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习能力的要求入手,将历史学习能力大致划分为:历史想象能力、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历史迁移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四种能力。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 想,探索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历史学习 能力培养 方式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与其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的人才。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一味地讲究“死记硬背”的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俨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历史教育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就得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6种能力,谈几点思考。
一、历史想象能力
历史想象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情意的需要,对大脑中已有的历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历史形象的能力。
故事法:例如:在讲到淝水之战时,可让学生讲解相关的成语故事,如风声鹤唳等,通过学生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古战场的气息。
现实联系法:如我们今天的米饭,也就是水稻是什么时候出现?原始居民会不会蒸米饭?通过想象,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原始人种植水稻和用石器等蒸煮米飯的场景。
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要注意合情合理地想象,而不是天马行空、毫无章法。
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是准确地反映历史史实原貌的能力。其实质就是一种识记能力。
实际操作法:例如学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可让学生用黄泥或橡皮泥参照课文中的实物图片动手仿制。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实地考察法:就是让学生利用假期,在家长或教师的带领下,去历史博物馆或遗址等,亲眼看看古人的生活用具、生活场景等。让学生对相关朝代或人物的认识更为深刻。
话剧表演法:可将重要的历史事件编成历史小话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再现历史场景或事件等。例如:在讲到《和同为一家》时,可让学生编、演“文成公主入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设想重现历史事件。
图示法:利用教材中内在的逻辑联系,让学生通过其中的因果关系等再认再现本课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等。
历史教学中采用此类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前后课,甚至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三、历史迁移能力
历史迁移能力就是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运用历史图片法: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大体可分为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表格等等。历史地图是在空间的维度上直观地展示人类历史及其所处环境的一种历史插图。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为例:可以采用先分析地图,制作出简单的长征路线图,再结合教材,讲解重要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长征的史实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历史人物是对教材中古今中外人物肖像的描绘的一种历史插图。以《彼得一世》为例,教材内容讲述了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在插图中可通过他气质、神态的刻划,了解彼得一世坚毅、刚强的气质。
历史表格是对教材中某一具体事件各种要素的展示。如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格等。
建构知识体系法: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完成学习的有效迁移。
例如: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节时,按照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成就、特点及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以后在学习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就能根据前面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究学习。从而顺利完成学习的有效迁移。
联想法:联想指由此及彼的思考,是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例如:在学习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应联想到秦汉隋唐宋等各个时期该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
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通过阅读文字、图像和统计数据等形式的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习题训练法:分析解决问题属于信息的整合,它的一般思路是:问题、材料、教材三结合。因此,本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习题训练法。习题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问答题、小论文等,尤其是材料分析题最能考察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的基本步骤是阅读新情景材料,可以是文字、图像、数据图表等,然后依据材料中提供的时间范畴、要素等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最后根据所问问题组织答案。
活动课训练法:如编历史剧、辩论赛等方式,通过学生整合,收集来的大量材料,编写历史剧等,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联系现实,甚至热点等来思考当今现实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后,可让学生编写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剧,通过表演让学生进行展示,最后进行讨论:孝文帝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的启示。假设你是一个政治家在改革中遇到困难了,你会怎么做?这样,就将历史知识和当今热点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借古鉴今”。
培养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在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或更迫切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应当明确认识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陈述,《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南师大附中,2007年
[3]杨艳慧,《浅谈历史课程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学习 能力培养 方式方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各国的竞争与其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的人才。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一味地讲究“死记硬背”的这种传统教育方式俨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历史教育要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需要就得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试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6种能力,谈几点思考。
一、历史想象能力
历史想象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为了表达情意的需要,对大脑中已有的历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历史形象的能力。
故事法:例如:在讲到淝水之战时,可让学生讲解相关的成语故事,如风声鹤唳等,通过学生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古战场的气息。
现实联系法:如我们今天的米饭,也就是水稻是什么时候出现?原始居民会不会蒸米饭?通过想象,我们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原始人种植水稻和用石器等蒸煮米飯的场景。
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要注意合情合理地想象,而不是天马行空、毫无章法。
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是准确地反映历史史实原貌的能力。其实质就是一种识记能力。
实际操作法:例如学了《灿烂的青铜文明》,可让学生用黄泥或橡皮泥参照课文中的实物图片动手仿制。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实地考察法:就是让学生利用假期,在家长或教师的带领下,去历史博物馆或遗址等,亲眼看看古人的生活用具、生活场景等。让学生对相关朝代或人物的认识更为深刻。
话剧表演法:可将重要的历史事件编成历史小话剧,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再现历史场景或事件等。例如:在讲到《和同为一家》时,可让学生编、演“文成公主入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设想重现历史事件。
图示法:利用教材中内在的逻辑联系,让学生通过其中的因果关系等再认再现本课历史知识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等。
历史教学中采用此类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前后课,甚至整个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从而在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三、历史迁移能力
历史迁移能力就是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运用历史图片法:教材中的历史图片大体可分为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历史表格等等。历史地图是在空间的维度上直观地展示人类历史及其所处环境的一种历史插图。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为例:可以采用先分析地图,制作出简单的长征路线图,再结合教材,讲解重要知识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长征的史实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历史人物是对教材中古今中外人物肖像的描绘的一种历史插图。以《彼得一世》为例,教材内容讲述了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在插图中可通过他气质、神态的刻划,了解彼得一世坚毅、刚强的气质。
历史表格是对教材中某一具体事件各种要素的展示。如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格等。
建构知识体系法: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并能根据知识网络随时唤醒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从而完成学习的有效迁移。
例如: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节时,按照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条件,主要成就、特点及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来引导学生学习。以后在学习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时,就能根据前面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究学习。从而顺利完成学习的有效迁移。
联想法:联想指由此及彼的思考,是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例如:在学习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时,应联想到秦汉隋唐宋等各个时期该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
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技能和经验,通过阅读文字、图像和统计数据等形式的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习题训练法:分析解决问题属于信息的整合,它的一般思路是:问题、材料、教材三结合。因此,本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习题训练法。习题的主要题型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问答题、小论文等,尤其是材料分析题最能考察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题的基本步骤是阅读新情景材料,可以是文字、图像、数据图表等,然后依据材料中提供的时间范畴、要素等联系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最后根据所问问题组织答案。
活动课训练法:如编历史剧、辩论赛等方式,通过学生整合,收集来的大量材料,编写历史剧等,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联系现实,甚至热点等来思考当今现实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后,可让学生编写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剧,通过表演让学生进行展示,最后进行讨论:孝文帝的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的启示。假设你是一个政治家在改革中遇到困难了,你会怎么做?这样,就将历史知识和当今热点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借古鉴今”。
培养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现在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和历史高考改革的要求,更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或更迫切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应当明确认识的道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陈述,《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南师大附中,2007年
[3]杨艳慧,《浅谈历史课程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