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也在不断增加,其教育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此,作如下浅析: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所在学区已组织班主任教师和部分科任教师,通过入户走访、填表、班会座谈等形式,对服务范围内“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以及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等进行了摸底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掌握了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成长需求。
就笔者所在学区服务范围内现状而言,2011年我学区在校学生为904人,“留守儿童”有206人,占全校学生的22.8%。其中父亲在外的留守学生为155人,占全校学生的17.1%,母亲在外的为24人,占2.6%;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学生为27人,占2.9%。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的163人,占79.1%,隔代托管的留守学生为29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4.1%,亲友托管的为14人,占6.8%。2012年我校在校学生为987人,“留守儿童”则上升到310人,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31.4%。总体来说,我校农村留守学生人数较多,呈逐年增加趋势,存在的问题,一是父母的外出导致家庭教育削弱,甚至断裂,使“留守儿童”的正常教育受到影响。特别是孩子长期缺乏亲情关怀,造成性格孤僻,内向,人际交流能力差;或者变得任性,放任自流。二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管理孩子重视教育和成才,爷爷奶奶则更关心孩子的生活。前者严,后者松,往往导致“严厉”与“溺爱”的冲突。三是部分“留守儿童”过早的承担了一些家庭责任,生活上有困难,患病不能及时治疗,易受到意外伤害;四是部分留守学生家庭贫困,生活条件差,孩子营养不良,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的要求
一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尽快和自己的父母团圆。
二是大多数“留守学生”对父母寄予了理解,知道父母在外的难处,表示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减轻父母的负担。但也有个别学生对父母感情日渐淡薄,甚至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好”,在不在家无所谓。
三是生活上渴望得到帮助是“留守儿童”的另一心愿。特别是一些隔代托管和亲友托管的学生,生活上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除上学外,洗衣、做饭、照料家禽家畜等所有家务活几乎都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有的甚至还要照顾自己年老的爷爷、奶奶、年幼的弟妹。身心极其疲惫,学习成绩下滑,健康问题较多,属于很“苦”的一种孩子。
三、学校的应对策略
学校首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建档,并与家长和监护人建立起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座谈会,了解孩子的困难和需求;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班主任和代课教师经常家访,与监护人沟通,共同教育和管理好孩子。笔者所在学校已尝试按学生居住地域划片成立“校外学习生活互助小组”,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助活动,以做到经常性、最大限度地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家长怎么办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长期相离。家长在外,爱心完全可以留在孩子的心中。多回家看看孩子,多给孩子打几个电话,寄回几本书,写给几封信,带回几件衣服,鼓励孩子,解决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之需,就会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想及所作所为,才会温暖孩子孤独的心,使他们觉得自己有依靠,有自己的幸福。否则,父母很难了解孩子。孩子长期失去监管和教育,就会像失去照料的树苗,三歪一直,长不成材料。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关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笔者所在学区已组织班主任教师和部分科任教师,通过入户走访、填表、班会座谈等形式,对服务范围内“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以及学习、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等进行了摸底调查,进行了初步了解,掌握了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成长需求。
就笔者所在学区服务范围内现状而言,2011年我学区在校学生为904人,“留守儿童”有206人,占全校学生的22.8%。其中父亲在外的留守学生为155人,占全校学生的17.1%,母亲在外的为24人,占2.6%;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学生为27人,占2.9%。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的163人,占79.1%,隔代托管的留守学生为29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14.1%,亲友托管的为14人,占6.8%。2012年我校在校学生为987人,“留守儿童”则上升到310人,占到全校学生总数的31.4%。总体来说,我校农村留守学生人数较多,呈逐年增加趋势,存在的问题,一是父母的外出导致家庭教育削弱,甚至断裂,使“留守儿童”的正常教育受到影响。特别是孩子长期缺乏亲情关怀,造成性格孤僻,内向,人际交流能力差;或者变得任性,放任自流。二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父母管理孩子重视教育和成才,爷爷奶奶则更关心孩子的生活。前者严,后者松,往往导致“严厉”与“溺爱”的冲突。三是部分“留守儿童”过早的承担了一些家庭责任,生活上有困难,患病不能及时治疗,易受到意外伤害;四是部分留守学生家庭贫困,生活条件差,孩子营养不良,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的要求
一是“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就是盼望尽快和自己的父母团圆。
二是大多数“留守学生”对父母寄予了理解,知道父母在外的难处,表示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减轻父母的负担。但也有个别学生对父母感情日渐淡薄,甚至产生怨恨,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好”,在不在家无所谓。
三是生活上渴望得到帮助是“留守儿童”的另一心愿。特别是一些隔代托管和亲友托管的学生,生活上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除上学外,洗衣、做饭、照料家禽家畜等所有家务活几乎都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有的甚至还要照顾自己年老的爷爷、奶奶、年幼的弟妹。身心极其疲惫,学习成绩下滑,健康问题较多,属于很“苦”的一种孩子。
三、学校的应对策略
学校首先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建档,并与家长和监护人建立起沟通联系的长效机制。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和监护人座谈会,了解孩子的困难和需求;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班主任和代课教师经常家访,与监护人沟通,共同教育和管理好孩子。笔者所在学校已尝试按学生居住地域划片成立“校外学习生活互助小组”,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助活动,以做到经常性、最大限度地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四、家长怎么办
“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和孩子的长期相离。家长在外,爱心完全可以留在孩子的心中。多回家看看孩子,多给孩子打几个电话,寄回几本书,写给几封信,带回几件衣服,鼓励孩子,解决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之需,就会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想及所作所为,才会温暖孩子孤独的心,使他们觉得自己有依靠,有自己的幸福。否则,父母很难了解孩子。孩子长期失去监管和教育,就会像失去照料的树苗,三歪一直,长不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