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教材中插图的功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v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插图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者结合课文内容叙述事物描绘出的具体形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有机地结合插图讲授课文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插图的功用;有向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插图使用相关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如下
  1.小学语文教师对课本插图的认识的调查结果和分析:插图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但由于插图编排的问题,导致教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忽视插图,不用、少用以及用而不得法,浪费了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
  2.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插图的指导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尽管学生对插图较为垂青,但教师对插图却重视不够。作为熟悉课文的一种手段,而更高层次上的运用,以文配图、看图写文、师生围绕插图的互动及师生自行设计插图等极少触及,而这正是插图的魅力所在和教学所努力的方向。
  3.小学语文教师使用课本插图情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此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字性教科书。总的看,课本插图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小学语文教师利用课本插图的方式的调查结果及分析:很多教师对插图的使用还仅仅出于直觉,没有一套成熟可行的使用策略,具有较大的自发性,插图使用受到局限,插图的功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
  (二)分析至此,笔者终于找到了“迷茫”“痛楚”的症结所在:
  1.没有充分理性地认识到插图的功能。2.缺乏一套成熟可行的插图使用策略。
  二、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谈笔者对插图功能的认识,实现对插图功用的有向开发
  (一)什么是插图功用的有向开发
  笔者认为抓住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分析和挖掘教材中插图的功用,使其为教育教学服务,以实现插图的价值,这就是笔者要研究的插图功用的有向开发。
  (二)三维目标实现过程中插图的功能与作用
  1.插图是知识的一部分,是对文字的补充、说明以及重点内容形象的再现。此功能为文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源。如:三下《长城和运河》《庐山的云雾》等课的插图正有着上述的功能。
  2.插图的直观呈现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一种方法,一种重要方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深远而悠久的话题,例如民间传说或寓言故事,四上《开天辟地》、三下《寓言两则》、三下练习1中口语交际部分的聊聊春节等都是有此功能的例子。
  3.有的插图或对比或循序渐进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一些有规律的情境图。如三下习作4小兔采蘑菇、买文具等图、三下练习8处处留心部分的三个和尚挑水喝的小故事插图等都是有此功能的例子。
  4.插图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批判质疑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图所示,知车胤乃晋代人,为什么他读的书还是竹简呢?虽然三年级的孩子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错误,但是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澄清这个事实,并鼓励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培养孩子的批判质疑精神和能力。
  5.插图对文本的呈现、理解、转化、占有,训练学生的表达,形成和提升学生自由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文中的插图进行仔细地观察,努力挖掘插图的语言训练因素,便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6.插图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插图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插图教学过程中可以贯彻这一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参看插图,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分析至此,笔者认为,与插图的对话刻不容缓。
  三、插图使用策略初探:渴望与学生、教师以及文本的对话
  (一)插图的自述:红杏出墙来,春色关不住
  通过初步了解场景图,学生产生了阅读全文的强烈欲望。如“春”之“红杏”引人入胜!如三下《长城和运河》的插图:
  (二)插图对话文本:要说懂你很容易
  插图还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插图是文本的补充。如三下《庐山的云雾》的插图:
  (三)插图对话学生:我是你的左手右手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先说后写,实践表明,学生对同样的题材,说过再写与不说就写,前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四)插图对话教师: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利用课文插图进行审美教育、利用解释性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运用课文插图的促进功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包括对课文插图的充分挖掘,放大插图的功能,调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发现、创造能力。
  (编辑:刘 影)
其他文献
【摘要】1957年,至今在老辈子知识分子心里铭刻着。这一时期知识分子苦难史书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张贤亮和从维熙两位作家具有代表性,他们出生在同一时代,有着共同的“右派”劳改经历。本文从张贤亮的作品重哲理思辨,从维熙作品重道德特点入手,论述张贤亮重“缺陷美”,而从维熙重人性的真善美的作品艺术风格、小说结构及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说 ;“反右”运动;劳改生活;艺术风格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目前,阅读教学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小学生仍然处于老师强制性的阅读教学阴影中,并以考试为目的进行阅读学习。  【关键词】阅读障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知识,开阔小学生的眼界,陶冶情操,为树立正确的人生
【摘要】目前,不少学生厌倦语文课,原地徘徊,进步无望,产生了“语文课学不学无所谓”的思想。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得其法,学生才能乐其学。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乐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这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和提升国民素质,对于中职学生奠定其他学科基础以及谋求今后的长期发展,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在中职
【摘要】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  【关键词】语文;语言教学;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开始上学到如今教学,接触语文已近30个春秋了。先前是老师教,怎么教就怎么学,从不去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学,只是觉得只要能拿到分就行;后来去教,开始也是为了分,认为“不管黑猫白猫
【摘要】新课标和新教育理念要求语文教师着眼于生活,树立大语文观,进行开放式教学。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急功近利,着眼于考试、考分,日常文本教学肢解成了考纲、考点,课堂上经常谈的是考试秘笈,练的是考试技法,语文课很少去开掘语文价值,更别提滋养心灵、提高人文素养了。因此,学了多年语文,仍不谙人情世故,不懂基本礼仪。生活时时处处离不开语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我们的生活就缺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文章从3个方面介绍在第一学段推进课外阅读的做法:将绘本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感动中收获;借助经典阅读,让学生在熏陶中提高;提倡自由阅读,促学生在自主中成长。三者有机结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第一学
【摘要】日本儿童教育学家的一项结果研究表明,经常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与很少受到或者根本不受到家长夸奖的孩子,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五倍。其实,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  【关键词】夸奖;德育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夸奖如同一抹阳光,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文本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以便指导学生习作方法。  【关键词】文本阅读;习作水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陆游在给儿子的文学遗嘱中写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没错的,一个作家,要在文学史上不朽,那不能光会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而要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血肉交融的感应,从砥砺磨淬的历练中,获得诗外的真功夫。可是对于练习写作的小学生而言,笔者认为功
【摘要】一直以来,小学语文课堂都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古典文化,通过近几年不断推广和深入的课程改革,语文课被赋予了更深更广的内涵。现行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对于日益恶化的环境的保护意识。学生不再是“容器”,教师也就不能再以简单、单一的讲授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们。因此,要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教学上,采用适当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讲解和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训练学生学会运用发散性思维作文:侧向思考(联想、想象);多向系统思考,各抒己见;作文题目的选择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向多方面积极发散;情境设想,扩展语句;作文要求多样化;改写、继写文章。  【关键词】作文;发散性思维;侧向思考;系统思考;题目选择;情境扩展;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发散性思维,即主体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