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7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同时,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减少对课文理解的障碍,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能推动学生去钻研课文,活跃课堂的气氛。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种提问艺术。
  一、“趣”的艺术 ——设疑新异,激发情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首先,提问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例如,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课时,为了研究文章的结构,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反映平淡,积极性不高。于是,我一反常规地问道:“这首散文诗是由三幅画组成的。每幅画面上有背景,有海燕形象。请你找找看,是哪三幅画?”这样一问,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二、“角”的艺术——选准角度,活跃思维
  课堂提问的角度是多样的,其最佳角度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为使学生“开窍”,教师应注意提问的切入点。选准一个适当的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例如教《孔乙己》一文,就可抓住“笑”这一“文眼”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问题:
  ①《孔乙己》一出场,就有一个字伴随着他,这个字谁知道?
  ②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
  ③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孔乙己》在讥笑悲惨中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⑤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笑”设计的,弄清了这些问题,就能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三、“曲”的艺术——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例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四、“矛盾”的艺术——设置矛盾,饶有趣味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西省贺州市八步区大宁中学)
其他文献
滨海岩溶具有与内陆一般岩溶区不同的发育机理,其过渡带混合溶蚀作用是控制滨海岩溶发育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通过七组不同淡水与海水配比的混合溶蚀实验(封闭CO2-H2O系统),初步
实验教学一直是生物学科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师生互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所以,应首先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成为学习的第一动力。例如在“制作叶的临时玻片标本”实验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方法各异,我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在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我尝试着在世界历史的复习课中使用比较法。  比较学习法,它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但更多的是在复习中进行,就是在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纵横的历史知识之后,要较好地对许多历史史实做系统的综合和比较。  在英国、法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单元的复习课中,我就采用了比较分析法。首先,我用了三
近年来.乡镇船舶水上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屡见不鲜,防不胜防。据国家交通部统计显示,“九五”期间乡镇船舶发生水上交通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有75件,死亡1931人,其中乡镇船舶(
地下水资源在海河流域为至关重要的资源。海河平原的的浅层和深层含水层大面积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地下水资源的过量开采造成了严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评价了可行的
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性在于学生档案是学生个人成长中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用人单位不断变换的需求,高校学生档案怎样才能被更好的开发利用,怎样才能更好
本文从地下水动态异常入手,通过对地层透水性、地下水的流速流向分析,阐明了北江大堤石角段7+140-7+430存在基岩集中渗漏通道,并通过连通试验证实。最后分析了基岩集中渗漏通道形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ne,ACS)作为一个连续的疾病谱,包涵了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和猝死。这一
现有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方法存在严重缺陷,不能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依据。不研发利用规划应建立在水资源系统模拟的基础上。
清代马济胜墓志为一套两方。马济胜墓凿于济源孔山上,墓前有神道,两侧摆放石像生。这些对研究马济胜身世、清代丧葬制度及清朝政府对起义的镇压有重要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