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是日产旗下首款量产的纯电动车型,在美国和日本已经开始大量销售,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定义了出行的全新环保理念。
电动汽车天生好静,但是过于安静反而加大了行车时对行人的威胁,因此,聆风装载了一套“行人靠近警示系统”。该系统可以发出频率为600~2500Hz的声音,在车辆起步时,警示音量较大,这样有视觉障碍的人可以知道附近有刚刚启动的汽车。在倒车时,系统会发出间歇性的声音。在车速达到30km/h后,车辆行驶产生的路面噪声已经足够大,警示系统停止运行。而当车速减到25km/h以下时,系统将重新启动。
全球汽车行业大兴电动车之风时,日产也推出了一款代表自身技术实力的力作——Leaf,并在各大车展亮相。此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发布报告:为应对环境危机,至少要在2100年前将全球温度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为此,需要将CO2浓度保持在低于450ppm(百万分比浓度,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之一)的范围。显然制定该目标的人难以亲自验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只能靠下一代人继续努力了。但这一目标足以引起各个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重视,为此,日产设立了更为切实的目标:到2050年所有新车型的CO2排放量比2000年降低90%。大力推广电动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解决方案之一,因为电动车是真正零排放理念的领跑者。但是,要想实现伟大的减排目标,一朝一夕是完不成的,正如电动车的研发和量产也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又一次落后于国外同行。当国内的大部分的自主品牌车企在车载汽油发动机领域刚刚有所建树的时候,国外的汽车企业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走过了一个完整的“10年规划”了。以日产为例,从1992年开始研发车用电池技术,并同时不断推出电动车型,在这18年间,陆续有10余款涉及电动技术的车型面世,2010年推出的Leaf已经是一款行销欧、美、日的量产车型了。
Leaf在中国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聆风。“Leaf”的名称本身就是对这款车型非常形象的描述。正如叶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一样,聆风实现了真正零排放的驾驶体验,“净化”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乍看上去,聆风的造型与一款普通的两厢轿车无异,但造型不落窠臼,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与普通轿车的不同。首先是前脸的不同,聆风没有普通轿车的进气格栅,只在前脸的下端有一个为电池降温的通风口。前脸的中央有一处方形的盖板,里面隐藏着充电插口,这个插口设计也是其电动车身份的标志。前大灯的造型充分考虑到了空气动力学因素,可以使流向车身两侧的空气绕过后视镜,以达到减小空气阻力的目的。在以往的电动车型中,后备箱常常因为电池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而被大家所诟病,但是聆风的行李箱空间却出乎了我的预料,向后凸出的造型不但构成了一个漂亮的车尾轮廓,还造就了内部行李箱的大空间。
做为日产零排放战略的重要车型之一,聆风绝不是光靠这些“表面功夫”取胜。聆风的内饰除了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之外,还具有强大的环保特性——车内几乎所有的织物都可循环利用。这些织物和部件的材料来自塑料瓶、废旧塑料家电、旧保险杠等可循环利用的塑料以及再生织物,这些可再生材料使得整个车辆的大部分配件都可以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但是,可再生材料的应用不一定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车辆的动力系统才是关注的重点。
聆风由层叠式紧凑型锂离子电池为电动机提供能量,电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可以达到80kW,峰值转矩可以达到280N•m,其动力表现已经非常出色。由于电动机具有低转时高扭力输出的特点,所以其动力曲线从启动瞬间开始就是一条平直线,也就是说动力系统从启动瞬间就以最大转矩驱动车辆,所以低速下的提速表现会是电动车的强项。但是目前的电池技术还有很多无法克服的弊端,譬如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的矛盾。聆风在满电状态下的续航里程可达160km,基本能满足市区使用的需要。其电池在家用电源下充满电需要8h,如果采用快速充电方式,则30min可以充满电量的80%。对于使用者来讲,即使是30min的充电时间依然会觉得太久。因此,为了能够捕获更多消费者的“芳心”,还需要寻找更加快捷的能量补充方式。
当能量补充像加油一样方便的时候,电动车将大行其道,届时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就转变成了价格。2010年4月份,Leaf已经在日本和美国正式上市销售,在日本国内售价为376万日元(相当于29.98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国内售价为3.28万美元(相当于21.55万元人民币)。随后,日产汽车欧洲公司宣布,经过政府补贴后,Leaf在欧洲多数国家的售价在3万欧元(相当于27.5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这一价格与当地的柴油或混合动力车型相比很有竞争力。虽然目前聆风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定价,但是基于成本考虑,其将来的售价也许会高出现有汽油发动机的同级车型很多,电动汽车时代究竟离中国消费者的生活还有多远,我们期待中……
