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到底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发展又有哪些新举措?近日,本刊专访了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
《中国西部》(教育):四川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并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的倾力指导下,全省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及改革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世宏: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特别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与教育部共同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近3年来,四川省共筹措职业教育攻坚经费100亿元,用于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学校在校生增加50万人,试验期内达到160万人。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0万人,再就业培训60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50万人以上,获得职业培训证书的有500万人以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了12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个实训基地、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中国西部》(教育):在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及改革探索上,四川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朱世宏: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及改革创新上进行了探索。
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四川省以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加强了政府统筹力度,各市州也建立了相应机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作为理顺体制关系的载体,建立了职业教育新体制。
加强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省教育厅以推进“9+3”工作为契机,将加强中职学校制度建设提上日程,制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内务管理规定(试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职学校学生行为“十不准”纪律规定》等制度文件。
加强学校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办学资质清查,规范招生秩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入督导检查,加强资助金管理。探索管、办、评分离,持续开展重点学校评估工作。
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建设各具特点的职教基地。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建筑、旅游、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四川省已成立以行业为纽带或以地区为龙头的21个职教集团。其中,成都的9个职教集团覆盖50所学校,8万学生,160个企业。
以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涉农专业设置督导检查工作。
实施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四项计划,即示范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实训基础建设计划和职教师资建设计划。目前全省已建成155所重点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学校15所(含技工学校),国重74所,省重8l所。建成123个县级职教中心,105个实训基地。2010年面向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9+3”学校班主任、德育教师及管理干部开展省级以上培训2585人次,包括省外培训293人次。全省中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39.4%。
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省与市(州)签订职教攻坚责任书,各地已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要求全省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用于职教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并努力增加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
《中国西部》(教育):四川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发展上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朱世宏: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教育体制改革、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东西部合作办学方面,尚需进一步突破。二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与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不相适应。近年来,迅速扩大的学生规模与中职学校资源不足形成突出矛盾,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实训设备、图书资料、师资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城市中职生均固定资产7743元,农村中职生均固定资产5429元,相差2314元。“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中职生均预算内的教育事业费由于发展规模迅速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三是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近年来,四川省绝大多数都在开展校企合作探索试验,但总的来看还是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内容单薄,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差,主要是对口顶岗实习,对口输送学生。企业普遍缺乏合作主动性、积极性。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还不适应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进一步结合四川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保证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中国西部》(教育):未来几年,四川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具体举措是什么?
朱世宏: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四川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275万人,其中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140万人,职普招生比达到5.2∶4.8左右。高职教育在校生8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到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220万人,其中中职教育在校生110万人,高职教育在校生89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其主要任务是“开展三大试点,实施两项计划和一个工程”。
“三大试点”即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以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依托,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遴选100所中职学校和20所高职院校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改革试点。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兼职从教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支持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积极探索促进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政策制度和办学模式。抓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国家试验项目。深入开展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机制,促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相互衔接和融合,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学习型社会框架。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探索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发展终身教育的新机制。深入开展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地方政府依法增加投入,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中职学生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分项分担责任,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拨款。 “两项计划”即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科学确定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高职学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结合,进一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推进集团发展。建设30个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抓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国家改革试验项目,重点办好“9+3”计划实施学校,继续搞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扎实推进彝区中职免费教育计划。
“一个工程”即实施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政府为主,行业、企业及民间投入为辅,支持200所改革示范校建设,带动全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支持100所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支持建设100个实训基地,10个全省性公共实施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完成10000名“双师型”教师培训,聘用(任)12000名技能型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支持建设100个示范性朝阳专业和劳动密集型专业;强化专业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教育教学网络学校平台,提高职业学校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将以“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措经费的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到2020年形成适应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西部》(教育):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认识不足、政策制约致使招生难、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您对高职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何建议?
朱世宏:一是政府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未来数十年里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政策支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二是合理专业布局,提高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的设置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合理布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一线的专家努力提升人才的质量,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三是树立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各高职院校应努力创新观念,主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要想达到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走校企合作路线。高职的人才培养工作应有企业全程参与,从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能力要求到实习实训安排整个环节,学校和企业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严格遵循市场需求原则,进行深入调查和实证分析,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及高职院校实际条件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素质能力要求必须反映当前经济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
《中国西部》(教育):四川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并与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的倾力指导下,全省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及改革创新取得了哪些成效?
