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考试作弊成风。虽然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进行遏制,但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危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80-02
近些年,圣洁的大学校园作弊成风,引起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疑虑,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担忧。为此教育部、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发文要求整治这种不正之风,各高校也不同程度地采取措施进行遏制,但收效并不显著。考试作弊是高校的一股浊流,不仅破坏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积极思考、探索并采取措施,全力预防和惩治考试作弊,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
(一)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使考试失去应有的功能
虽然社会上对考试制度褒贬不一,但迄今没有一种更好的制度可以取而代之,考试制度的权威性仍然不容置疑。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仍然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可忽缺的评价手段,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重要手段。考试结果的相对性、区别性、选拔性使得考试本身也成为一种竞争活动。学生通过考试成绩来检测自己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老师通过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布和比较,一方面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考试成绩正确评价学生,激励和帮助学生继续努力。
健康的考试能够促人向学、催人奋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与平和坚毅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品格。然而考试作弊的蔓延和猖狂不仅对考试制度提出挑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践踏了公平竞争赖以存在的基础,使得考试的评价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选拔功能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还危害了国家的教育事业。
(二)违背了道德诚信原则,腐蚀了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考试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更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考验。考试作弊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虚假成绩,是学生学习中的不正之风,严重违背了道德诚信的原则。作弊成功者在有意无意中学会对“不正确”、“不守规则”等行为的宽容和认同,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极可能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觀,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在更广阔的领域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乃至违法犯罪埋下巨大的隐患。考试作弊在学生看来似乎是芝麻小事,但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腐蚀。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缺乏诚信、境界低下,又如何能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
(三)严重败坏了校风学风,影响了教育形象
众所周知,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着人类的精华,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性的形成以及心灵情感的升华等都起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部分学生平常学习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采取投机取巧的手段获得好成绩或通过考试,这是对良好校风学风的严重污染和败坏,是对学校教育的践踏。考试作弊不仅危害作弊者本人,而且可能会让通过勤奋和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同学感到“吃亏和不公平”,进而在思想上产生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勤奋努力、诚实守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可能随波逐流,铤而走险。这与高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精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初衷背道而驰,阻碍了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步伐。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质疑,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形象。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3年就说过“作弊不仅毁坏个人德性,欺亲师,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作弊成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亟需矫治,否则将会后患无穷。
(一)注重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交往的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中华民族的未来。家庭、高校和社会应该多管齐下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第一道防线,也是个体心智开启的初始阶段,父母不仅要注重孩子品质的培养,更要以身示范,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高校教育中应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再到日常学习生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把诚信教育和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紧密结合,通过良好的诚信氛围和制度约束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个人、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社会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倡导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大学生只有恪守诚信道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作弊的原因复杂繁多,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方法死板、考试形式单一和学生评价体系不科学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以解决考试作弊问题。
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核心,灵活设置课程,特别应增加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应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反映相关学科的前沿和最新成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避免利用单纯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性教学方法,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使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学考试内容应科学灵活,兼顾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增加学生的作弊难度。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上。考试方式应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多种表现能力的途径。除了常规的闭卷考试外,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设施还可采用 写论文、做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讨论和口试等多种方式考核,成绩中加大学生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引导学生把主体精力放在日常学习上,从而减少考试作弊。
最后,探索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生评价中应尽量淡化分数,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工作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综合表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奋斗观。特别在学生评优、入党等方面对不诚信的学生给予严格的限制,从而使学生把对分数的敏感转移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上来。
(三)规范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规范考务管理,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是预防考试作弊的关键。第一,考前应大力加强诚信考试的宣传教育,强化师生对考试作弊危害的认识,清理校园内为作弊提供方便的摊点,强调考试作弊被抓的严重后果,营造强大的校园舆论;第二,对监考人员进行考前培训和教育管理,使监考人员提高对监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监考责任;如果在考试中监考老师失职或纵容姑息学生作弊,也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并追究其所属部门的领导责任,或者与个人年度考核和职称评选直接挂钩;第三,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考试作弊的手段越來越先进,传统的监考方式很难圆满完成监考任务,所以高校应该引入现代化的监控手段,增强应对科技化作弊的业务能力;第四,在考试中,各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一旦发现考试作弊的行为,只要证据确凿应立即给予批评教育和严肃处分并公之于众,加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当然,惩罚只是手段,达到教育效果才是目的。)只有全校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风气才可能得到有效预防、收敛和遏制。
(四)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高校应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各院系应建立学生诚信评价的机构,给每个大学生建立一份详细的诚信档案,在法律框架下搜集、整理、记录大学生在经济诚信、学习诚信和生活诚信等方面的得分情况。学生诚信记录将和年度综合测评、评优评奖、入党、助学贷款申请和就业推荐等学生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并于毕业时装入个人档案。这样既加大了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也为学校诚信教育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把教育、评价和监督紧密结合,从机制体制上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从而有效减少和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观念直接或间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不仅要校园内,而且要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广泛宣传、褒奖诚信行为提高公民诚信认知水平,增强践行诚信的自觉性;不仅要给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而且应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利用网络实现对各类法人和年满18周岁公民的信用记录查询,并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果大学生有考试作弊记录就难以实现就业,如果企业失信将处以巨额罚款,那么不仅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就连诸如“三鹿奶粉”、“西湖轮胎”和“瘦肉精”等事件也将会减少发生!当每个社会人都把诚信当作安身立命、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时,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危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80-02
近些年,圣洁的大学校园作弊成风,引起了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疑虑,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担忧。为此教育部、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曾多次发文要求整治这种不正之风,各高校也不同程度地采取措施进行遏制,但收效并不显著。考试作弊是高校的一股浊流,不仅破坏了考试的公平与公正,而且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了学校的良好学风,损害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积极思考、探索并采取措施,全力预防和惩治考试作弊,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
(一)破坏了公平竞争原则,使考试失去应有的功能
虽然社会上对考试制度褒贬不一,但迄今没有一种更好的制度可以取而代之,考试制度的权威性仍然不容置疑。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仍然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不可忽缺的评价手段,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重要手段。考试结果的相对性、区别性、选拔性使得考试本身也成为一种竞争活动。学生通过考试成绩来检测自己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老师通过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布和比较,一方面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考试成绩正确评价学生,激励和帮助学生继续努力。
健康的考试能够促人向学、催人奋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与平和坚毅的心理素质,增强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品格。然而考试作弊的蔓延和猖狂不仅对考试制度提出挑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规则,践踏了公平竞争赖以存在的基础,使得考试的评价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和选拔功能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还危害了国家的教育事业。
(二)违背了道德诚信原则,腐蚀了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考试不仅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更是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考验。考试作弊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虚假成绩,是学生学习中的不正之风,严重违背了道德诚信的原则。作弊成功者在有意无意中学会对“不正确”、“不守规则”等行为的宽容和认同,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不良心理,极可能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觀,为他们将来进入社会在更广阔的领域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乃至违法犯罪埋下巨大的隐患。考试作弊在学生看来似乎是芝麻小事,但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学生的思想和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腐蚀。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缺乏诚信、境界低下,又如何能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责任!
