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还有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一些优秀传统,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看法。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能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提高效率。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孙悟空、猪八戒分饼,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地引入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顺利地实现了预设目标。
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但并非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才能达到预测的效果和目标。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学完后,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及使用都更加熟练。
二、灵活机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作用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又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好静的学生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习惯,提高参与自觉性
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我出示了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活动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之外,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
5.培养学生自觉修正、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整理、自觉修正、合理构建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在每堂课的最后,教师要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梳理所学的知识、修正自己探索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提出改进意见。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能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提高效率。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孙悟空、猪八戒分饼,最后只剩下1块饼,怎样才能平均分成2分呢?这样自然地引入新课,先请学生猜每人分得多少块饼,再实践操作分一分,分得半块就要用分数1/2表示。让每一个学生动手动脑,初步感知分数的产生,知识的过渡水到渠成。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顺利地实现了预设目标。
这样的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但并非所有的操作都是有效的,教师要放得开,收得拢,紧紧围绕课堂学习的目标、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张弛有度,才能达到预测的效果和目标。如《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学完后,在班上组织了“小小商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角色,如当售货员或顾客,使每个孩子对人民币的互换及使用都更加熟练。
二、灵活机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代数知识、几何知识、统计知识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我采取从直观到抽象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统计知识时采用让每个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方法,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如过多的讲授对一年级学生作用不大,因为他们年龄小,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将一些概念强加给他们,只会带来低效或负效。又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好静的学生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习惯,提高参与自觉性
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当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后,我出示了这样的练习:王师傅开着客车从A地去B,每小时30千米,同时李师傅开着货车从B地去A地,每小时40千米,经4小时两车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当学生正确解答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王师傅,你停在相遇点向前看你还能解决什么问题?(王师傅还要走多少千米才能到达B地?)要是王师傅回头看呢?(王师傅离A地多少千米?)如果换成李师傅,你们还有什么新问题?让学生通过解答自己提出不同的叙述方式的问题,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手操作、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说、用心体验,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提高学习活动效率。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提问的兴趣;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圆柱,体验圆柱的形状;接着让学生动手用尺子、绳子量一量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和周长;然后用剪刀剪开圆柱的侧面进行观察;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了圆柱的特征。这种的自主探究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和每一项活动的目标要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新知识探索活动,要认真观察活动现象并分析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与所学新知之间的关系,积极思考活动对解决的问题启发和帮助作用,促进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交流活动,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认识和发现,以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进其他同学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老师的讲授之外,还要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包括小组交流时同伴的发言。要学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对自己的学习有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
5.培养学生自觉修正、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创新”需要扎实、牢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为基础。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整理、自觉修正、合理构建知识结构,能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在每堂课的最后,教师要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小结,梳理所学的知识、修正自己探索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提出改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