电动汽车天生好静,但是过于安静反而加大了行车时对行人的威胁,因此,聆风装载了一套“行人靠近警示系统”。该系统可以发出频率为600~2500Hz的声音,在车辆起步时,警示音量较大,这样有视觉障碍的人可以知道附近有刚刚启动的汽车。在倒车时,系统会发出间歇性的声音。在车速达到30km/h后,车辆行驶产生的路面噪声已经足够大,警示系统停止运行。而当车速减到25km/h以下时,系统将重新启动。
全球汽车行业大兴电动车之风时,日产也推出了一款代表自身技术实力的力作——Leaf,并在各大车展亮相。此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曾发布报告:为应对环境危机,至少要在2100年前将全球温度的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为此,需要将CO2浓度保持在低于450ppm(百万分比浓度,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之一)的范围。显然制定该目标的人难以亲自验证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只能靠下一代人继续努力了。但这一目标足以引起各个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重视,为此,日产设立了更为切实的目标:到2050年所有新车型的CO2排放量比2000年降低90%。大力推广电动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解决方案之一,因为电动车是真正零排放理念的领跑者。但是,要想实现伟大的减排目标,一朝一夕是完不成的,正如电动车的研发和量产也同样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又一次落后于国外同行。当国内的大部分的自主品牌车企在车载汽油发动机领域刚刚有所建树的时候,国外的汽车企业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走过了一个完整的“10年规划”了。以日产为例,从1992年开始研发车用电池技术,并同时不断推出电动车型,在这18年间,陆续有10余款涉及电动技术的车型面世,2010年推出的Leaf已经是一款行销欧、美、日的量产车型了。
Leaf在中国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聆风。“Leaf”的名称本身就是对这款车型非常形象的描述。正如叶子对空气的净化作用一样,聆风实现了真正零排放的驾驶体验,“净化”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乍看上去,聆风的造型与一款普通的两厢轿车无异,但造型不落窠臼,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与普通轿车的不同。首先是前脸的不同,聆风没有普通轿车的进气格栅,只在前脸的下端有一个为电池降温的通风口。前脸的中央有一处方形的盖板,里面隐藏着充电插口,这个插口设计也是其电动车身份的标志。前大灯的造型充分考虑到了空气动力学因素,可以使流向车身两侧的空气绕过后视镜,以达到减小空气阻力的目的。在以往的电动车型中,后备箱常常因为电池占据了大部分空间而被大家所诟病,但是聆风的行李箱空间却出乎了我的预料,向后凸出的造型不但构成了一个漂亮的车尾轮廓,还造就了内部行李箱的大空间。
做为日产零排放战略的重要车型之一,聆风绝不是光靠这些“表面功夫”取胜。聆风的内饰除了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之外,还具有强大的环保特性——车内几乎所有的织物都可循环利用。这些织物和部件的材料来自塑料瓶、废旧塑料家电、旧保险杠等可循环利用的塑料以及再生织物,这些可再生材料使得整个车辆的大部分配件都可以循环利用,从而达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但是,可再生材料的应用不一定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对于他们来说,车辆的动力系统才是关注的重点。
聆风由层叠式紧凑型锂离子电池为电动机提供能量,电动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可以达到80kW,峰值转矩可以达到280N•m,其动力表现已经非常出色。由于电动机具有低转时高扭力输出的特点,所以其动力曲线从启动瞬间开始就是一条平直线,也就是说动力系统从启动瞬间就以最大转矩驱动车辆,所以低速下的提速表现会是电动车的强项。但是目前的电池技术还有很多无法克服的弊端,譬如续航里程和充电时间的矛盾。聆风在满电状态下的续航里程可达160km,基本能满足市区使用的需要。其电池在家用电源下充满电需要8h,如果采用快速充电方式,则30min可以充满电量的80%。对于使用者来讲,即使是30min的充电时间依然会觉得太久。因此,为了能够捕获更多消费者的“芳心”,还需要寻找更加快捷的能量补充方式。
当能量补充像加油一样方便的时候,电动车将大行其道,届时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就转变成了价格。2010年4月份,Leaf已经在日本和美国正式上市销售,在日本国内售价为376万日元(相当于29.98万元人民币),在美国国内售价为3.28万美元(相当于21.55万元人民币)。随后,日产汽车欧洲公司宣布,经过政府补贴后,Leaf在欧洲多数国家的售价在3万欧元(相当于27.51万元人民币)左右,而这一价格与当地的柴油或混合动力车型相比很有竞争力。虽然目前聆风在中国市场还没有定价,但是基于成本考虑,其将来的售价也许会高出现有汽油发动机的同级车型很多,电动汽车时代究竟离中国消费者的生活还有多远,我们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