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关键词:活动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素质教学的改革活动中,实施数学活动教学正成为教改的一个新动向.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活动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 教师是活动教学的组织者
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 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生活中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共享. 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
例如《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在“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来统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数据,再来看全校所有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数据,以致看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数据. 从局部看整体,在统计塑料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抽取样本,学生感受到样本的代表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既不同于以讲课为基础的师生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的“照本宣科”教学策略,也不同于以事实为基础的“集体作业式”的问答教学策略. 它创造了一个鼓励学生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应用数学概念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普遍参与、主动投入;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教师是活动教学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临场的指导作用都大大增加了.
(一)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 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换句话说,这种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随着教学摆脱了“教给学生一切东西”的约束,建立起“没有人可以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的理念,这使教师们更加明确学生必须教自己,教师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只不过是提供每一个可能的方法,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我建构.
这样促使学生在交流之中探索,在探索之中解决,去体验、感悟和内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不同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应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笔者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教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等于多少?教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学生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了. 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笔者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 教师是活动教学的合作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参与中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同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成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地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切不可以一骂了之,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诚意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以及带来的危害,相信并鼓励学生能改正错误,只有犯了错误并改正了错误,才会不断进步.
随着数学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教师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活动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素质教学的改革活动中,实施数学活动教学正成为教改的一个新动向.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活动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 教师是活动教学的组织者
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 组织者的含义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大因素构成的.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
生活中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司空见惯,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程资源共享. 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
例如《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就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在“抽样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教师首先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这就是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通过统计一天内每个家庭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来统计整个班级所有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数据,再来看全校所有家庭丢弃塑料袋的数据,以致看全国所有家庭一天内丢弃塑料袋的数据. 从局部看整体,在统计塑料袋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抽取样本,学生感受到样本的代表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多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在学习的同时更好地认识世界.
数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既不同于以讲课为基础的师生之间几乎不存在互动的“照本宣科”教学策略,也不同于以事实为基础的“集体作业式”的问答教学策略. 它创造了一个鼓励学生探索、发展、测试、讨论、交流和应用数学概念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普遍参与、主动投入;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学习、思维方法的培养;有利于教师注意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教师是活动教学的引导者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 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有丝毫的忽视,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临场的指导作用都大大增加了.
(一)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表现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学习活动就成为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 但是这种学习活动又不能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教学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例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教师把日出这一自然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引入数学教学,学生通过回想日出的景象画出了两种日出的图画,一幅是美术图画,一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在学生都欣赏艺术图画的美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条直线与一个圆的数学美和它的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性质,让学生们看见了自然现象中的数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现象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再抽象成数学问题,引出直线与圆的相交、相切、相离三种关系.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复制和迁移,而是学生自我建构,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对这种自我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换句话说,这种合作交往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建构,随着教学摆脱了“教给学生一切东西”的约束,建立起“没有人可以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的理念,这使教师们更加明确学生必须教自己,教师所能做的全部事情,只不过是提供每一个可能的方法,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我建构.
这样促使学生在交流之中探索,在探索之中解决,去体验、感悟和内化,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鼓励不同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对自己的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数学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及其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应该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笔者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教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等于多少?教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学生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了. 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 笔者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 教师是活动教学的合作者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在参与中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同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成功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地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切不可以一骂了之,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诚意地指出学生的错误以及带来的危害,相信并鼓励学生能改正错误,只有犯了错误并改正了错误,才会不断进步.
随着数学新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教师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通过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