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改革的推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学习能力及探究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种变换技巧论述如下:
一、巧用“平移”“等积”变换找出突破口,化繁为简
“平移”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目的是通过“平移”的设置,让学生找到其共性,寻找其规律,使问题简单化。“等积”变换的设置可以使并不关联或不规则的图形规范化,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1 抛物线过点A(-5,3),B(1,3)和点C(-1,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这道题用三元一次方程组可以解决,但用平移的思想更简单,把整个抛物线向下移动3个单元得到与x辆的两个交点坐标为A(-5,0),B(1,0),可用截距式来解决。
可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5)(x-1)+3用C(-1,1)代入即可求得a,函数解析式便能较快得到。
二、巧用对称性,使运算简便
对称性技能是对几何图形的归类、运用,但这一方法也可在代数式赋值中运用。应用对称性,能使学生从繁琐的运算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从而增加其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从厌学泥沼中解放出来。
例2 若x= , y=求 的值。
仔细观察可发现对称性,即x·y=1,x+y=6。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再如例1也可用对称性解决,运算量也可缩小,可知A(-5,3),B(1,0)两点坐标,找出对称轴为x= ,即x=-2,可用设函数解析式为y=a(x+2)2+h来解决。
三、巧用换元法的思想解决问题
换元法是解决方程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高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思路,是将看似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种解题方法,它不仅可用在方程上,也可用在求代数式的值上,可将繁琐的问题简单化,开辟了一条求代数式值的新途径。如:
例3求 1+ 的值。
初看这题无从下手,因为它的分母部分是无限循环下去的,仔细观察,从循环入手可发现规律。
可设1+ =x,( 1 可得1+ =x,
解得x= 。
四、巧用数学本义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都了解数学本义,但许多学生不懂得运用,不懂得直接进入主题,使问题复杂化了,有的题目从本义入手解决更简单,也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例4 x,y为正整数,且x3-y3=19,求 - 的值。
这一题既不能直接求x,y,也无法求出其替代式,只能从x,y都是正整数、19是质数入手,19分解只能是1×19,显然x2+xy+y2>x-y,可得x-y=1,x2+xy+y2=19。
五、巧用旋转解决数学问题
旋转是几何问题的一部分,当几何问题无法下手时,能从旋转中得到启示,从而降低难度,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如:
例5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P是三角形内一点,且PA=3,PB=4 ,PC=5,求∠APB的度数。
我们很容易发现,PA、PB、PC是一组勾股数,怎样把它们转化为在一个三角形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其次有等边三角形每个锐角是60°,三边相等。将三角形ABP绕B点旋转60°,得三角形CBP′,边PP′,容易得出∠APB=90°+60°=150°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合理变换技巧,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诱导,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正面推理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才能教学相长。◆(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森林公园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巧用“平移”“等积”变换找出突破口,化繁为简
“平移”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目的是通过“平移”的设置,让学生找到其共性,寻找其规律,使问题简单化。“等积”变换的设置可以使并不关联或不规则的图形规范化,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
例1 抛物线过点A(-5,3),B(1,3)和点C(-1,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这道题用三元一次方程组可以解决,但用平移的思想更简单,把整个抛物线向下移动3个单元得到与x辆的两个交点坐标为A(-5,0),B(1,0),可用截距式来解决。
可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5)(x-1)+3用C(-1,1)代入即可求得a,函数解析式便能较快得到。
二、巧用对称性,使运算简便
对称性技能是对几何图形的归类、运用,但这一方法也可在代数式赋值中运用。应用对称性,能使学生从繁琐的运算中解脱出来,另辟蹊径,从而增加其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从厌学泥沼中解放出来。
例2 若x= , y=求 的值。
仔细观察可发现对称性,即x·y=1,x+y=6。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再如例1也可用对称性解决,运算量也可缩小,可知A(-5,3),B(1,0)两点坐标,找出对称轴为x= ,即x=-2,可用设函数解析式为y=a(x+2)2+h来解决。
三、巧用换元法的思想解决问题
换元法是解决方程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将高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思路,是将看似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一种解题方法,它不仅可用在方程上,也可用在求代数式的值上,可将繁琐的问题简单化,开辟了一条求代数式值的新途径。如:
例3求 1+ 的值。
初看这题无从下手,因为它的分母部分是无限循环下去的,仔细观察,从循环入手可发现规律。
可设1+ =x,( 1
解得x= 。
四、巧用数学本义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都了解数学本义,但许多学生不懂得运用,不懂得直接进入主题,使问题复杂化了,有的题目从本义入手解决更简单,也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例4 x,y为正整数,且x3-y3=19,求 - 的值。
这一题既不能直接求x,y,也无法求出其替代式,只能从x,y都是正整数、19是质数入手,19分解只能是1×19,显然x2+xy+y2>x-y,可得x-y=1,x2+xy+y2=19。
五、巧用旋转解决数学问题
旋转是几何问题的一部分,当几何问题无法下手时,能从旋转中得到启示,从而降低难度,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如:
例5 在等边三角形ABC中,P是三角形内一点,且PA=3,PB=4 ,PC=5,求∠APB的度数。
我们很容易发现,PA、PB、PC是一组勾股数,怎样把它们转化为在一个三角形中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其次有等边三角形每个锐角是60°,三边相等。将三角形ABP绕B点旋转60°,得三角形CBP′,边PP′,容易得出∠APB=90°+60°=150°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合理变换技巧,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诱导,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正面推理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才能教学相长。◆(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森林公园学校)
□责任编辑:周瑜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