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几个月以前的Youtube因为被Google收购而红遍全世界,那么,不久前引入Google策略投资迅雷可以说红遍了全中国。天极网发起的“IT风云榜”把迅雷评为“2006年度十大IT企业”,搜狐网发起的评选把迅雷列为“2006年中国十大最具成长性互联网公司”之首。
无疑,CEO邹胜龙对资本力量的把控,成为迅雷快速成名的重要手段。
融资的“附加效应”
迅雷本来就很有钱,但CEO邹胜龙却依然不断地引入资金。2007年元旦刚过,邹胜龙就宣布引入新一轮融资。确切地说,这是迅雷的第三次融资,对于很多互联网企业来说,第三轮融资代表着上市是下一步。
因而有人开玩笑说,与其提供的下载速度相似,邹胜龙的融资速度也让人来不及掩耳。
在这轮融资中,联创策源(Ceyuan Ventures)是领衔投资机构,其他机构投资者还包括晨兴创投(Morningside Ventures)、IDG和Fidelity Asia Ventures。而这次加入融资行列的Google中国,更使迅雷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中心。
据传融资总金额约为2000万美元,其中,联创策源约投入1000万美元,而Google作为战略投资,共注入几百万美元。
邹胜龙得到的第一轮VC投资发生在2003年,由著名的IDGVC投入。之后的两年里,迅雷慢慢积累用户,开拓市场。到了2005年11月,迅雷公司新闻发言人对外宣布,迅雷已完成总金额近千万美金的第二轮融资。该轮投资方包括晨兴科技投资集团(Morningside Technology Investments Limited)与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IDGVC)。
每一轮融资都将迅雷的知名度带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似乎成了迅雷融资的“附加效应”。根据迅雷高管透露,迅雷是有收入的,也并不缺钱。
迅雷CEO邹胜龙表示,迅雷有三大方面的收入,广告、数字内容发行和社区的增值业务。广告收入现在占到迅雷的30%左右;互联网的数字内容发行,电影、影视剧、游戏、软件的发行,一直是迅雷比较大的收入;迅雷还在尝试做一些社区的增值业务。邹胜龙说:“迅雷在2005年年底的时候就开始盈利了,到2006年中期的时候就有正现金流了。”
既然在两轮融资以后,已经有稳定收入,为什么还要进行第三轮融资呢?迅雷COO程浩说:“原因比较明显,因为企业要发展,我们需要更优秀的人才,而且在下载领域,简单地说一下,以后在资本方面,有一些还是属于资本运行的,需要资本打造壁垒。”
“变软”的危险
对于迅雷的融资举措,业内人士有各种各样的分析。
亚洲商港总裁符德坤认为,Google、迅雷之所以联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互补性。Google需要在中国市场有一个着陆点,于是选择了迅雷。而迅雷选择Google,一个很大的可能性是向3G发展。
艾瑞市场咨询总裁杨伟庆则认为,迅雷会充分利用Google的资源,在下载、音乐、视频等方面作重要战略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资源门户。
这些都是憧憬,投资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引进Google的策略投资之后,邹胜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版权问题。
投资迅雷不久,Google便接到美国电影协会亚洲负责人马瑟·切特汉的一份邮件。该协会称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搜索引擎,Google有责任督促中方合作伙伴阻止用户下载盗版电影。而在不久之前,美国电影协会在中国打赢了三场版权官司,其中包括对搜狐的侵权诉讼。
其实对于版权问题,Google肯定是有考虑的。在Google并购Youtube时就扣留Youtube价值2亿美元的12.5%股份来作为解决版权问题的“储备金”。但迅雷也会像Youtube那样,因为成为了上市公司的亲戚而成为相关版权组织重点关注的对象。
互联网分析师吕伯望也认为,二者合作后,Google在互联网领域规范的运营操作以及所奉行的“不做恶”理念将进一步影响迅雷,乃至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其进行制约。
对于融资一路顺利的迅雷,亚洲商港总裁符德坤也持担心态度:“宽带环境及南北互通问题,是迅雷成长的沃土。随着国内宽带问题的逐步解决,迅雷目前的用户优势会瓦解稀释,就如3721实名上网一样,当上网环境成熟,辅助的特性就会逐渐消失。”
他的结论是:“有飞来横财的中国IT创业者,大多会变得很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