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STEM理念下的电子积木活动

来源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0405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能力本位的概念不断发生着改变,人们开始提出将知识、能力、态度相互融合的概念——素养。基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STEM教育理念应运而生。STEM教育的核心概念是通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学科之间的整合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强调培养幼儿的跨学科知识技能,更关注对幼儿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幼儿园出现了一种新型玩具——电子积木,就是将导线、灯泡、二极管、电阻、电容、各种开关、电表、电机、喇叭、集成块等电子元器件固定在塑料片(块)上,用独特的子母扣做成独立可拼装的配件,在产品配置的安装底板上像拼积木一样拼装电路组合。孩子们需要一起设计、编程、合作搭建,尝试将自己设计搭建的作品通过蓝牙技术、电动马达等动起来,发展各方面能力。可见,电子积木活动较好地体现了STEM教育理念的精髓和培养目标。
  一、运用STEM理念开展电子积木活动的优势
   电子积木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探索性等特点。幼儿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通過亲手操作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认识。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让幼儿设计、搭建、实验、调整、再实验电子积木,较好地发挥了电子积木的教育价值。该理念与STE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园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电子积木与STEM相结合存在以下优势:
   (一)激发幼儿好奇的天性
   幼儿对色彩鲜艳、不断运动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不停地摆弄电子积木零部件,尝试运用蓝牙技术拼搭出物体,然后在操作板上通过蓝牙笔点一点的方式,就能让作品完成旋转、前进、后退、左转、右转等动作。这种新颖的电子积木能够激发幼儿好奇的天性,引发幼儿积极主动探究材料,感受其中的乐趣。
   (二)培养幼儿各方面技能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STEM教育理念认为,只有在交互作用和碰撞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基于理解和思考基础上的深层次学习,也才能真正培养并强化幼儿多方面技能与认知。电子积木活动是一种非常经典的跨学科活动,强调手脑并用,在设计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幼儿的调试能力,在审视和调整中培养幼儿的整体工程建构能力,等等。
   例如,幼儿利用电子积木搭建“龙骨水车”(见下图)。搭建车轮时,幼儿要用对称的方式数出上下左右相同数量的积木颗粒;搭建底座时,幼儿要考虑到底座高度和水车高度,还要考虑颜色搭配、造型美观等方方面面,相互渗透;另外,幼儿还要考虑到马达的位置,保证马达能够带动水车转起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完成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搭建项目,学习各种学科和跨学科知识。
   (三)引发幼儿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探究兴趣
   电子积木能够通过新技术手段让原本静止的玩具动起来。孩子们搭建完作品发现,只要通过一支笔在纸上点一点,作品就会自己动起来。此时,他们会提出很多个“为什么”。教师及时引导幼儿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让幼儿通过与家长、教师共同查阅资料,发现一些粗浅的科学道理,从而更加细致地观察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现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积极交流和分享。
  二、运用STEM理念开展电子积木活动的方式
   (一)开展电子积木活动的理论依据
   STEM理念根植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概念,遵循幼儿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发展规律,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同时强调团队合作等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开展电子积木活动时,我们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如何构建某种认知方面或情感方面的素质,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转移或传递给学生,而是在师生共同的活动中,教师通过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基于这一学习理论,教师要有足够的指导策略,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引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主要手段,发现就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基于这一学习理论,教师要创设相关问题情境,提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最终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二)开展电子积木活动的教研方式
   电子积木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没有成熟的课程内容可供参考。那么,教师要如何将电子积木真正应用于教学呢?我园在实践中探索出以下两种形式。
   1.广泛学习,博采众长。一方面,幼儿园购买许多关于积木搭建的图书,教师通过阅读图书了解各类零部件的主要用途,学习积木搭建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并尝试独立搭建作品。另一方面,社会上有许多编程教学机构,我们邀请机构老师来园开展培训活动,让教师们通过学习交流,结合园所教学理念,取其精华,不断反思和改进园所课程。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发挥幼儿的天性,支持幼儿自主学习,愉悦创造。
   2.动手尝试,自主创新。考虑到幼儿园教学时间有限、师生比例较低等问题,我园在教学上做出以下调整。第一,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风车、雨刮器、停车杆等),思考其物理原理,并通过电子积木进行搭建,实现其主要功能;第二,当需要用到某一零件时,既要介绍零件的名称,又要介绍零件的主要功能,方便幼儿举一反三,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材料;第三,针对某一零件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如针对电动马达设计搭建电风扇的活动,引导幼儿探索马达的使用方法,增强活动趣味性。
   (三)开展电子积木活动的具体流程
   我们结合理论学习,将STEM教育理念融入电子积木活动中,探索出以下教学流程。    1.发现问题。教师首先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交流意见。通过个别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细化解决问题的措施,判断活动的可行性。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有什么好方法和小伙伴分享?你们找到了多少个好方法呢?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3.制订计划。幼儿选择一种方法,并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标明使用的工具和材料。幼儿绘画的内容可以是最后的成果图,也可以具体到某一操作步骤中。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具体想要怎么做?
