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主题图,架起一座数学认知的桥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ju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鲜艳、形式多样而又富有童趣的主题图是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现实的生活场景、活动场景等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提供给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数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理想和现实总有一段距离。那么,如何读懂主题图,让主题图充分发挥作用呢?
  一、充分理解主题意义
  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主题图展示的是王鹏赛跑的情景,通过解决“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的问题,引出“400÷75”,意在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算式中出现的重复现象,从而引出循环小数。但部分老师误解了此主题图的生活倾向,把循环小数理解为循环现象中的一种,在导入时先花十几分钟阐述“循环”这个现象,走了许多弯路,使教学低效。这是对循环小数知识点的本质特征理解错误所致,我们应该把“循环小数”放在小数这个知识版块中去整体认识,其本质是小数的循环,而不是循环现象中的小数。这样才会领悟到主题图的深意:把循环小数的产生放在了除法算式的计算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产生的源头在哪里,从而能层层深入地去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使教学达到高效。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说,正确理解了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但有时主题图的丰富内涵一下子难以把握,对此,我们不妨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多联系本单元的数学目标,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同事之间多进行交流。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先问问自己:主题意义,你理解了吗?
  二、有效创设主题情境
   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童话、游园、郊游、运动会等等,这些主题情境,在学生面前展开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生活画卷,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
   师:小朋友,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
   (多媒体展示主题图:小女孩在森林的草地上尽情地玩耍,最后迷路的情景)
   引出问题:她怎么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呢?怎么辨认方向呢?
  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小女孩 在你们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回家的路。回到家后,她想学习更多的有关辨认方向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和她一块来学习《东南西北》。(板书课题)
  从学生帮助小女孩找到回家的路这个故事中,引发了问题,把学生的认知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诱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的情境创设,教师既注重了情境的导入功能,又注重情境自身的教育功能。教学中主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将极大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我们在主题情境的创设中一定要注意围绕中心,围绕学生,围绕教学,切忌华而不实,好高骛远。
  三、积极组织主题活动
  教材在编写中尽量选择和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主题图中出现了大量的主题活动。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开放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在比高矮的教学中,安排了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的主题合作活动。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合作的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可能性”的主题图,我们可以积极地组织主题活动。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三个黄乒乓球和一个白乒乓球,放进盒子里)我们从这个盒子里摸出一个球,大家认为会是什么球?
  生: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那么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呢?大家估计一下。
  生1:我认为是黄球。
  生2:我认为是白球。
  师: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认为黄球多一些,摸到的可能性就要大一些。
  师:到底谁估计得正确呢?我们就分组摸摸看。
  注意,各组在开始活动前要做好分工,由组长确定一人记录,一人负责将盒子里的球和匀,其余同学轮流摸球,每组摸20次即活动结束,记录的同学负责统计出结果。活动开始。
  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组的结果进行合计并指导分析。
  师:从刚才的统计结果来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得多。
  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黄球有三个,白球只有一个,黄球比白球多,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比白球大。
  师:回答得非常不错,那反过来还可以怎么描述呢?
  生:因为白球只有一个,黄球有三个,白球比黄球少,所以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比黄球小。
  师:那如果我们要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可以怎么办?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开了。
  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主题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空间,提供了时间。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是成功的。既然如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不应该强调这样那样的原因,省略主题活动的组织,以一个传授者的身份将知识强加给学生。
  四、努力进行主题开发
  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教师具备开发意识,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将教学从数学知识的传授提高到生存技能、生活技巧的训练,从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教学探索。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看到主题图知识点的传递功能,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材安排了坐公共汽车的情境图,可是由于书本的局限性,只出现一张情境图,既有上车的人,又有下车的人,学生如果只看图容易误解题意,不能正确的找出车上原来有几人。其实这一主题图所覆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自身经验和生活常识去开发利用。
  在课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动态地、清楚地显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2人下车,3人上车。学生很容易根据动态的呈现过程列出一个加减混合的算式:7-2 3=8。
  这样使静态的主题图动了起来,清楚地揭示出了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有效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创造性,才会充满生机。
  再如:出示主题图,小朋友们排成一队,小红前面有6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许多学生很快做出6 4=10(个)。这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而不是即时的评价:一天,11只鸭子排着整齐的队伍,在鸭妈妈的带领下过了河,可是到河对岸,鸭妈妈一数,拍着脑袋说:“嗯﹗怪了,怎么只有10只呢?谁能帮鸭妈妈找一找原因?”
  我们来试着演一演,即时地请小朋友上台演一演,刚演完就有几个小朋友说了:“鸭妈妈自己没有数。”然后再引导学生回过来检查刚才那道题目。这时,学生豁然开朗,都发现还须加1 ,刚才把小红给忘了。一个难点就这样在主题的开发中轻松地解决了。
  在数学教学中,主题图作为数学教学资源的一个主要载体,不仅承载着知识,更渗透着数学思想方法。主题图接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沟通情境图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但主题图只是一种方向,一种理念,我们在主题图的使用过程中只有用心领会,灵活应用,创造开发,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稳定、积极的数学情感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二、创设灵活、合理的竞争机制;三、创设稳
【摘 要】《几何画板》在反映图形运动变化、数形结合、探究数学规律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用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揭示《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几何画板》 数学教学 应用 自主探究    《几何画板》被称为21世纪的动态几何,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展“数学实验”的工具。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
在当前的初中科学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改变传统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利用概念图教学策略为学生搭建思维活动的支架,让学生在进行知识整合、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建构一个主题的概念关系图
对<知音>的编辑风格进行了研究,认为纪实性风格与故事化手段的结合是显著的特点.讨论了这个风格在<知音>编辑流程中的正面效应及潜伏的隐患,提出应当积极寻求对策,引导期刊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政府对出版业加强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政府应注重读者的培养、中小出版社的保护以及为出版业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
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和目的性分析编辑出版以人为本的理论根据;从与民本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对比中论述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从坚持以单位职工为本、以读者为本和以最广大人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