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初中数学课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ergh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丹阳市教育局的组织和指导下,“活力课堂”的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践活动中,有收获,也有困惑。笔者从教师角色的定位、追求数学课堂形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反思。
  关键词:数学;活力课堂;教师角色;课堂形态;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24-2
  在丹阳市教育局的组织和指导下,“活力课堂”的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本人也经历了学习、培训、实践、反思、再实践等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本人也有所行,有所思,有所得。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从生命的角度提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本人的理解是:(1)课堂学习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人为本,在课堂中,让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以生成和张扬。(2)课堂学习活动是生命经历,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了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了交往,在交往间懂得了尊重。(3)课堂学习活动是问题、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新知问题的出现不断冲击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师生交互活动过程中问题不断解决,矛盾不断化解,方法逐渐形成,创造力得以培养。
  在实践过程中,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从被动学习、接受到主动参与、实施,有了许多切身的体会与感受。
  一、我是谁——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在新课程实验蓬勃开展的今天,对“教师角色”这个命题,无论是在理论的把握上,还是在实践的操作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现实教学中,往往存在这样两种现象:一是“放不开”。教师仍是主宰,视课堂如“神坛”,视教材如“圣经”,俯瞰芸芸众生,苦苦思索着: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而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很少思考怎样带着学生“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也很少给予学生真正自由讨论与探究的空间与时间。另一种是“收不回”。不可否认,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魅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注重创设民主氛围,注意提供各种帮助,鼓励学生大胆真实的坦露思维过程……。但随之而来的是面对学生获得“自主”后发出的充满挑战的开放性问题、多样化思维乃错误百出、闻所未闻的想法或方案时,教师如何引领?这时的我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要么难以做出切中肯綮的判断、分析与点评,使学生“云里雾里”;要么是隔靴搔痒,即使做出了评价,也是那么地苍白无力,难以让学生信服。同样的问题也不时出现在课堂总结中,一堂形式新颖、颇有创意的好课,却往往因总结时少了画龙点睛之笔,而显得虎头蛇尾,致使课堂未能得到升华。
  课程改革中,教师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和功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任务。实践中出现的上述“放不开”与“收不归”的现象正是由于这个环节未处理好造成的。“放不开”是因为教师“不愿放”、“不敢放”、“不会放”。“不愿放”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在中国千年传统教育中,教师始终是教学主体,知识权威。至今,有些教师仍不愿放弃这种地位,把课堂当作舞台,把学生当作观众,自己主宰一切;“不敢放”则是传统教学实践与经验让教师对学生缺乏信心。因为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现在要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学生能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吗?即使能解决,得花多少时间?效果怎样?与由我控制的课堂相比,会更加有效吗?“不会放”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课改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套用,又无他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缺乏正确的操作方法,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从而使得“放”的效果大打折扣。至于“收不归”则是由于教师素质、学习主题、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制约,教师较难把握学生的背景知识,因此很难对学生的方案和体验做出恰到好处的评价。这样的课堂往往表面看上去气氛热烈,形式多样,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容量不够,思维品质未有提高和升华。
  要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努力内化新课程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这是在备课的时候就该深思熟虑的事情。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只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完全可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甚至比教师做得更好。再次,应当自信满满地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时分析总结,发现教学中尚存的问题,汲取失败教训并借鉴成功经验,作好教学反思,必定能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教学的适应力。
  二、真实吗——数学课堂形态忌虚而不实
  一节课就是一段鲜活的生命,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自然真实。新课程改革后为了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的花样不断翻新,“活而不实”、经不住品味的现象愈演愈烈。我听过一些课,大多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热闹,学生讨论激烈,学生形成的成果表述严密……有合理的环节,也不乏作秀成份。是不是非得这样“闹”,才能体现课堂的“活”?本人寻思,其实“静思”也是有些教学环节所必需的,例如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道条件复杂且方法不明朗的题目呈现后,学生渐入佳境(深入分析条件,寻找突破口),请勿打扰,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我们需要“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但不应该追求形式上的“合作”、“探究”、“交流”。我们应该回归课堂教学真正的生命状态,即回归到课堂教学所需要的那种自然、和谐、真实的生命状态。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原汁原味,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色”。
  1.教学目标要务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实中,教师经常犯教学目标“假、大、空”的毛病。
  2.教学环节要简约。   当前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调研课,也或评优课,课堂上必有电教媒体,动作表演更是频繁更换,看得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各教学环节如蜻蜓点水,一节课下来,留在学生记忆里的仅仅是浮光掠影。其实一切改革,其终极目标都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教育改革同样如此。真正的课程改革应是多做“减法”——减掉那些附着在教育驱体上各种各样的外衣,让教育现出自己的真身,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
