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略读课文量的地位决定着略读课文教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前瞻性。运用导学案进行略读课文教学研究,充分把握了语文教学定位和语文学习规律,在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学的过程中,实现导学的多元化,并以语用为主要视角,从而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导学策略
【分类号】G623.2
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典的论述: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準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略读课文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阅读,更有利于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提升。
而现实的略读课文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教”的度把握不准,或面面俱到、精雕细琢;或轻描淡写、一读带过;或蜻蜒点水、不求甚解;或信马由缰、拓展无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阅读策略的生成和阅读素养的发展。笔者认为,略读课文宜开展导学案为核心的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多地具有“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常态,实现了“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有效提高略计课文教学的效率。
一、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的理念支撑
1.语文教学定位的把握
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上看,应着力于培养一个主动自觉的学习者。显然,导学案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载体,有助力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语文学习的途径上看,听、说、读、写(表达)缺一不可,而听说读写都是需要学生的自我阅读、主动求知、深入探索的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形成语文素养。因此,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以想见,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缺乏有效的语文实践机会,而导学案教学显然能解决有效的载体问题。
2.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简要的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阅读;二是理解;三是积累;四是表达。如果说阅读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那么有效的理解、积累与表达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息息相关。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构建,任何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经验都不可能真正的完成。“导学案”教学就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就是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引导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我积累、自主表达,并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3.以学为本的精神诉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导学案教学就是根据目标与要求,设计导学过程,然后开展包括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写(圈、点、画、批注等)、思考(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梳理文章脉络等)等活动。在这样的导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诉求,让学生成为一个自主的发现者与探索者。
二、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的操作要点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因此,略读课文应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是明确学习目标。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目的很明确:略读课文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和拓展阅读时空的实践机会。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如《文成公主进藏》其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读通课文,读准“松赞干布”等8个词语;二是初步了解民间传说的一些特点,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有条理地讲述故事。三是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体会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感情。
二是把握自主学习流程。“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课中导学教师要善于设定学习问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围绕着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如《乡下人家》第一课时课中导学设计为:课文中写了乡下人家的优美风景,第1—6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哪些画面,用简要词语写下来,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进行交流。这里不仅有学习的内容,还有学习的方法。因此学生的学习有内容、有方法、有过程,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略读课文导学教学研究,避免了教师逐段的讲问、繁琐的分析、琐碎的对话、无度的拓展的问题,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原点思维的重构,是学生学教师导学的有效平台,实现课堂“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从关注人文转向关注语言,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方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4-263.
[2]金彥,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07(6):15-1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导学策略
【分类号】G623.2
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有一段精典的论述: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準备,略读才是应用。因此,略读课文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阅读,更有利于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提升。
而现实的略读课文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教”的度把握不准,或面面俱到、精雕细琢;或轻描淡写、一读带过;或蜻蜒点水、不求甚解;或信马由缰、拓展无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阅读策略的生成和阅读素养的发展。笔者认为,略读课文宜开展导学案为核心的教学,让课堂教学更多地具有“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常态,实现了“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有效提高略计课文教学的效率。
一、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的理念支撑
1.语文教学定位的把握
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上看,应着力于培养一个主动自觉的学习者。显然,导学案的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载体,有助力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从语文学习的途径上看,听、说、读、写(表达)缺一不可,而听说读写都是需要学生的自我阅读、主动求知、深入探索的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形成语文素养。因此,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以想见,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学生缺乏有效的语文实践机会,而导学案教学显然能解决有效的载体问题。
2.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
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简要的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阅读;二是理解;三是积累;四是表达。如果说阅读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那么有效的理解、积累与表达是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息息相关。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构建,任何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经验都不可能真正的完成。“导学案”教学就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就是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引导自主阅读、自主理解、自我积累、自主表达,并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3.以学为本的精神诉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更应该强调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导学案教学就是根据目标与要求,设计导学过程,然后开展包括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写(圈、点、画、批注等)、思考(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梳理文章脉络等)等活动。在这样的导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精神诉求,让学生成为一个自主的发现者与探索者。
二、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的操作要点
在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因此,略读课文应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是明确学习目标。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的最后或者精读课文的后面,安排目的很明确:略读课文是学生自读自悟、提升独立阅读能力和拓展阅读时空的实践机会。过高、过全、过细的目标必将导致教学结果是“鱼与熊掌无法兼得。”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精简,力求“一课一得”。学习目标要明确,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探索的内容及主攻方向。如《文成公主进藏》其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一是读通课文,读准“松赞干布”等8个词语;二是初步了解民间传说的一些特点,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有条理地讲述故事。三是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体会藏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感情。
二是把握自主学习流程。“导学案”把重点、难点问题交给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引导和思维启示,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形式,让学生自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课中导学教师要善于设定学习问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围绕着核心问题进行探究,形成语文学习能力。如《乡下人家》第一课时课中导学设计为:课文中写了乡下人家的优美风景,第1—6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哪些画面,用简要词语写下来,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进行交流。这里不仅有学习的内容,还有学习的方法。因此学生的学习有内容、有方法、有过程,有利于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略读课文导学教学研究,避免了教师逐段的讲问、繁琐的分析、琐碎的对话、无度的拓展的问题,是一种基于课堂教学原点思维的重构,是学生学教师导学的有效平台,实现课堂“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从关注人文转向关注语言,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从关注内容转向关注方法,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4-263.
[2]金彥,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小学语文教学.2007(6):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