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融入吉林省高校美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材立足于本土资源优势,既可以拓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同时也可深入探究以育人为核心的高校美育课程建设方向。
【关键词】吉林省;本土特色;民俗文化;高校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043-03
【本文著录格式】李辰.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融入吉林省高校美育课程的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43-44.
课题项目:2020年吉林工商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吉林省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基于本土特色民俗文化的研究》
民俗文化的覆盖范围很广,生产劳动习俗、生活礼仪、婚丧嫁娶、民间故事等都包括在内,社会各界对于民族文化有多种解读方式,比如民族学家仲富兰曾提出:“民族文化并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留下来的糟粕,也并不是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地方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而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永恒产物。”民俗文化可以促进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世界结合、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反映民族群体和集体意志、以人为载体、以历史传承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现象,无论对民俗文化如何界定,与其相关的是特殊的生活文化和审美价值。
一、民俗文化
(一)特点
民族文化最鲜明、最重要的特点是:一种由集体创造的群体,由集体接受,是一种集体的文化风格;一种传承,是指民间艺术在时间维度上的世代延续;一种区域,区域是指“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这说明我国的民俗文化的地域色彩非常浓厚;一种教育,即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促使其发展,挖掘其价值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也是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常常和文化并列。民俗文化一般包括民族历史、精神文明、审美娱乐、伦理道德、生产技术等,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使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得以延续。
(二)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都是经过众多教育学者精心筛选编制的最具时代性、适应性和流动性的内容。这一独特表征使得文化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他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它所拥有的文化机制功能却是更古不变的[1]。
(三)传承
人们的民间活动行为会通过民间事项创造独特审美[2]。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独有的特点让其成为中国特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同时表现是我国人民高雅的审美情趣,最重要的是将民俗文化依托于课程传达给学生,可以起到育人心灵、正风肃纪、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凝聚力的意义。
二、高校美育课程发展现状
(一)美育概念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美育既可以使人们的审美素质提高,影响人的情感和精神气质,起到振奋心灵、激发兴趣、唤醒内心的作用。
近年来,美育教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加入到各类型、各阶段的学校课程的体系当中。在顺应国家美育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还应当建立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以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为基础。正常情况下,美育课程应当包括电影、戏剧、舞蹈、美术、音乐等”[3]。在以提升藝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别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当中,应该选择性的开设艺术史论、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等诸多形式的选修课程。各个高校也应当更为重视经典艺术的教育和熏陶,根据学校的资深实力以及当地的民俗特色,开设具有地域色彩的地方性美育课程。
(二)美育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前提。审美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校为主体,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依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过程。可将美育的实施具体看做是审美教育的实施,以审美教育为目标的课程应该建设正确的课程任务,端正审美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大众文化、网络信息文化、视觉文化、消费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正确正向的学习态度。
三、发挥民俗文化的美育功能,有效开设美育课程
(一)民俗文化与美育
民俗文化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其审美形态、情趣等都较为独特,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进而使其道德修养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其民族自信,达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目标。有些人认为当下的民风民俗更多的是通过审美形态的展示表达,实现以美启蒙、以美引导善、以人为本、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
(二)意义与价值
普通高校在美育课程的开设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教育新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其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4]。经过以上论述可知,在大学课程中加设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美育课程极为重要且必要,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校美育课程的发展。因此,吉林省内高校在美育课程开展中要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美育意识,培养其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使其对民俗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如果说现代文化是团结创新的重要源泉,那么民俗文化就是现代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将民族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起来,对于实现时代精神和民俗文化的有效契合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意义与价值
为了更好地迎接当前的挑战,更好地完成美育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努力做到:以美育的存在来变革教学方式和内容。除了自然美和艺术美,大学美育还可以将民族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相融合,功夫效应化的同时还可以构建多种方式的美育教学实施途径。这样既可以对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又能促进德育的发展,使学生的智力美和身体美得以协调发展,共同展现。在课程设置中添加具体民俗文化特色内容后,后置课程要有与美育相匹配质量的选修课或辅助课程,让学生除了能够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保持情感联结。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是使其全面发展及提升审美修养,使高校教育教学方法与方法相比,具有更为出色的优势。
【关键词】吉林省;本土特色;民俗文化;高校美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2-043-03
【本文著录格式】李辰.本土特色民俗文化融入吉林省高校美育课程的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6(12):43-44.
