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期末考试后,我的一个学生成绩依然没有大的起色,作为老师,我还是挺忧心的。放学前,我将她叫到办公室,想帮她分析分析。当我问:“你这次没有考好,你觉得努力了吗?”她认真地回答:“老师,我努力了!可成绩的提高为什么那么慢啊!”……回家后,这个学生的回答一直让我很纠结,教育到底是要急功近利的结果,还是要静待花开的过程?
一、 课堂:放慢语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曾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儿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视的。真正的教学研究,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
我在上莫怀戚《散步》一课时,一改以前的作者简介、文体介绍等知识要领的讲解,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散步吗?和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哪儿一起散步的?”这个问题我预留了5分钟的讨论时间,同学们很有兴致地谈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回答得很精彩。接着,我播放了一首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们借助乐曲,放慢朗读的速度,结合自己散步的体验,慢慢地体悟文章的内容,我预留了15分钟的时间。(之前,上课问这样的问题,大概给他们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回答了。)15分钟之后,我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惊喜太多了,尤其是对本文的难点——生命意识,竟然也在学生的感悟之中。还需要我讲什么呢?要讲的都被学生们体悟出来了。
也许这堂课真的不能算是一堂标准的好课,但在这堂课中,由于我放慢了上课的速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已体悟出更多的思想、内容,我认为得大于失!
二、 写作:放慢脚步,留心生活,慢镜头记录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大概都有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够写真事、抒真情。现在学生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在这样枯燥单调的生活中,要他们写出人无我有的故事,或者人人都能经历,但只有我才能发现的真情,太难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初二开始,让同学们每周有一天早点出门,然后在前往学校的路上放慢步伐,留心观察,在早读课时交流发现了什么和平常不一样的人和事物,并且要用文字记录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我发现同学们自己也会多找些时间,让自己放慢一下,写作的内容也就不再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而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见闻。
学生积累了很多素材后,我还让他们在写作文时,学会记录慢镜头。例如写人写事的文章,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的组合。要把事情写清楚,把人物写活,注重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但是,有时人物的动作发生很快,若不注意观察,就很容易忽略。比如,电视台在转播体育节目时,常常把精彩的瞬间用“慢镜头”的形式重播,以便让观众看个一清二楚。写作文的过程,其实也是“慢镜头”重现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在写作时,再在心中把这一过程用“慢镜头”分解一遍,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譬如,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这时,一个小伙子从后面挤了上来,扒开人群,走到前面,抢先一步跨上了车,然后转过身,双手叉腰,两腿分开,像座铁塔似的挡住了车门。”寥寥数语,却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三、 成绩:放长时间,慢慢地静待花开
成绩,是个令人欢喜令人忧的名词。在这个以成绩取胜的社会里,对于学生,“分数至上”的理念被不少人所推崇。但学生是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放长时间,慢慢静待花开。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序言《蝴蝶结》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舞台上的主角,教师、父母不过是剧务,负责提供他成长需要的道具,如此而已。
每当我看到本应天真活泼的学生,因应试教育而不堪重负的时候,我的心情总是格外的沉重。每个学生都要经历考试,每位教师也都要对考试采取特定的态度。是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还是把考试作为和别的学生攀比的手段?是通过考试来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便再“战”,还是打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伤害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在这些问题上,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
首先,身为人师的我们要把时间放长,把过程放慢,用一颗爱心去观察,去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摒弃我们的偏见,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那么的独特,都是那么的可爱。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济于事的。”
其次,尊重、理解、帮助提高。“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的,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撒下的种子要过好多年才长成幼苗。这件工作还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成绩不好,我觉得如果我是他,做得肯定没有他好。因为他虽然不太能听懂老师授课的内容,但是他能安静地坐在那,时不时还记笔记,要知道,他一坐几乎是一整天啊!但他还在坚持上课,还在为自己的命运和将来努力和打拼,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呵护吗?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直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倒,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放长时间,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开出绚丽的花朵,何尝不是教师的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作者单位: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一、 课堂:放慢语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张文质曾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儿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教育是些潜移默化、潜滋暗长的东西。功利的教学都是短视的。真正的教学研究,是慢的艺术,有所发现,有所用心,慢慢地去做。这个慢,就是让学生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慢,就是不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减少教育浮燥与功利”。
我在上莫怀戚《散步》一课时,一改以前的作者简介、文体介绍等知识要领的讲解,而是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散步吗?和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在哪儿一起散步的?”这个问题我预留了5分钟的讨论时间,同学们很有兴致地谈论,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回答得很精彩。接着,我播放了一首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们借助乐曲,放慢朗读的速度,结合自己散步的体验,慢慢地体悟文章的内容,我预留了15分钟的时间。(之前,上课问这样的问题,大概给他们一两分钟的时间就回答了。)15分钟之后,我问了第二个问题:“你从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惊喜太多了,尤其是对本文的难点——生命意识,竟然也在学生的感悟之中。还需要我讲什么呢?要讲的都被学生们体悟出来了。
也许这堂课真的不能算是一堂标准的好课,但在这堂课中,由于我放慢了上课的速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已体悟出更多的思想、内容,我认为得大于失!
