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探索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ho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中高职衔接中两个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提出细分落实具体的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要求、构建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院校联合实施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多方并举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解决思路,探索具体的实施方案,以达到与企业需求接轨的目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需求  接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128-03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阶段的两大类职业教育,分别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中高职衔接则是指在完成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进入相应或相近专业的高职院校继续高职阶段的学习,从技能型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变。职业教育近十年来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轨一直是困扰校企双方的一个大问题。中高职衔接是近年来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问题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本文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探讨解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问题。
  一、现状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能操作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职业教育培养实践中,出现了如下几种问题。
  (一)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未能有效落实
  1.中职阶段培养的极端化—— 有技能无理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其前身是中等专业学校(中专)和技工学校。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大学扩招,中等专业学校开始受到巨大影响,生源文化基础直线下降,生源素质较低。经过10多年的阵痛式转型,除了部分学校升格为高职外,大部分中等专业学校走向了以技能操作型为主的中职培养模式,受限于生源的文化基础素质,走向了重实践、轻理论的技工学校培养模式,只有技能,没有理论知识。就业后无法适应不断更新的新技能、新工艺要求,其发展潜能受到极大制约。在中高职衔接的培养体系中,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理论学习困难,无法做到高职“综合运用知识指导技能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难以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随着社会对高职综合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中职升高职的人数突飞猛进,其人才培养的弊端在中高职衔接的高职阶段日益凸显。
  2.高职阶段培养的两极分化—— 理论与实践不能并重。我国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成立的,经过10多年的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高职尚未能做到按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人才,要么走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路径,要么走重实践、轻理论的培养路径。结果是理论比不上本科、技能比不上中职。特别是中高职衔接的高职阶段,出现了理论衔接脱节、课程内容与技能训练重复的现象。
  (二)校企合作的局限性制约
  校企合作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比较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通过“产教研”结合培养技术型人才,中职学校则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校企合作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通过调研分析不同行业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可知:目前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均无法满足所有企业对毕业生直接上岗的要求。行业性质明显的企业如电力、汽车制造等少数企业通过订单培养或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也只局限于相应的企业,如果学生不在对应的企业就业,则很难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由于目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够完善,难以做到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订单培养往往是学校单方面一头热。因此,目前的“产教研”结合、“工作过程导向项目教学”以及“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均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对应行业企业就业效果不错,但是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在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模式中,中职阶段无法兼顾解决就业与升学的矛盾,高职阶段的合作企业难以与中职阶段衔接,容易造成培养内容脱节。
  (三)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未能长效接轨
  目前的中高职毕业生均存在着与企业需求未能长效接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职学生无法适应不同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高职学生难以适应产业转型与企业升级的岗位要求。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中职学生学习PLC技术,按中职培养目标要求,只需熟练掌握某种型号的PLC操作技能即可。当“跳槽”到不同企业后,或企业本身更新换代另外一种型号的PLC后,即使进行培训,也很难适应新设备的操作要求。同样,高职学生也仅仅是在学校时,能够对熟悉的PLC型号进行编程使用及维护,换一种型号后也难以适应。究其原因,就是适应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归根到底就是未能严格按照培养目标要求进行人才培养。
  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一)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的多层次性
  通過对本地及长三角、珠三角不同行业企业的调研,发现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性的,从一般的常规电气控制维修技术人员到PLC控制的编程维护使用技术人员,以及高端的机器人控制生产线维护技术人员,均有需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新兴企业和升级转型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从PLC控制提高到了机器人控制,也有很多传统企业维持在对PLC方面的技术要求,本地企业则主要是数量较少的大型企业对PLC控制方面的人才需求,大部分本地企业需求的是常规电气控制维修维护人员。基于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现状以及当地产业的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的人才不限于到发达地区就业,也会在当地就业。即使刚毕业时在发达地区就业,今后也会有相当多的人回到当地重新就业。因此,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不同地方企业多层次性的需求。   (二)企业对人才类型转换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特别是技术的交叉综合应用,对处于生产最前端的两种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对由高职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在智力活动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对由中職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其职业岗位的技术含量会不断增加,其岗位的人才需求也会从技能型转换为技术型。这就要求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具备转换为技术型人才的发展潜能。
