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一位母亲看到她的孩子和别人打架,觉得这个地方环境太糟糕,于是就搬了家。
新家旁边住着几个铁匠,每天打铁。孩子好奇地学他们,拿砖头和木条试着敲打。母亲看到后大惊失色,连忙搬了第三次家。
新地方很偏僻,没什么邻居。她想:这次不会有问题了。但是有一天,一群送葬的人从她家旁边经过,孩子看了也开始模仿,把一根木棍埋在了土里。
母亲不得已再次搬家。这次,旁边是一所学堂,孩子每天跟着老师念书。长大后成了大学问家,被后人叫做“孟子”。
与“孟母三迁”类似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也做过一个试验。他为了测试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找来一群普通孩子,答应给他们玩儿玩具。但是在玩儿玩具之前,班杜拉先给孩子们看了一些录像。
班杜拉把孩子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看的录像是:大人告诉孩子,有些玩具不许玩儿。但当孩子真正开始玩儿的时候,大人没说什么,而是陪着孩子一起玩儿,甚至还对孩子们玩儿玩具的行为大加赞扬。
第二组看的录像同样是不允许玩玩具,但当孩子一拿起玩具,大人就对他们进行严厉的呵斥,孩子们被吓得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第三组是“放任组”,班杜拉没给他们看录像。
看完录像,班杜拉把三组孩子分别放进不同的房间,观察他们在玩具面前的行为。
三个房间里都堆满了玩具,但是里面有不少是录像中不允许玩巍峨的。第一组的孩子看到玩具二话不说就冲了上去,拿起玩具就玩儿。虽然也有孩子迟疑了一下,但是最后还是把玩具拿了起来。平均算下来,他们只克制了80秒。
第二组的孩子则不同。当看到那些不允许玩儿的玩具时,他们迟疑了很久。虽然也有孩子忍不住诱惑,拿起了玩具,但平均算下来,他们克制了7分钟。不少孩子在15分钟的测试时间里,对那些玩具一动也没动。
第三组的孩子虽然也被告知有些玩具不许动,但是他们反应区别比较大。有些马上就去抓,有些则稍做迟疑。平均算下来,他们克制了5分钟。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道理:环境,或者说榜样,的确对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这种影响的作用方式,班杜拉是这样解释的:当孩子进行了一个新行为时,如果他得到正面的回馈,他就会不断重复这个行为。如果得到负面反馈,他就会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他就是在与社会的交互学习中,发现世界,认识世界。
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儿童,也同样适用于成人。我们知道开车要靠右,买东西要排队,考试不能作弊……这些都是我们从身边的榜样那里学来的,因为有人因遵守纪律而被奖励,有人因违规而受罚。我们从这些正面或负面的人和事中,学会了规则。
以前,我们有很多知识是从父母处学到。那时候父母懂得比我们多,行事比我们老到。我们希望能听到他们的教诲。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知识没有我们多了,那我们还能从谁身上学到这些知识?谁还能给我们这些正面或负面的反馈?
显然,我们的朋友,那些我们的同龄人,成了新的榜样。
“和谁一起玩儿”,不仅表明自己身处的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就像孟子的母亲深深懂得“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谛。
图/付业兴 编辑/芦淼
新家旁边住着几个铁匠,每天打铁。孩子好奇地学他们,拿砖头和木条试着敲打。母亲看到后大惊失色,连忙搬了第三次家。
新地方很偏僻,没什么邻居。她想:这次不会有问题了。但是有一天,一群送葬的人从她家旁边经过,孩子看了也开始模仿,把一根木棍埋在了土里。
母亲不得已再次搬家。这次,旁边是一所学堂,孩子每天跟着老师念书。长大后成了大学问家,被后人叫做“孟子”。
与“孟母三迁”类似的,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也做过一个试验。他为了测试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找来一群普通孩子,答应给他们玩儿玩具。但是在玩儿玩具之前,班杜拉先给孩子们看了一些录像。
班杜拉把孩子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看的录像是:大人告诉孩子,有些玩具不许玩儿。但当孩子真正开始玩儿的时候,大人没说什么,而是陪着孩子一起玩儿,甚至还对孩子们玩儿玩具的行为大加赞扬。
第二组看的录像同样是不允许玩玩具,但当孩子一拿起玩具,大人就对他们进行严厉的呵斥,孩子们被吓得在角落里瑟瑟发抖。
第三组是“放任组”,班杜拉没给他们看录像。
看完录像,班杜拉把三组孩子分别放进不同的房间,观察他们在玩具面前的行为。
三个房间里都堆满了玩具,但是里面有不少是录像中不允许玩巍峨的。第一组的孩子看到玩具二话不说就冲了上去,拿起玩具就玩儿。虽然也有孩子迟疑了一下,但是最后还是把玩具拿了起来。平均算下来,他们只克制了80秒。
第二组的孩子则不同。当看到那些不允许玩儿的玩具时,他们迟疑了很久。虽然也有孩子忍不住诱惑,拿起了玩具,但平均算下来,他们克制了7分钟。不少孩子在15分钟的测试时间里,对那些玩具一动也没动。
第三组的孩子虽然也被告知有些玩具不许动,但是他们反应区别比较大。有些马上就去抓,有些则稍做迟疑。平均算下来,他们克制了5分钟。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道理:环境,或者说榜样,的确对人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这种影响的作用方式,班杜拉是这样解释的:当孩子进行了一个新行为时,如果他得到正面的回馈,他就会不断重复这个行为。如果得到负面反馈,他就会知道,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他就是在与社会的交互学习中,发现世界,认识世界。
其实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儿童,也同样适用于成人。我们知道开车要靠右,买东西要排队,考试不能作弊……这些都是我们从身边的榜样那里学来的,因为有人因遵守纪律而被奖励,有人因违规而受罚。我们从这些正面或负面的人和事中,学会了规则。
以前,我们有很多知识是从父母处学到。那时候父母懂得比我们多,行事比我们老到。我们希望能听到他们的教诲。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父母的知识没有我们多了,那我们还能从谁身上学到这些知识?谁还能给我们这些正面或负面的反馈?
显然,我们的朋友,那些我们的同龄人,成了新的榜样。
“和谁一起玩儿”,不仅表明自己身处的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自己将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就像孟子的母亲深深懂得“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深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真谛。
图/付业兴 编辑/芦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