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审题技巧,提升答题能力

来源 :求学·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03402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审题是顺利解题、正确作答的关键。但很多考生在复习中不注意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应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审题技巧,严重影响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本文以20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41题为例,对审题技巧作一些介绍,希望对提高广大考生的答题能力有所帮助。
  为便于分析,先把浙江文综卷第41题抄录如下: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党和政府要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
  (2)“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3)结合材料二,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官”小杨在乡村的精彩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一、审设问、明指向——“问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针对性
  审题的第一步是审设问。在具体审设问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设问的各种指向:一是思维指向,即设问是“是什么”型、“为什么”型还是“怎么办”型。二是知识指向,即设问要求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还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作答;有些题目还明确要求用某个模块的某一具体知识(点)进行回答。三是主体指向,即设问是否有特定的主体限制。特定的主体在政治生活中主要有党、政府、人大、公民、主权国家、国际组织等;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有国家、企业、劳动者、消费者、农民等。另外,我们在审设问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一些其他指向,如设问是否要求结合材料,设问是否针对特定的事件和现象等。我们若明确了设问的各种指向要求,其实也就基本上知道了这个题目该答什么,答题的针对性自然就能提高。
  以41题第1小题为例。本设问的思维指向是“为什么”,即要我们分析原因。设问的知识指向是《政治生活》知识。设问的主体指向主要涉及“党”和“政府”,当然在本题中“村官”也是一个重要主体:就党这一主体而言,我们可从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等组织答案;就政府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从政府的性质、宗旨和职能等角度作答;就“村官”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从对农村发展和农村干部培养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就其他指向而言,本设问还须明确两点:一是需要我们结合材料一、二;二是设问是针对重视“村官”工作这一特定事件的。从中我们可解读出两个信息:一是党和政府重视“村官”工作的必要性(材料一),二是党和政府重视村官工作的“重要性”(材料二)。
  此过程列表如下,可据此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和人才短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执政党和人民政府有义务和责任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大学生“村官”行动计划。这一行动计划既可以为农村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成长,也为农村干部的培养找到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审材料、明信息——“有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全面性
  审题的第二步是审材料。在具体审材料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三个环节:一是读“全”材料,即全面阅读材料,养成对材料进行逐字逐句仔细分析的习惯,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前提;二是读“准”信息,即对材料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这是提高答题全面性的关键;三是读“出”知识,即对材料中提取出来的有效信息进行学科解读,用具体的学科知识对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组织答案。
  以41题第2小题为例。首先要求考生在读全材料的基础上读准信息:一是小杨及其做法——小杨作为大学毕业生,“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等。二是该村的变化。此过程列表如下,可据此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三、审意图、明目的——“要什么答什么”,提高答题的有效性
  审题的第三步是审意图。审题时具体可分三步:一是目标定位,即要以命题者的思维思考问题——命题的目的是什么,要对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定位,有时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定位。这是顺利作答的前提。二是知能再现,即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对命题意图所考查的知识、能力作全面搜索,再现课本上的具体知识和自己所积累的各种能力。这是提高答题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三是恰当选用,即考生在自己再现出来的具体知识和各种能力中,根据设问和材料的要求正确选择、合理运用,组织答案。
  以41题第3小题为例。第一步目标定位时,知识定位并不难,设问已作了明确的限定——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能力定位也清楚,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定位则是想通过设问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步知能再现,在能力要求已定的情况下,本题主要再现三个知识: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第三步恰当选用,需要考生运用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行知识的选择,在此基础上,考生再调用自己的分析能力即可组织答案。此过程列表如下:
  参考答案:小杨在做“村官”的实践中,不仅使该村的社会风气好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自己也得到了好评,表明人只有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才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小杨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也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努力,表明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做“村官”,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乡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说明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其他文献
如果没有课本,只有一堆的试题,以及一点点的知识储备,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只通过“题海战术”来掌握文言文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文言文本身就只是积累——实词、虚词的积累,做题经验的积累。如果你在之前没有好好复习文言文,没有进行整理、积累,那么就利用这个寒假,来看看如何“只做题”,就能攻下文言文应试关吧。  这里的“题”,要按照高考文言文考题的形式来选择,接着在做题的过程当中,尽量把该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实
期刊
相信在寒假之前,考生已经记过很多单词了吧。但是你知道哪些是常考的单词么?你给单词分过类别么?你知道单词的规律么?首先,动词是关键。其次,单词是有联系的,建议考生将有联系的词(组)放在一起复习,通过比较来记忆,这样学一词则记一串。以下给大家归纳几组常考的词(组)。  Group1. 以re-开头的动词:realize,remind,recognize,receive,remain,regret等。 
期刊
  
期刊
  
期刊
高考升学,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选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和选择到哪里读书。  其实,最最重要和最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是我选,还是我“被”选?  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很难摆脱“被”选的命运,而且几乎所有被选的经历都和考试有关。我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随心所欲地自由发展?父母的意见要如何采纳?我们的未来该何时、如何去把握?我想,选大学,不是被大学选,这是把握我们人生机遇的最佳时机。  如果我们还是在给父母读书,尽
期刊
  
期刊
近十年来,金融学几乎每年的全国报考人数都排在前6位,以2005~2007年的数据为例,2005年有134,300人报考金融学,在热门专业报考人数排名中位列第四;2006年128,000人报考金融学,位列第三,2007年依然排在第六位。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随着人们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金融业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普通百姓开始学着炒股买基金,企业白领学着投资房地产,金融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提
期刊
本期的表格整理了五类易错成语,这都是考生在考试中和平时学习中容易弄错的成语。表格的每个类别之后都留了空白的一栏,作用是给考生整理接下来的练习、考试过程中容易混淆的成语。  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理解不准确。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日积月累。同一误用的成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可归为不同类型。对 “常见病”,要特别注意纠正。如“对簿公堂”,常误用为“打官司”,其实,该词意为“受审问”;“ 美
期刊
有一则笑话,说的是一个死刑犯,不久将要在枪口下被毙命。第一枪打响了,奇怪的是子弹却没有被打出去;紧接着第二枪也响了,子弹依然不出;执枪警察即将打出第三枪的时候,只见那犯人忽然撕心裂肺地大吼道:“我说大哥啊,你掐死我得了!现在我比死还难受啊……”  这则笑话让人笑得有点残酷,细想之下,却有些道理。  死刑犯,并非畏惧于死亡,真正使他备受折磨的,其实是等待死亡降临过程中的“恐惧”心理。随着时间一点一点
期刊
我出生在一个城市的“城中村”。那里的小学离我家大概只需走10来分钟的路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们只要一放学就可以赶紧跑回家吃饭,可以看到在家里做好饭菜等着自己的母亲。  那时,我并不认为有人在家做好饭等着自己这是一种多么珍贵并且奢侈的“享受”。我只理所当然地认为,母亲本应该为我做好饭菜,本应该坐在家里等我回去吃,本应该欣赏我画的一切彩笔画,本应该管好我写完家庭作业……我从来都没有对这个虽早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