   4.动手操作。幼儿按照计划开始实施,动手操作。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吗?这个计划需要改进吗?
   5.优化改进。幼儿在动手操作中遇到了困难或者发现了更好的方法,可以继续反思,优化作品。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幼儿:能否演示一下你的作品?你对自己的作品还满意吗?需要调整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是关键。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教师要采用“涟漪式”的提问,即提供导向性的问题,使问题像一个高级组织者,为紧随其后的回应提供支架,支持幼儿解决后续问题。
  三、教师在电子积木活动中所面临的挑战
   (一)建构技巧的挑战
   电子积木和普通的清水积木搭建方式不同。搭建电子积木往往需要结合一定的物理原理,如“跷跷板”“停车杆”利用的是杠杆原理,“电风扇”利用的是齿轮转动原理。幼儿園教师以女性为主,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分析实物建构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二)学科整合的挑战
   跨学科整合挑战也可以理解为教学技能挑战。STEM教育作为一项新兴事物,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到校本课程,整体课程体系尚未形成,还缺乏完善、成熟的实践经验。因此,教师需要结合STEM教育理念,自己摸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整合多方面知识,既有对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的挑战,也有对知识素养的挑战。
   (三)缺乏成功经验的推广
   针对STEM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缺乏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无法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幼儿园应通过研讨会、现场会、观摩课等方式,促进教师相互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同时,各地STEM教育的有效做法和先进经验,应通过报纸、期刊、网站等方式加以宣传和推广。
   (四)新技术应用的挑战
   STEM教育在我国快速兴起,各地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企业公司等共同发力,推动了STEM教育实践、理论和政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新技术如何使用?如何与教育相结合?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思考。
   在STEM教学中,教师鼓励幼儿通过观察和发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幼儿的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方面能力。如今,电子积木活动在我园刚刚起步,如何为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是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方向,我们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髌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髌骨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 结果共收治8 469例成人髌骨骨折患者,男4 985例,女3 484例,男女比为1.43∶1。骨折高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髋臼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所有成人髋臼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东部地区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西部地区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骨折AO分型及Letournel-Judet分型等数据。 结果共收治2 009例成人髋臼骨折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人"字缝线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7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6例;年龄为21~57岁,平均38.7岁。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Ⅲ型11例,Ⅳ型6例。术中将缝线在骨折块腱骨结合部打结后呈"人"字形向骨折块远端经胫骨平台后方的2个骨道穿出,通过在胫骨平台前方
目的探讨3D导航技术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30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资料。男22例,女8例;年龄为25~63岁,平均44.2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14例,其中B1型6例,B2型6例,B3型2例;C型16例,其中C1型9例,C2型5例,C3型2例。3例术前合并腰骶干损伤患者采用前路钢板联合3D导
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影响,家长和教师只有通力合作,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才能帮助幼儿习得并内化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多年的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以及对家长和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在当前的幼儿行为习惯
期刊
股骨骨折多由高能量直接暴力造成,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对于其治疗,生物学固定及微创已成为共识。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术中辅助复位设备,包括体外无创牵引器、自制牵引复位器、计算机辅助复位系统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达到治疗微创、降低术中治疗难度及减少并发症的目的。但对于个体化治疗中各种辅助设备的选择尚存争议。本文主要对各种附属闭合复位技术的适应证、术中骨折复位特点及优缺点等方面作一综述,并对未来微创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非接触式固定治疗合并感染的股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7例合并感染的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4例;年龄为16~61岁,平均43.2岁。左侧6例,右侧11例。骨折按AO/OTA分型:32-A2型2例,32-A3型2例;32-B2型3例,32-B3型4例;32-C1型2例,32-C2型3例,32-C3型1例。单臂外固定支架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应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59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49例;年龄为35~95岁,平均66.6岁;骨折按AO/OTA分型:33-A1型16例,33-A2型14例,33-A3型11例;33-C1型5例,33-C2型9例,33-C3型4例。59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9例
目的探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等,以期为临床提供相关资料。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6年5月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的4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30例,女11例;年龄为19~85岁,平均55.7岁;左侧19例,右侧22例;骨折AO分型:32-A型21例,32-B型13例,32-C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 h至8 d,平均3.7 d。根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