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通州市姜灶初级中学 江苏 通州 226311)
摘要:作者认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这一宗旨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给孩子一个密切配合的学习环境,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赞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数学 主体性
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研究表明,影响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学素材,教学方法等等,但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更要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努力去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因而,需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饶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演示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到结论,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情趣的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规律,留给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识。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诚然,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是要以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但必须克服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做法,而要给学生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合作的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倡导的: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 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巧妙设疑,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近年来,我校总结出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引——放——集——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引——放——集——放”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放。放开学生,开放教学,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但放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由,而是在教师宏观调控下由学生自主进行,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自由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情景设计可以这样:有一个小朋友正在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可先让学生动手试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3㎝、9㎝、6㎝),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而把最短的边剪去2㎝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教师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1、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2、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接”?若能连接是否组成了三角形?3、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接”?学生通过试验后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小朋友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再次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时机
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在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去。数学实验是很好的合作学习方式。数学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或试验,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如果直接向学生揭示定理并加以证明,当然既省时又省力,学生接受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从三角形的旋转中,自己去发现勾股定理及证明方法,那么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普遍具有的“图形旋转面积不变”这一非形式几何知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这一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使认识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四、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赞美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被赏识的欲望,通过赏识鼓励,一旦潜在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被激发出来,它便如火山喷发一样,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他们的本色。学生也是如此,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的赞语、不断的鼓励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尤其是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我做了一点尝试:在上一个新的内容时不急于马上向学生灌输战士,而是通过提问或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技能,然后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表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解答过的题型,学生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把老师所讲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对学生的课外作业的评价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教师批改(在错误的地方划线)——学生自我评价(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错误)——教师再批改——典型错误评析。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价的方式还侧重于用激励的语言给每个学生发展性的评价,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潜能。
摘要:作者认为:“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这一宗旨体现在数学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给孩子一个密切配合的学习环境,即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思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数学的机会,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赞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在教学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数学 主体性
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数学
研究表明,影响课堂气氛的要素很多,有教师、学生、教学素材,教学方法等等,但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要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更要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努力去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新课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很重要,因而,需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饶绕着钉子转动,当我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我边演示边念道:“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实验,让学生得到结论,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而且只有一条直线,通过幽默的方式,生动的语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情趣的高涨,进入一种较高的学习意境。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规律,留给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识。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必须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诚然,在初中阶段,学生还是要以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但必须克服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做法,而要给学生留下一片发展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要给学生留下合作的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倡导的: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 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巧妙设疑,激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近年来,我校总结出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引——放——集——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引——放——集——放”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放。放开学生,开放教学,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但放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由,而是在教师宏观调控下由学生自主进行,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自由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的情景设计可以这样:有一个小朋友正在把三根小木棒搭成一个三角形,可怎么也搭不成,他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可先让学生动手试验,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吸管(长度分别为13㎝、9㎝、6㎝),启发学生能做成一个三角形吗?然而把最短的边剪去2㎝观察又会出现什么呢?教师再继续提出三个问题:1、你做成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各是多少?2、最短边剪去一小段后,是否能“首尾顺次连接”?若能连接是否组成了三角形?3、最短边再剪去一小段,是否能“首尾顺次连接”?学生通过试验后正确回答,教师再次设问:是否具有任何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连接”构成三角形?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当学生掌握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再让学生回答小朋友为什么搭不成的原因,再次把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三、创设合作交流的时机
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交流的主角是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在此,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去。数学实验是很好的合作学习方式。数学实验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或试验,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建构过程。例如“勾股定理”的教学。如果直接向学生揭示定理并加以证明,当然既省时又省力,学生接受也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从三角形的旋转中,自己去发现勾股定理及证明方法,那么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普遍具有的“图形旋转面积不变”这一非形式几何知识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中自然“生长”出新的知识,这一知识的生长过程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不仅使新知识找到了牢固的附着点,而且使认识结构在探索中得到发展。
四、给学生多一点鼓励和赞美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有被赏识的欲望,通过赏识鼓励,一旦潜在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被激发出来,它便如火山喷发一样,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他们的本色。学生也是如此,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眼神、细微有效的动作、热情的赞语、不断的鼓励都会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尤其是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我做了一点尝试:在上一个新的内容时不急于马上向学生灌输战士,而是通过提问或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及技能,然后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发表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解答过的题型,学生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把老师所讲的东西拿过来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对学生的课外作业的评价可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教师批改(在错误的地方划线)——学生自我评价(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错误)——教师再批改——典型错误评析。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价的方式还侧重于用激励的语言给每个学生发展性的评价,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