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地方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进行研究。结论:地方民族院校普遍存在办学体制陈旧、管理归属不清晰、课程设置欠科学、招生就业体制不合理、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现象。建议:地方民族院校应准确定位办学、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加强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对接、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方式的改革。
关键词:民族院校;体育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
一、前言
最近几年以来,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途径,在这种环境下民族院校体育教育的转型只是民族高校转型发展的冰山一角。对此,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一)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
1.办学体制
民族院校胜利是建立在国内民族问题基础上的,主要的教育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了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环境下,民族地区的人才教育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民族院校办学主体是城市,且都是一些以政治取向为主的高等学府,主要服务于地方人群,因此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促进民族院校的转型发展。
2.管理归属
在民族院校管理归属划分上,有民委直属的、有省属的、又有地级市属,所以就会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民委直管、民委省共管、省直管、省地共管。尤其是在共管的民族院校方面,政府政策导向起主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对民族高校在发展定位上尚且缺乏比较准确的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在某些工作上会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必然导致学校发展后劲不足,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转型。
3.培养目标
民族院校建立的立足点是服务于地方,而民族地区都是深处偏远山区及边陲,民族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广大基层。但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地方工作后,反馈回来的情况是目前学校的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以前状态,毕业生可以上课就可以,而且师范技能不强,不需要体育管理、赛事组织及管理,所以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调整地方民族院校及院系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4.课程设置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无法满足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借鉴地方师范院校等高校的情况[1],不能充分地展现民族院校的地方特色和办学功能,更是偏离了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出现师范生师范技能低下,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还存在课程设置不根据师资力量情况排课,不能有效发挥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特长。
5.招生就业体制
民族院校是建立在民族地区服务基础上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民族院校的招生体制并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除了民族预科外,在招生录取方面通常与中心城市学校执行统一标准,这样一来,便导致了民族地区学生纷纷到中心城市就学,民族院校的招生效率也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偏远地区的民族院校的招生基本上都是在周边的几个省份招生,没有面向全国招生,而大城市的民族院校由于所处的位置优越,所以招生資源就丰富,从而导致大城市的民族院校越办越好,而偏远地区的民族院校发展滞后的现象就会越来越明显。
6.师资队伍
民族院校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升格、合并、转型等不同方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建立了16所民族院校。除了早期位于大都市的几所民族院校是国家早期筹建,后面发展起来的民族院校,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不同的发展历史必然会有着不同的文化,早期建设起来的民族院校,无论是在文化底蕴、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上,还是在科学研究水平上,相较于后建民族院校来说都具有一定优势。
(二)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措施
眼下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此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不断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准确定位办学,加强学科课程建设
民族院校应该准确定位办学目标,立足于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然后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设置专门的应用性课程专业,以此来培养出更多的地方应用型创新人才[2]。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地保证课程体系构建的地区性、民族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促进基础体育教育与专业体育教育的结合,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使之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接,同时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以及完善评价制度,从而使之顺利完成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3]。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地方体育项目的发展建设。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民族地区需求,急需培养“多专多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走俱乐部技能培养方式或第二课堂俱乐部模式是必然的选择。学生自大一进校以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加入俱乐部或第二课堂俱乐部,至少加入两个俱乐部,内部实行以大带小,以训代教,互相学习。学生在俱乐部的训练成绩可以抵挡学分,老师按指导俱乐部的工作情况来核算工作量。这种俱乐部代替专项训练的方式,上课形式和时间自由,学习氛围浓。
2.加强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对接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人才培养是最终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则是以提高质量为前提条件[4]。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就业需求目标,充分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方面必须要重视起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为其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而服务,为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具有更高的竞争力而服务。而四川民族学院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入校及就读期间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如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培训、专业技能训练等等,以保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情况,学校必须要结合实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思想,不要因为就业待遇方面的问题影响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择业领域方面要拓宽自己的思路,不要局限在教育系统,要往考研究生、公务员、军警以及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经营和体育健身指导员等方向发展。
3.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高校办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工作为重点。对于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在教学过中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价值性,积极处理教与学关系,注意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与此同时要坚持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对现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川民族学院身处康巴藏区,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很多的不足,管理经验滞后,有着很多急需学习的地方。但是在稳藏必先稳康的政治方针下,四川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前沿,确保培养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维护民族团结和地方社会稳定。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增加对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投入,改善师资结构,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更新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化水准,注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引导,坚持求真务实的教育培训理念。