  三、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实践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在中高职衔接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中高职两个阶段的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既有一致性,又有层次上的区别。关键问题是目前两个阶段的人才培养普遍达不到要求,中高职衔接的培养更加有可能培养出“两不像”的人才。借助“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的教改项目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得知,目前中职与高职本身就未能具体细化培养目标要求,除了中高职之间存在课程内容重复、技能训练重复或脱节等问题外,中职和高职本身各门相近课程之间的教学也存在此现象。如何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难题,首先要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其次是打破人才培养的局限性,不能只为固定的行业或企业培养人才,而是为通用的岗位培养人才。这样,不但打破了校企合作的局限性,而且所培养的人才能够与企业需求长效接轨。具体做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细分落实具体的中高职阶段培养目标要求
  通过调研分析不同行业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不以固定行业企业为依据,而是提炼出通用岗位技能要求,以岗位成长过程为主线,按知识、技能、素质的阶梯递进,确定不同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要求,以具体岗位体现。对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岗位,安排在中职阶段进行培养;对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的综合岗位,安排在高职阶段培养。明确每个岗位的知识点、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在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要求时,要考虑不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多层次性要求,既要有传统行业企业的岗位,也要有新兴行业企业的岗位;既解决中职阶段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矛盾,也保证学生在高职阶段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潜能,让人才与企业“岗位成长”的需求接轨。
  (二)构建合理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避免大而全的课程体系,同样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不同的院校其课程体系均有不同。在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时,更应侧重课程体系的连续性,同时通过课程标准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在制订课程标准时,要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按岗位阶梯成长的规律,采用项目教学制订课程标准。按岗位技能技术要求,准确把握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尺度,避免更深、更精的极端做法。创新改革课程与教材的关系,改变以往教材与课程标准不相符的做法,先以岗位要求确定教学项目,再以教学项目确定课程名称和教材选用。例如维修电工岗位,经过多方反复调研讨论,采用以下做法:在中职阶段设置“安全用电”“电工仪器仪表使用”和“照明电路安装”等基础教学项目,采用电工电子技术实施教学;“电机原理”“电机维修”等项目采用电机原理与维修实施教学;“电气识图”“电气控制线路安装”采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施教学,这样,满足了维修电工所需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理论基础。高职阶段设置“电气控制线路设计”和“电气控制线路检修”等需要理论支撑的教学项目,采用电气控制技术实施教学,采用机电设备维修训练提高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PLC方面,中职学习三菱,重在安装调试技能的训练;高职学习西门子,重在设计编程技术的学习。所有教学以项目课程标准要求为依据,教材没有的内容,要求任课老师自己编写,经审核后使用。在实施中,师生反馈效果良好,教与学的目标均很明确。设计的教学项目实现了岗位技能目标的阶梯递进培养,真正做到课程体系内容的内涵衔接而非简单的形式衔接。毕业生在企业只要经过简短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就能上岗,达到与企业需求接轨的目标。
  (三)院校联合实施中高职一体的课程体系
  有了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还要保证能够按要求实施。在目前的实际情况,各个职业院校实际条件不同,很难做到多个中高职院校按统一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要有相对固定的联合培养协议,通过强强联合或帮扶扶持中职学校的形式,以保证中高职院校能够按照同一个课程体系培养人才,这样才能避免衔接过程中的课程内容重复、基础课程薄弱、技能训练重复或脱节等问题。目前广西每个设区市均有至少一所较强的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通过与较强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或高职院校主动扶持较弱的县级中职学校联合办学,形成相对固定生源的合作办学模式,方便中高职衔接一体的人才培养,以保证衔接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多方并举,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1.以技能抽查检测教学质量。通过教师抽查、系部抽查、院校抽查的三级抽查形式,随机抽查学生掌握技能情况,督促师生教与学。
  2.采用分层次进行差异化的教学与考核。要求教师在设计每个教学与考核项目时,每个项目从能保证所有学生学会的最基本知识技能要求开始,每个项目包含理论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探索能力等方向的教学与考核内容,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学习,及时考核,对成绩不满意的可反复训练、多次考核过关为止。此举能发挥师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训练,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3.举办工作过程知识竞赛。通过举办专业对应岗位的工作过程知识竞赛,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专业岗位技术要求,知道本专业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训练的动力。
  4.改革毕业设计要求。以往的毕业设计,仅仅要求学生写出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有的学生甚至从网上下载应付了事。在高职阶段,要求学生在制作出实物的基础上写出设计说明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能力。学生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也必然会遇到未学过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团队之间相互协作,从而促使学生加强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核心能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探索学习相关领域的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总的来说,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的问题,首先要细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不同行业企业中提炼出岗位的通用要求,结合到具体的培养目标中去,然后通过课程标准体现培养目标,并落实到课程体系当中,最后通过有效手段让师生主动实施。实践证明,有效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既解决了中职阶段学生的就业目标,也为学生升入高职打好基础,让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就完成了企业对人才类型转换的需求,这样培养的人才更加容易与企业需求接轨。