课题项目:2020年吉林工商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吉林省高校公共美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基于本土特色民俗文化的研究》
民俗文化的覆盖范围很广,生产劳动习俗、生活礼仪、婚丧嫁娶、民间故事等都包括在内,社会各界对于民族文化有多种解读方式,比如民族学家仲富兰曾提出:“民族文化并不是我国古代文化遗留下来的糟粕,也并不是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的地方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而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永恒产物。”民俗文化可以促进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世界结合、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反映民族群体和集体意志、以人为载体、以历史传承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现象,无论对民俗文化如何界定,与其相关的是特殊的生活文化和审美价值。
一、民俗文化
(一)特点
民族文化最鲜明、最重要的特点是:一种由集体创造的群体,由集体接受,是一种集体的文化风格;一种传承,是指民间艺术在时间维度上的世代延续;一种区域,区域是指“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这说明我国的民俗文化的地域色彩非常浓厚;一种教育,即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促使其发展,挖掘其价值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也是传承和发扬民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常常和文化并列。民俗文化一般包括民族历史、精神文明、审美娱乐、伦理道德、生产技术等,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使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得以延续。
(二)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民俗文化内涵,都是经过众多教育学者精心筛选编制的最具时代性、适应性和流动性的内容。这一独特表征使得文化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他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它所拥有的文化机制功能却是更古不变的[1]。
(三)传承
人们的民间活动行为会通过民间事项创造独特审美[2]。民族文化所蕴含的独有的特点让其成为中国特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同时表现是我国人民高雅的审美情趣,最重要的是将民俗文化依托于课程传达给学生,可以起到育人心灵、正风肃纪、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凝聚力的意义。
二、高校美育课程发展现状
(一)美育概念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美育既可以使人们的审美素质提高,影响人的情感和精神气质,起到振奋心灵、激发兴趣、唤醒内心的作用。
近年来,美育教学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加入到各类型、各阶段的学校课程的体系当中。在顺应国家美育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还应当建立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以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为基础。正常情况下,美育课程应当包括电影、戏剧、舞蹈、美术、音乐等”[3]。在以提升藝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别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当中,应该选择性的开设艺术史论、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等诸多形式的选修课程。各个高校也应当更为重视经典艺术的教育和熏陶,根据学校的资深实力以及当地的民俗特色,开设具有地域色彩的地方性美育课程。
(二)美育与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前提。审美是以学校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以学校为主体,以地方特色资源为依托,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过程。可将美育的实施具体看做是审美教育的实施,以审美教育为目标的课程应该建设正确的课程任务,端正审美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大众文化、网络信息文化、视觉文化、消费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正确正向的学习态度。
三、发挥民俗文化的美育功能,有效开设美育课程
(一)民俗文化与美育
民俗文化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其审美形态、情趣等都较为独特,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进而使其道德修养得到有效提高,增强其民族自信,达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目标。有些人认为当下的民风民俗更多的是通过审美形态的展示表达,实现以美启蒙、以美引导善、以人为本、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
(二)意义与价值
普通高校在美育课程的开设方面,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地域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教育新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其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责任感[4]。经过以上论述可知,在大学课程中加设以民俗文化为基础的美育课程极为重要且必要,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学校美育课程的发展。因此,吉林省内高校在美育课程开展中要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美育意识,培养其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使其对民俗文化产生深厚的感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如果说现代文化是团结创新的重要源泉,那么民俗文化就是现代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将民族文化与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结合起来,对于实现时代精神和民俗文化的有效契合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意义与价值
为了更好地迎接当前的挑战,更好地完成美育教学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努力做到:以美育的存在来变革教学方式和内容。除了自然美和艺术美,大学美育还可以将民族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相融合,功夫效应化的同时还可以构建多种方式的美育教学实施途径。这样既可以对中国优秀的民俗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又能促进德育的发展,使学生的智力美和身体美得以协调发展,共同展现。在课程设置中添加具体民俗文化特色内容后,后置课程要有与美育相匹配质量的选修课或辅助课程,让学生除了能够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保持情感联结。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的是使其全面发展及提升审美修养,使高校教育教学方法与方法相比,具有更为出色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