依托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对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构建完善的教师评聘运行机制,并严格执行,争取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5.改革培养方式
结合当前的社会需要,学校必须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5]。从课程构建、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多方面來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
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分析,明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及要求,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和完善,将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新型体育教师作为核心目标。眼下,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毕业生的学历方面、能力方面、综合知识水平等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更进一步加强,强调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要“一专多能”,在有出色的自己的专项外,还要会其他方面的体育技能,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
三、结论建议
(一)结论
1.办学体制陈旧、管理归属不清晰和课程设置欠科学,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转型,必然导致学校发展后劲不足。
2.招生就业体制不合理,在招生过程中没有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需要,培养的人才没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师范生师范技能低下,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这是民族院校不同发展历史所决定的,必然导致民族院校在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使得发展的后劲不足。
(二)建议
1.准确定位办学,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加强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对接。加强学科课程的建设和大学生就业规划,旨在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快速发展的民族地区提供急需人才。
2.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以确保培养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和满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维护民族团结和地方社会稳定。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方式的改革,这是教育工作的实施的执行者和标准。在加强师资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现有的教育模式,不断地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达云.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D].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4.
[2]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5):35–38.
[3]攀姝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D].郑州大学,2010.
[4]刘塨.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人才培养对策[D].吉林体育学院,2012.
[5]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 (10):5–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四川省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jg2018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耿帅(1983-),男,汉,河南新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四川民族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体育。
关键词:民族院校;体育教育;应用型;转型发展
一、前言
最近几年以来,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受到了高度重视,成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途径,在这种环境下民族院校体育教育的转型只是民族高校转型发展的冰山一角。对此,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基础。
二、结果与分析
(一)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
1.办学体制
民族院校胜利是建立在国内民族问题基础上的,主要的教育对象为少数民族学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得到了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环境下,民族地区的人才教育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民族院校办学主体是城市,且都是一些以政治取向为主的高等学府,主要服务于地方人群,因此难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促进民族院校的转型发展。
2.管理归属
在民族院校管理归属划分上,有民委直属的、有省属的、又有地级市属,所以就会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民委直管、民委省共管、省直管、省地共管。尤其是在共管的民族院校方面,政府政策导向起主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对民族高校在发展定位上尚且缺乏比较准确的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在某些工作上会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必然导致学校发展后劲不足,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转型。
3.培养目标
民族院校建立的立足点是服务于地方,而民族地区都是深处偏远山区及边陲,民族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广大基层。但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地方工作后,反馈回来的情况是目前学校的培养目标还停留在以前状态,毕业生可以上课就可以,而且师范技能不强,不需要体育管理、赛事组织及管理,所以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急需调整地方民族院校及院系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4.课程设置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无法满足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主要表现为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借鉴地方师范院校等高校的情况[1],不能充分地展现民族院校的地方特色和办学功能,更是偏离了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出现师范生师范技能低下,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还存在课程设置不根据师资力量情况排课,不能有效发挥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特长。
5.招生就业体制
民族院校是建立在民族地区服务基础上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现在民族院校的招生体制并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除了民族预科外,在招生录取方面通常与中心城市学校执行统一标准,这样一来,便导致了民族地区学生纷纷到中心城市就学,民族院校的招生效率也十分有限。基本上是偏远地区的民族院校的招生基本上都是在周边的几个省份招生,没有面向全国招生,而大城市的民族院校由于所处的位置优越,所以招生資源就丰富,从而导致大城市的民族院校越办越好,而偏远地区的民族院校发展滞后的现象就会越来越明显。
6.师资队伍
民族院校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升格、合并、转型等不同方式,到目前为止,我国先后建立了16所民族院校。除了早期位于大都市的几所民族院校是国家早期筹建,后面发展起来的民族院校,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设起来的。不同的发展历史必然会有着不同的文化,早期建设起来的民族院校,无论是在文化底蕴、教学设施、师资力量上,还是在科学研究水平上,相较于后建民族院校来说都具有一定优势。
(二)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的措施