朱世宏:四川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特别是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工程,高度重视、统筹部署,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与教育部共同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推动了全省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近3年来,四川省共筹措职业教育攻坚经费100亿元,用于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中职学校在校生增加50万人,试验期内达到160万人。高职、高专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的50%以上。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0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0万人,再就业培训60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50万人以上,获得职业培训证书的有500万人以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了120个县级职教中心、100个实训基地、3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中国西部》(教育):在推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及改革探索上,四川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朱世宏: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及改革创新上进行了探索。
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四川省以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为联席会议召集人,加强了政府统筹力度,各市州也建立了相应机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作为理顺体制关系的载体,建立了职业教育新体制。
加强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制度环境。省教育厅以推进“9+3”工作为契机,将加强中职学校制度建设提上日程,制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内务管理规定(试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职学校学生行为“十不准”纪律规定》等制度文件。
加强学校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办学资质清查,规范招生秩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入督导检查,加强资助金管理。探索管、办、评分离,持续开展重点学校评估工作。
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建设各具特点的职教基地。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建筑、旅游、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组建行业性、区域性职教集团。四川省已成立以行业为纽带或以地区为龙头的21个职教集团。其中,成都的9个职教集团覆盖50所学校,8万学生,160个企业。
以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涉农专业设置督导检查工作。
实施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四项计划,即示范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职教中心建设计划,实训基础建设计划和职教师资建设计划。目前全省已建成155所重点中职学校,其中国家级示范学校15所(含技工学校),国重74所,省重8l所。建成123个县级职教中心,105个实训基地。2010年面向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9+3”学校班主任、德育教师及管理干部开展省级以上培训2585人次,包括省外培训293人次。全省中职“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39.4%。
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省与市(州)签订职教攻坚责任书,各地已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投入为辅”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要求全省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用于职教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并努力增加各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职业教育。
《中国西部》(教育):四川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发展上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困难?
朱世宏:一是各地发展不平衡,在教育体制改革、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东西部合作办学方面,尚需进一步突破。二是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与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不相适应。近年来,迅速扩大的学生规模与中职学校资源不足形成突出矛盾,办学条件普遍较差,实训设备、图书资料、师资数量达不到规定要求,极大地制约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城市与农村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城市中职生均固定资产7743元,农村中职生均固定资产5429元,相差2314元。“十一五”期间,四川省中职生均预算内的教育事业费由于发展规模迅速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三是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近年来,四川省绝大多数都在开展校企合作探索试验,但总的来看还是合作形式单一,合作内容单薄,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差,主要是对口顶岗实习,对口输送学生。企业普遍缺乏合作主动性、积极性。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还不适应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进一步结合四川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保证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同时,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模式。
《中国西部》(教育):未来几年,四川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具体举措是什么?
朱世宏: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四川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275万人,其中中职教育在校生达到140万人,职普招生比达到5.2∶4.8左右。高职教育在校生8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到2020年,全省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220万人,其中中职教育在校生110万人,高职教育在校生89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
其主要任务是“开展三大试点,实施两项计划和一个工程”。
“三大试点”即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改革试点。以省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依托,以推进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机制。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和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遴选100所中职学校和20所高职院校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改革试点。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职业院校兼职从教制度,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制度。支持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进职业院校为“三农”服务。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试点,积极探索促进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的政策制度和办学模式。抓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改革国家试验项目。深入开展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机制,促进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相互衔接和融合,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基本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学习型社会框架。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积极探索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双证制度,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完善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发展终身教育的新机制。深入开展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改革试点。建立地方政府依法增加投入,社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制定中职学生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教育投入分项分担机制。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分项分担责任,逐步提高生均经费拨款。 “两项计划”即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科学确定中职学校招生规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持续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性中高职学校、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加强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结合,进一步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推进集团发展。建设30个行业性和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开展农村职业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抓好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9+3”免费国家改革试验项目,重点办好“9+3”计划实施学校,继续搞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扎实推进彝区中职免费教育计划。
“一个工程”即实施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以政府为主,行业、企业及民间投入为辅,支持200所改革示范校建设,带动全省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支持100所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支持建设100个实训基地,10个全省性公共实施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完成10000名“双师型”教师培训,聘用(任)12000名技能型兼职教师。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支持建设100个示范性朝阳专业和劳动密集型专业;强化专业结构,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构建教育教学网络学校平台,提高职业学校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我们将以“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强化省、市级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把职业教育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措经费的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基础能力建设。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到2020年形成适应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西部》(教育):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认识不足、政策制约致使招生难、人才的高消费导致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您对高职教育与地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何建议?
朱世宏:一是政府制定政策法规,进行宏观调控。未来数十年里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政府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以及劳动力市场对有关人才的需求,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政策支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二是合理专业布局,提高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按照优化教育系统资源配置的原则,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及各类专业的设置要求,实现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合理布局。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一线的专家努力提升人才的质量,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三是树立新观念,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各高职院校应努力创新观念,主动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要想达到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目的,就必须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走校企合作路线。高职的人才培养工作应有企业全程参与,从专业设置、人才规格、能力要求到实习实训安排整个环节,学校和企业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都必须严格遵循市场需求原则,进行深入调查和实证分析,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及高职院校实际条件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素质能力要求必须反映当前经济发展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