  3.教学过程要朴实。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因有缺点而更精彩。如果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能轻松解决;教师提出的疑问,学生能对答如流。这样的课看上去是很成功的,其实只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声音,还有许多学生用沉默代替了疑问,或者不敢向师威挑战。课堂上并不是要解决所有的问题,生成问题的课堂、留有问题的课堂也是精彩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他们同样程度地成长,但我们应该公平地给予,不能谁要的多就给的多,谁要的少就给的少。
  教师在课堂上应呵护学生的天性,不能让学生在压迫中成长。同时应避免课堂上滥用表扬,不能总用“你真有创意”“你真聪明”等来掩饰学生的错误,错误可原谅,但不能放纵,挫折教育同样不可缺少。泛滥成灾的表扬会失去价值,成为廉价的次品,表扬不是因为多而有教育意义,而是因其适度才有价值。
  三、去何处——活力课堂的最终归属是有效教学
  1.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把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设计成学生能参与动手、动脑、动口的各种学生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2.改革课堂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精讲,讲就得讲透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时间不少于15分钟,课堂中要有一定量的师生交流互动时间,尽量多的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把课堂变为学生探索和展示的乐园。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设计各种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思考、猜想、归纳、验证、应用,从而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课堂问题的设置不能太宽泛,以至于学生无从回答;不能太浅显,从而成为不用思考的假问题。课堂问题要精心设计,使问题有一定思维空间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每节课都必须有一定量的反馈练习,并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师要用心搜集学生练习中的错误资源,使之成为宝贵的课堂生成。
  3.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地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其他文献
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对于“食用菌平菇废料再生利用技术”的理论知识即“过程与方法”,虽然很多学生已了解,但很多学生还没真正动手做过,教师可以安排操作实践,让学生真正获得“食用菌废料再生利用技术”的运用操作能力。  关键词:平菇废料再生利用;实践;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71-2
摘 要:近年来,探究性学习已引起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本文从探究性学习的界定,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对象、注意点、困惑以及笔者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作了简单的阐述,从而对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有了新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巧设“奖励”,运用这一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还可以通过奇妙的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奖励;奇妙;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11-1  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发展、能力发展,也关注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情感态度观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把握学生的情感导向,或幽默,或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利用乡土资源、教材资源、学生资源、时事资源、跨学科资源,能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历史教学;资源利用;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33-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在内容上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
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谈自主德育下对教育的感悟:教育需要智慧,向好而不着急;教育需要智慧,积极而不能拔苗助长;教育需要智慧,动脑而不动恼;教育需要智慧,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从容地行走在教育的视野里,给每个孩子成长的等待时间,这便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从容;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14-1  读过张文质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任务型教学法在职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文章首先分析了职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然后阐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最后依据这些基本原理对现今职校英语口语教学提出了改进建议,实践结果表明任务型口语教学法是一种非常具有潜力的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41-2  在我
摘 要: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曾经说过这么一段令人深省的话:学校的责任和使命在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保障每个学生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有个重要的使命:不让一个教师掉队,促进每一位教师作为教育专家不断成长。对创办才五年的高起点定位的年轻学校,高质量的教育关键是要有高质量的师资,数学学科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加强数学教研组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才是根本。我认为必须要创建一个
摘 要:新课程提出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开放教材,开放生活,开放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让学习成为生命的需要,这是教育的终极关怀。充满活力的人性化课堂,师生互动,情感交融,在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关注到他们个性的发展,情感的流泻,人格的升华,这才能真正回归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本位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性课堂;活力课堂;教师魅力  
摘要:优秀生这一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负重、狂傲、嫉妒、失落等心理问题,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心理的发展与人格的塑造,采用一系列措施予以防治与矫正,以确保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优秀生;心理问题;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07-1  学校里面的好学生有着优秀的一面,但是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缺点,甚
摘 要:黄山奇松姿态优美、潇洒挺秀,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课堂中,我借助网络优势把黄山奇松和黄山其他风景的图片、文字、影象等带进课堂,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进而引导学生,带动学生,感动学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  关键词:网络;阅读教学;探究活动;文本体验;创新能力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