眼下高等教育事业不断进步,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此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从而满足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不断适应当前严峻就业形势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准确定位办学,加强学科课程建设
民族院校应该准确定位办学目标,立足于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然后结合实际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设置专门的应用性课程专业,以此来培养出更多的地方应用型创新人才[2]。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尽可能地保证课程体系构建的地区性、民族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促进基础体育教育与专业体育教育的结合,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使之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接,同时丰富现有的教学手段以及完善评价制度,从而使之顺利完成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3]。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地方体育项目的发展建设。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民族地区需求,急需培养“多专多能”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走俱乐部技能培养方式或第二课堂俱乐部模式是必然的选择。学生自大一进校以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加入俱乐部或第二课堂俱乐部,至少加入两个俱乐部,内部实行以大带小,以训代教,互相学习。学生在俱乐部的训练成绩可以抵挡学分,老师按指导俱乐部的工作情况来核算工作量。这种俱乐部代替专项训练的方式,上课形式和时间自由,学习氛围浓。
2.加强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对接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人才培养是最终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则是以提高质量为前提条件[4]。民族地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就业需求目标,充分凸显地区民族文化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方面必须要重视起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并为其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服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而服务,为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上具有更高的竞争力而服务。而四川民族学院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入校及就读期间做了相当多的工作,如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培训、专业技能训练等等,以保证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根据目前的社会需求情况,学校必须要结合实际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思想,不要因为就业待遇方面的问题影响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择业领域方面要拓宽自己的思路,不要局限在教育系统,要往考研究生、公务员、军警以及体育产业、体育赛事经营和体育健身指导员等方向发展。
3.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高校办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工作为重点。对于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在教学过中考虑到专业课程的实用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价值性,积极处理教与学关系,注意到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与此同时要坚持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对现有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川民族学院身处康巴藏区,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着很多的不足,管理经验滞后,有着很多急需学习的地方。但是在稳藏必先稳康的政治方针下,四川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走在前沿,确保培养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维护民族团结和地方社会稳定。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增加对民族院校的教育教学投入,改善师资结构,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更新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民族院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化水准,注重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引导,坚持求真务实的教育培训理念。
依托专业建设和教学团队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对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构建完善的教师评聘运行机制,并严格执行,争取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5.改革培养方式
结合当前的社会需要,学校必须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5]。从课程构建、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多方面來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
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分析,明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及要求,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和完善,将培养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新型体育教师作为核心目标。眼下,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毕业生的学历方面、能力方面、综合知识水平等方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更进一步加强,强调体育专业的毕业生要“一专多能”,在有出色的自己的专项外,还要会其他方面的体育技能,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
三、结论建议
(一)结论
1.办学体制陈旧、管理归属不清晰和课程设置欠科学,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和转型,必然导致学校发展后劲不足。
2.招生就业体制不合理,在招生过程中没有体现民族特色和地方需要,培养的人才没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师范生师范技能低下,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这是民族院校不同发展历史所决定的,必然导致民族院校在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使得发展的后劲不足。
(二)建议
1.准确定位办学,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加强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对接。加强学科课程的建设和大学生就业规划,旨在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快速发展的民族地区提供急需人才。
2.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以确保培养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需要和满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维护民族团结和地方社会稳定。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培养方式的改革,这是教育工作的实施的执行者和标准。在加强师资建设的同时,积极调整现有的教育模式,不断地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达云.民族院校学科建设战略研究[D].博士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14.
[2]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5):35–38.
[3]攀姝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接研究[D].郑州大学,2010.
[4]刘塨.吉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人才培养对策[D].吉林体育学院,2012.
[5]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 (10):5–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民族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四川省民族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jg2018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耿帅(1983-),男,汉,河南新蔡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四川民族学院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学和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