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挫折,就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在人生中的各个成长阶段都客观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青少年表现比较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这些挫折感会给青少年带来失望、压抑、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逃避现实,甚至出走、患精神病、自杀等情况。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短期内消除,将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目前,中学生由于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引起焦虑情绪从而导致心理挫折的人数占有相当的比例,若不加以心理方面的教育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十分不利的,也难以使他们在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一代。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灿烂的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学会坚持,不轻言放弃
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倘若虎头蛇尾,轻言放弃,很难成就事业。这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节很好地说明了问题。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屡屡受挫;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汪精卫投敌,蒋介石政府抗战决心动摇。在这关键时刻,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依然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百团大战的胜利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随之而来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丧钟敲响了。通过这节课的讲解,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坚持的重要性,越是到了危急时刻,越要坚持,一旦中途放弃,就会功亏一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于共产党领导民众坚持抗战。要坚持,就要顶住种种压力,就要有坚毅忍耐的优秀品格。当时国内的反动势力气焰高涨,国民党甚至和日伪军暗中勾结,共同剿杀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压力之大可以想见。即使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形势下,共产党依然坚持抗战,付出了相当大的牺牲和代价,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国的建立》一节。美利坚民族受到英国殖民者的种种限制和压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他们义无返顾地开始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战争刚开始,拥有世界殖民霸权的英国力量占有绝对优势。虽美利坚民族然屡战屡败,但是愈挫愈强,毫不退缩坚决斗争。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萨拉托加一役,美军大获全胜。形势随之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变化,美军的胜利引起了在和英国争夺殖民地斗争中惨败的西班牙、法国、荷兰复仇的军事行动。三国参战,英军力量受到牵制,战争形势很快逆转,美国终于赢得了独立。按美军的实力来讲,的确和英军有很大的差距,之所以会赢,是因为美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正因为坚持斗争赢得了外国军队的援助,才赢得了战局的有利变化,最终获得了独立。
这两节课对学生坚毅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对“贵在坚持”这句名言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这必然会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三、挫折教育,培养自强
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風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
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兴趣
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灿烂的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学会坚持,不轻言放弃
做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倘若虎头蛇尾,轻言放弃,很难成就事业。这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节很好地说明了问题。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屡屡受挫;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汪精卫投敌,蒋介石政府抗战决心动摇。在这关键时刻,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依然坚持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百团大战的胜利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随之而来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丧钟敲响了。通过这节课的讲解,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坚持的重要性,越是到了危急时刻,越要坚持,一旦中途放弃,就会功亏一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就在于共产党领导民众坚持抗战。要坚持,就要顶住种种压力,就要有坚毅忍耐的优秀品格。当时国内的反动势力气焰高涨,国民党甚至和日伪军暗中勾结,共同剿杀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压力之大可以想见。即使在这种极为不利的形势下,共产党依然坚持抗战,付出了相当大的牺牲和代价,终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国的建立》一节。美利坚民族受到英国殖民者的种种限制和压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发展,他们义无返顾地开始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战争刚开始,拥有世界殖民霸权的英国力量占有绝对优势。虽美利坚民族然屡战屡败,但是愈挫愈强,毫不退缩坚决斗争。事情终于有了转机,萨拉托加一役,美军大获全胜。形势随之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变化,美军的胜利引起了在和英国争夺殖民地斗争中惨败的西班牙、法国、荷兰复仇的军事行动。三国参战,英军力量受到牵制,战争形势很快逆转,美国终于赢得了独立。按美军的实力来讲,的确和英军有很大的差距,之所以会赢,是因为美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正因为坚持斗争赢得了外国军队的援助,才赢得了战局的有利变化,最终获得了独立。
这两节课对学生坚毅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对“贵在坚持”这句名言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这必然会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三、挫折教育,培养自强
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風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