二、 写作:放慢脚步,留心生活,慢镜头记录
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大概都有一个难题: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够写真事、抒真情。现在学生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在这样枯燥单调的生活中,要他们写出人无我有的故事,或者人人都能经历,但只有我才能发现的真情,太难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从初二开始,让同学们每周有一天早点出门,然后在前往学校的路上放慢步伐,留心观察,在早读课时交流发现了什么和平常不一样的人和事物,并且要用文字记录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我发现同学们自己也会多找些时间,让自己放慢一下,写作的内容也就不再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而是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见闻。
学生积累了很多素材后,我还让他们在写作文时,学会记录慢镜头。例如写人写事的文章,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的组合。要把事情写清楚,把人物写活,注重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但是,有时人物的动作发生很快,若不注意观察,就很容易忽略。比如,电视台在转播体育节目时,常常把精彩的瞬间用“慢镜头”的形式重播,以便让观众看个一清二楚。写作文的过程,其实也是“慢镜头”重现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在写作时,再在心中把这一过程用“慢镜头”分解一遍,然后用文字记录下来。譬如,一个学生在作文里写道:“这时,一个小伙子从后面挤了上来,扒开人群,走到前面,抢先一步跨上了车,然后转过身,双手叉腰,两腿分开,像座铁塔似的挡住了车门。”寥寥数语,却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三、 成绩:放长时间,慢慢地静待花开
成绩,是个令人欢喜令人忧的名词。在这个以成绩取胜的社会里,对于学生,“分数至上”的理念被不少人所推崇。但学生是人,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所以,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放长时间,慢慢静待花开。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的序言《蝴蝶结》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舞台上的主角,教师、父母不过是剧务,负责提供他成长需要的道具,如此而已。
每当我看到本应天真活泼的学生,因应试教育而不堪重负的时候,我的心情总是格外的沉重。每个学生都要经历考试,每位教师也都要对考试采取特定的态度。是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还是把考试作为和别的学生攀比的手段?是通过考试来发现问题,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便再“战”,还是打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伤害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在这些问题上,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态度,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同。
首先,身为人师的我们要把时间放长,把过程放慢,用一颗爱心去观察,去寻找。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摒弃我们的偏见,你会发现每个学生都那么的独特,都是那么的可爱。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济于事的。”
其次,尊重、理解、帮助提高。“人的头脑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但是这种奇迹只有在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出现。这是一种长期的、单调的、非常复杂的,折磨人的艰难的播种,撒下的种子要过好多年才长成幼苗。这件工作还要求特别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应当让一个不幸的、被大自然或不良环境造成艰难境遇的孩子知道,他是一个能力低、智力差的人。教育这样的儿童,应当比教育正常儿童百倍的细致、耐心和富于同情心。”我们班有一位学生成绩不好,我觉得如果我是他,做得肯定没有他好。因为他虽然不太能听懂老师授课的内容,但是他能安静地坐在那,时不时还记笔记,要知道,他一坐几乎是一整天啊!但他还在坚持上课,还在为自己的命运和将来努力和打拼,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呵护吗?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直至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他一跌倒,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成长资源。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放长时间,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学生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陪着学生开出绚丽的花朵,何尝不是教师的一种睿智,一种气度?
(作者单位: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