  【参考文献】
  [1]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2]袁和平.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3)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论述以航天精神引领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系统设计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培养应用型航空航天人才的措施:以航天精神为引领,塑造学生的航天品质;以高可靠性为根本,打造人才培养的主线;以平台建设为手段,营造人才培养的环境;以实践课程体系为核心,实现学生渐进性阶梯式岗位培养;以协同育人为举措,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創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动力,强化学生创新能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职业技能竞赛辅导的对策,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辅导过程中存在的学生的测绘理论知识不扎实,对仪器实操原理理解不透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参与竞赛锻炼少、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据此提出健全技能竞赛开展机制、健全激励办法、实施“以赛代考”、建设“全开放”实训室、搭建技能竞赛平台、规范校内社团、开展相关竞赛活动等对策。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辅导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机电类专业留学生教学策略,针对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印尼留学生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组织难度大、印尼留学生不能适应中文环境的专业课教学等问题,提出教学策略:采用辐射型内容组织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使教学内容可视化。  【关键词】機电类专业 留学生 教学策略 辐射型 视觉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C-0046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学生党员教育校企合作中“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企业在党员环境创设、技术装备、师资团队、资源建设、教育活动等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提出强化党员教育环境创设的深度、优化教育技术装备、打造优秀的党员师资团队、加强资源共建、规范党员教育活动等对策,为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党员提供新思路,创新学生党员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党员教育 校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深化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提出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延伸,对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通过调研社区社会服务需求,制作、发放宣传资料,共建营养知识宣传平台,入社区指导合理膳食,为社区居民提供食品安全相关社会服务,营养膳食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实现了该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社会服务能力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中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应用技术型高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从制度设计、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推进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途径: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合理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应用技术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 “课程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建设问题,分析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目标与现状,阐述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建设是新时代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桂林地区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出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构建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关键词】高师 舞蹈教育 专业建设 桂林地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现代商贸职教集团为例论述行业型职教集团的运行状况,针对行业型职教集团运行中缺乏有效运行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发展缺乏长效性等问题,提出加强构建集团化办学保障机制、充分调动集团成员尤其是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积极性、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领航作用、通过指导和评估及日常协作机制确保集团运行常态化等对策,促进行业型职教集团发展。  【关键词】行业型职教集团 运行 保障机制 协作机制 企业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设计工匠”人才培养,针对高职“设计工匠”人才培养中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需求不适应、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脱节等问题,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真实项目进课堂”的教学模式、推进“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室内设计类专业“设计工匠”。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 设计工匠 工匠精神 人才培
期刊
【摘 要】本文论述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措施:以政治理论学习为抓手,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创新集体备课形式,提升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以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为载体,提升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搭建教科研平台,多形式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 政治理论 公开课 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