,豁痰开窍,方用栝萎燕白半夏汤。方中栝萎开胸中痰结;半夏化痰降逆,宽胸理气;蓬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再加干姜、白蔻仁温中通阳,豁痰理气;加用补气药党参、黄芪和温补肾阳药仙灵脾、菟丝子,以达心气、宗气、元气并补,气行则血行的目的[2]。
2 不稳定性心绞痛
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休息状态下即可诱发,发作时心电图表现有ST段抬高,胸痛缓解后心电图恢复原样。该病的发病机制是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性心绞痛。本人认为,血管痉挛相当于中医学的无形贼风逆窜经络致病。贼风为患,脉络细挛而造成心脉猝然不通而痛。治宜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加用虫类药,搜风解痉通络止痛。自拟方党参黄芪补益心气,为君药;水蛭、蜈蚣搜风通络,为臣药;丹参、赤芍、延胡索活血散风,行瘀止痛,为佐药;甘草、冰片芳香通窍,引诸药人络通窍,为使药。
3 心绞痛伴慢性心功能不全
患者多在休息或熟睡时发生胸痛且伴有气喘、端坐呼吸,出冷汗、乏力、疲倦、头晕、少尿、浮肿等症状,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病机是在心肌缺血的基础上合并心力衰竭。中医辨证为胸阳不足,肾阳虚衰,水饮凌心。治宜温阳利水为主,佐以益气活血。方选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酌情加用人参、黄芪益气强心;丹参、红花、三七、当归活血强心。不可过用理气、活血化瘀之品,以免破气耗气,使心气更虚而加重病情。治疗此类心绞痛还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保持乐观平和心态。忌大小便等活动过度用力。
4 梗死后心绞痛
梗死后心绞痛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1月内反复发作典型的心绞痛。虽有冠状动脉已经堵塞,但心肌并未真正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又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发生心绞痛。患者胸痛多伴少气乏力,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麦冬、白芍、地黄、当归,滋阴养血;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
5 体会
治疗心绞痛,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5.1 宜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调节饮食,特别是一次进食不应过饱,禁绝烟酒,减轻精神负担。
5.2 治疗方法要个体化患者的体质不同,临床表现不一,脏腑气血盛衰有别,或先治气,或先治血,或气血同治;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
5.3 适当加用宁心安神药心绞痛时常有濒死感,易产生恐惧紧张的情感体验。即使尚未出现失眠,多梦,焦虑等心神不安的症状,也可酌情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远志等,宁心安神,对平衡交感神经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大有裨益。
5.4 中西医结合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药、活血药大多具有抗凝、扩管、降低心肌氧耗等作用,结合心绞痛的中医学病因病机,益气活血法是治疗心纹痛的基本大法。近年来,现代医学发现炎性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炎性反应相当于中医学的“毒”,故酌情加用金银花、连翘、葛根、公英等清热解毒药往往会收到更好的疗效[3]。
[1]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07.
[2]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0.
[3]钱卫东.中医药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炎性反应的干扭研究(11.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4):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