(三)严重败坏了校风学风,影响了教育形象
众所周知,优良的校风学风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着人类的精华,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性的形成以及心灵情感的升华等都起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但部分学生平常学习不努力,考试临时抱佛脚,采取投机取巧的手段获得好成绩或通过考试,这是对良好校风学风的严重污染和败坏,是对学校教育的践踏。考试作弊不仅危害作弊者本人,而且可能会让通过勤奋和努力获得好成绩的同学感到“吃亏和不公平”,进而在思想上产生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和勤奋努力、诚实守信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可能随波逐流,铤而走险。这与高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精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初衷背道而驰,阻碍了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步伐。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各界对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质疑,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形象。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3年就说过“作弊不仅毁坏个人德性,欺亲师,违校章,辱国体,害子孙,作弊成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亟需矫治,否则将会后患无穷。
(一)注重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交往的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中华民族的未来。家庭、高校和社会应该多管齐下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第一道防线,也是个体心智开启的初始阶段,父母不仅要注重孩子品质的培养,更要以身示范,为孩子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高校教育中应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再到日常学习生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把诚信教育和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学生评价制度紧密结合,通过良好的诚信氛围和制度约束让学生认识到诚信对于个人、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社会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倡导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大学生只有恪守诚信道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深化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作弊的原因复杂繁多,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方法死板、考试形式单一和学生评价体系不科学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以解决考试作弊问题。
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已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校应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核心,灵活设置课程,特别应增加选修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应及时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能够反映相关学科的前沿和最新成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避免利用单纯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性教学方法,使课堂真正活起来。使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次,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学考试内容应科学灵活,兼顾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增加学生的作弊难度。将考核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上。考试方式应突出多样性、针对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多种表现能力的途径。除了常规的闭卷考试外,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设施还可采用 写论文、做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讨论和口试等多种方式考核,成绩中加大学生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等,引导学生把主体精力放在日常学习上,从而减少考试作弊。
最后,探索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在某种程度上确定了学生努力的方向。在大学生评价中应尽量淡化分数,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工作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综合表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和奋斗观。特别在学生评优、入党等方面对不诚信的学生给予严格的限制,从而使学生把对分数的敏感转移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上来。
(三)规范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
规范考务管理,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是预防考试作弊的关键。第一,考前应大力加强诚信考试的宣传教育,强化师生对考试作弊危害的认识,清理校园内为作弊提供方便的摊点,强调考试作弊被抓的严重后果,营造强大的校园舆论;第二,对监考人员进行考前培训和教育管理,使监考人员提高对监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监考责任;如果在考试中监考老师失职或纵容姑息学生作弊,也要受到相应的处分,并追究其所属部门的领导责任,或者与个人年度考核和职称评选直接挂钩;第三,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考试作弊的手段越來越先进,传统的监考方式很难圆满完成监考任务,所以高校应该引入现代化的监控手段,增强应对科技化作弊的业务能力;第四,在考试中,各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一旦发现考试作弊的行为,只要证据确凿应立即给予批评教育和严肃处分并公之于众,加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当然,惩罚只是手段,达到教育效果才是目的。)只有全校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风气才可能得到有效预防、收敛和遏制。
(四)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
高校应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规范,形成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各院系应建立学生诚信评价的机构,给每个大学生建立一份详细的诚信档案,在法律框架下搜集、整理、记录大学生在经济诚信、学习诚信和生活诚信等方面的得分情况。学生诚信记录将和年度综合测评、评优评奖、入党、助学贷款申请和就业推荐等学生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并于毕业时装入个人档案。这样既加大了学生考试作弊的成本,也为学校诚信教育提供了准确的信息。把教育、评价和监督紧密结合,从机制体制上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从而有效减少和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言行举止和道德观念直接或间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不仅要校园内,而且要全社会范围内倡导诚信,广泛宣传、褒奖诚信行为提高公民诚信认知水平,增强践行诚信的自觉性;不仅要给大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而且应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完善的信用体系,利用网络实现对各类法人和年满18周岁公民的信用记录查询,并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果大学生有考试作弊记录就难以实现就业,如果企业失信将处以巨额罚款,那么不仅大学生考试作弊之风可以得到有效遏制,就连诸如“三鹿奶粉”、“西湖轮胎”和“瘦肉精”等事件也将会减少发生!当每个社会人都把诚信当作安身立命、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时,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