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防控途径。资料: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某县治管的65例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于该县疾控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各类心理健康量表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防控措施。结果:研究组SCL-90各项目评分和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SAS与SDS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正常人相比较不稳定,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应加强心理干预等防控措施。
关键词: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防控途径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功能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由于该疾病传染性较强,且公众对相关知识普遍不了解,存在一定的社会歧视,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在科学治管的同时应注重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排解其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针对已选定的65例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采用多种心理健康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对防控途径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某县治管的65例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6-59岁,平均(42.18±3.25)岁;并选取同期于该县疾控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6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60岁,平均(43.26±3.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采用国内通用的心理健康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对两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前者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后者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并针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增加了感染年份、感染途径、病情状况等项目。遵照知情并同意的原则,向两组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于当场收回,之后应用心理健康诊断系统对调查问卷结果数据进行分析。
1.3判定标准
SCL-90评分量表分为1-5分5级评分,评分越低则心理健康状况越佳;SAS与SDS评分量表均分为1-4分4级评分,评分越低则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越低[1]。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当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CL-90评分比较
研究组SCL-90各项目评分和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两组SDS评分比较(x±s,分)
2.2两组SAS评分比较
研究组SAS总评分(73.37±14.26)分,对照组(46.25±13.18)分,研究组SAS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无焦虑症状27(41.54%)例,轻度焦虑25(38.46%)例,中度焦虑7(10.14%)例,重度焦虑6(9.23%)例。
2.3两组SDS评分比较
研究组SDS总评分(75.58±14.35)分,对照组(47.83±13.85)分,研究组SDS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无抑郁症状13(20.00%)例,轻度抑郁19(29.23%)例,中度抑郁32(49.23%)例,重度抑郁1(1.54%)例。
3.讨论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可造成免疫功能丧失,因此患者极易感染各种疾病,且病死率较高。由于患病时间较长且该疾病为严重传染病,患者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易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应积极采取防控措施,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恢复其正常心理状态[2]。本研究将已选定的65例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期于该县疾控中心行健康检查的正常人65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不同类型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防控途径和措施。
通过分析SCL-90、SAS和SDS评分量表可知,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概率均高于正常人。刘晓轩等人研究发现,超过50%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出现精神异常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最为普遍,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3]。由于艾滋病本身致死率较高,且社会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普遍存在歧视心理,其家属均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因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产生消极影响[4]。
有研究表明部分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认为艾滋病可治可控,而另一部分病人及感染者认为艾滋病无有效治疗方法,认为艾滋病不可控的患者心理状况相对较差。因此在实施具体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点训练,减少患者外控制点倾向,即通过以往病例分析和艾滋病知识宣教等方式,使患者增强对艾滋病治疗的信心,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知识宣讲,以消除其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使其能够帮助并抚慰患者,打破患者的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正常人相比较不稳定,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做好心理干预等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郭祝宽,等.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心理与防控方式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08):151-152.
[2]孙燕鸣,等.北京市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06):514-518.
[3]刘晓轩,等.军队医院对地方1例HIV感染患者手术的处置与防护[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04):512-513.
[4]晏月平,等.儿童艾滋病防治的多重困境与法律环境问题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18(04):87-93.
关键词: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心理健康状况;防控途径
艾滋病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机体逐渐丧失防卫功能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种病原体,因此,极易感染一般健康人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由于该疾病传染性较强,且公众对相关知识普遍不了解,存在一定的社会歧视,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在科学治管的同时应注重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排解其负面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针对已选定的65例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采用多种心理健康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对防控途径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某县治管的65例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作为研究组,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26-59岁,平均(42.18±3.25)岁;并选取同期于该县疾控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65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60岁,平均(43.26±3.1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采用国内通用的心理健康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对两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前者包括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后者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并针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增加了感染年份、感染途径、病情状况等项目。遵照知情并同意的原则,向两组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并于当场收回,之后应用心理健康诊断系统对调查问卷结果数据进行分析。
1.3判定标准
SCL-90评分量表分为1-5分5级评分,评分越低则心理健康状况越佳;SAS与SDS评分量表均分为1-4分4级评分,评分越低则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越低[1]。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18.0软件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当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SCL-90评分比较
研究组SCL-90各项目评分和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两组SDS评分比较(x±s,分)
2.2两组SAS评分比较
研究组SAS总评分(73.37±14.26)分,对照组(46.25±13.18)分,研究组SAS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无焦虑症状27(41.54%)例,轻度焦虑25(38.46%)例,中度焦虑7(10.14%)例,重度焦虑6(9.23%)例。
2.3两组SDS评分比较
研究组SDS总评分(75.58±14.35)分,对照组(47.83±13.85)分,研究组SDS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无抑郁症状13(20.00%)例,轻度抑郁19(29.23%)例,中度抑郁32(49.23%)例,重度抑郁1(1.54%)例。
3.讨论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被艾滋病病毒破坏,可造成免疫功能丧失,因此患者极易感染各种疾病,且病死率较高。由于患病时间较长且该疾病为严重传染病,患者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易存在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应积极采取防控措施,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并恢复其正常心理状态[2]。本研究将已选定的65例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作为研究组,并将同期于该县疾控中心行健康检查的正常人65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不同类型心理健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出防控途径和措施。
通过分析SCL-90、SAS和SDS评分量表可知,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概率均高于正常人。刘晓轩等人研究发现,超过50%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出现精神异常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和抑郁最为普遍,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3]。由于艾滋病本身致死率较高,且社会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普遍存在歧视心理,其家属均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因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长期处于不理想状态,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产生消极影响[4]。
有研究表明部分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认为艾滋病可治可控,而另一部分病人及感染者认为艾滋病无有效治疗方法,认为艾滋病不可控的患者心理状况相对较差。因此在实施具体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可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点训练,减少患者外控制点倾向,即通过以往病例分析和艾滋病知识宣教等方式,使患者增强对艾滋病治疗的信心,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知识宣讲,以消除其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使其能够帮助并抚慰患者,打破患者的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正常人相比较不稳定,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做好心理干预等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郭祝宽,等.艾滋病感染患者的心理与防控方式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08):151-152.
[2]孙燕鸣,等.北京市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06):514-518.
[3]刘晓轩,等.军队医院对地方1例HIV感染患者手术的处置与防护[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04):512-513.
[4]晏月平,等.儿童艾滋病防治的多重困境与法律环境问题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2,18(04):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