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加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以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丰富、调整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教学法、教学分析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驱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小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问题的提出、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学效率。问题驱动教学综合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的相关理论,强调情境与问题综合运用,是对问题教学和情境教学的发展和升华,其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通过问题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在通过回答或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终目标。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长期“填鸭式”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甚至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消极的学习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缺乏对数学的思考。而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由此可看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对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将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有重要作用。
三、问题驱动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明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进行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十分乏味但又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巩固旧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紧密相联的数学知识网络,是教师教学的基础目标。在构建知识网络过程中,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理论知识要点之间的衔接点入手,以设置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设置问题
数学教学中老师设置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应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自主探索,在教与学中以问题驱动式进行互动,交流,达到教学目标。数学是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不应止步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应止步于老师设置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mos)曾经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驱动学生去学习、探索的动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更要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即为探究性的学习过程,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筛选、整合、运用,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由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驱动进行探究性地学习,让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目的。
(4)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总结
问题解决后的交流主要是学生对进行探索老师设置的问题过程的总结,对自己发现问题、设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的总结,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优秀之处值得提倡,不足之处应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缜密性,发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与此同时总结探索问题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扩展,根据实际情况,以新的问题驱动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
(5)问题设置的来源
问题情境的提出可以由师生共同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单方面提出,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学生通过探究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独立探索和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也能得到提高。问题的提出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能够完成。
问题来源于生活与探索。新人教版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置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些问题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序数的教学采用学生熟悉的排队买票素材,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体会;对百分比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进行问题设置可以从买文具出发,选题过程完全体现了我国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数学的意义,与现实相结合,只要学生在脑海里有了关于生活实际的经验,在生活经验上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不仅更容易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算式,学习积极性还能得到提高。学生对于材料产生了兴趣,身边有了实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对知识在脑海里的保持时间也会更长,会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对于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
在对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开始教学,直接进入操作探索阶段学生就会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在课前设置一个问题:在晚会上小明和小红为自己的队伍领糖果,他们都用帽子作为容器,他们的帽檐一样,可是小明帽子的高度是小红帽子高度的三倍,他们领的糖果是一样的吗?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设置相关问题:第一,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帽子的什么有关系?第二,从我们学过的公式中找到相关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与哪个几何体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对问题的设置,一步步地将问题由易到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进行了解決。
(6)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
问题驱动式的问题的设置需要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有趣味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设置问题时应明确问题设置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其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教学不仅要打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发散学生思维,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学生对数学进行猜想、探究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要探索老师设置的问题,还应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再次,问题设置需注意问题的代表性,使学生能借题发挥、举一反三,不局限于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扩展。最后,问题设置还应有层次性,有利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学习探究,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广度与深度。
有效问题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出现要有情景性。通过问题设置情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问题的切入要有生活性。结合现实生活设问以体现“生活中的地理”。
3、问题目的的明确性。这是问题的核心。它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区分重难点;分析学情;问题的时限性等等。
4、问题形式具有挑战性。问题的设置形式既有矛盾式设问,也有发现式设问。
5、问题内容要有思维性。设置的问题应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6、问题效果要有拓展性。通过问题即可以生成问题,有可以生成课题。
数学是一门较复杂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式进行教学,巩固学生基础,使学生能够理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教学法、教学分析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问题驱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对小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问题的提出、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还提高了教学效率。问题驱动教学综合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的相关理论,强调情境与问题综合运用,是对问题教学和情境教学的发展和升华,其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通过问题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在通过回答或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任务过程中要对任务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最终目标。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长期“填鸭式”教育模式下,很多学生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甚至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就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消极的学习氛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缺乏对数学的思考。而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由此可看出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对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将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引入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对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有重要作用。
三、问题驱动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明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进行掌握和巩固基础知识。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十分乏味但又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巩固旧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紧密相联的数学知识网络,是教师教学的基础目标。在构建知识网络过程中,从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理论知识要点之间的衔接点入手,以设置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设置问题
数学教学中老师设置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学习,同时应引导学生设置问题,自主探索,在教与学中以问题驱动式进行互动,交流,达到教学目标。数学是应用性十分强的学科,学生的学习不应止步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不应止步于老师设置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P.R.mos)曾经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驱动学生去学习、探索的动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生能发现问题,更要能够解决问题。因此探索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即为探究性的学习过程,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筛选、整合、运用,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由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驱动进行探究性地学习,让学生发散思维,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目的。
(4)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总结
问题解决后的交流主要是学生对进行探索老师设置的问题过程的总结,对自己发现问题、设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的总结,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优秀之处值得提倡,不足之处应进行改进,加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缜密性,发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达到发散思维的目的。与此同时总结探索问题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扩展,根据实际情况,以新的问题驱动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究。
(5)问题设置的来源
问题情境的提出可以由师生共同提出也可以由学生单方面提出,保证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特点,学生通过探究能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独立探索和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也能得到提高。问题的提出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能够完成。
问题来源于生活与探索。新人教版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置一般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些问题学生相对比较熟悉,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序数的教学采用学生熟悉的排队买票素材,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体会;对百分比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连加连减进行问题设置可以从买文具出发,选题过程完全体现了我国新课标的要求,充分体现数学的意义,与现实相结合,只要学生在脑海里有了关于生活实际的经验,在生活经验上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不仅更容易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算式,学习积极性还能得到提高。学生对于材料产生了兴趣,身边有了实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对知识在脑海里的保持时间也会更长,会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对于知识的建构非常有帮助。
在对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节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直接开始教学,直接进入操作探索阶段学生就会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厌恶情绪。所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在课前设置一个问题:在晚会上小明和小红为自己的队伍领糖果,他们都用帽子作为容器,他们的帽檐一样,可是小明帽子的高度是小红帽子高度的三倍,他们领的糖果是一样的吗?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设置相关问题:第一,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帽子的什么有关系?第二,从我们学过的公式中找到相关的体积公式,圆锥的体积与哪个几何体的体积有关系?通过对问题的设置,一步步地将问题由易到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问题进行了解決。
(6)问题设置的注意事项
问题驱动式的问题的设置需要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有趣味性、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设置问题时应明确问题设置的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其次,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教学不仅要打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发散学生思维,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学生对数学进行猜想、探究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要探索老师设置的问题,还应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再次,问题设置需注意问题的代表性,使学生能借题发挥、举一反三,不局限于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扩展。最后,问题设置还应有层次性,有利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学习探究,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广度与深度。
有效问题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出现要有情景性。通过问题设置情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问题的切入要有生活性。结合现实生活设问以体现“生活中的地理”。
3、问题目的的明确性。这是问题的核心。它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区分重难点;分析学情;问题的时限性等等。
4、问题形式具有挑战性。问题的设置形式既有矛盾式设问,也有发现式设问。
5、问题内容要有思维性。设置的问题应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6、问题效果要有拓展性。通过问题即可以生成问题,有可以生成课题。
数学是一门较复杂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驱动式进行教学,巩固学生基础,使学生能够理清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是值得探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