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格物之后,就是致知呢?因为人的欲望就像湖面上一个个的波浪,当波翻浪涌的时候,他就没法完成映照工作。只有当欲望降服后,心清净了,这个湖面才可以映照明月,映照万物,这就是智慧。比如现在的博士后,他的知识很多,但没有功夫,没有定、静、安、虑、得的功夫。换句话说,虽然他有知识,但没智慧。这就是致知。当一个人把欲望降服之后,智慧就会自动发生,所以致知是关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接下来就是诚意。为什么呢?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杨震的官员,原来在荆州做刺史,后来提拔到东莱当太守。上任时,路过昌邑县,想见他的老部下,当年经他推荐、被朝廷任命的王密。晚上,王密来拜望恩师,并带了一些黄金,见到杨震后,王密说,恩师,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当王密把黄金拿出来的时候,杨震很是感慨地说 :“吾知君,怎奈君不知我,何也?”说我知道你,你怎么就不知道我呢?王密没听明白,说,大人啊,现在这屋里只有咱两个人,你就收下吧,谁都不知道。杨震说,你怎么能说这种话?明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谁都不知道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知大人”。王密说我给你送黄金没人知道,杨震却不这么看,杨震说天知地知,他的原话是“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杨震的智慧来自哪里?他知道,天地是不可欺的。所以《大学》里面引用曾参的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就是说我们做的一切,人都看着。不要说天地,人都在看着,他自然会诚意。
当一个人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自然会真诚地对待别人,知道天地间没有隐私。所以,诚意是格物致知的一个自然结果。《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是说这个“诚”,它是天道啊,儒家是这么理解的。儒家甚至讲,至诚如神,当一个人做到至诚的时候,他不是人,已经是神了。诚意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那么正心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当一个人的心正之后,不想成功也会成功,不想聪明也会聪明。为什么?过去皇帝办公的地方挂着一个匾额,叫“正大光明”。正是大的基础,正大是光明的前提,光明就是智慧,就是能量。所以,在古人排列的教育篇段里面,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就是说,一个孩子从他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完成一个使命,一个养正的使命。
剩下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把教育管理看作是齐家,那么学校就是一个大家。所以,校长是关键的关键,而这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怎样才能提高“格致诚正”的功夫呢?
美国心理学家霍金斯通过30多年的科学实验发现,人的生命能量藏在念头里。如果把人的能量用零到1000级这样的一个量计算,200级是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分水岭。200级以下是负能量,200级之上是正能量。在正能量里面,我们人类能够得到的一个能量级是600级,600级的能量层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是1000万个200级之下的人的能量总和。如果一个人把他的能量从200级提高到六百级,就相当于把他的生命变成了1000万个200级之下的生命。
这么高的一个能量级,他的心态怎样呢?霍金斯发现“都一样”。“都一样”是个什么心态呢?涨工资和不涨工资都一样;老师一眼看下去,班里的学生都一样;听到表扬的话和听到批评的话都一样,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六十而耳顺”的境界。一个人能够保持这种心态,他的能量就在600级。有没有这种人呢?有。比如孔夫子、王阳明这种人。
“都一样”这种心态在古代典籍里面,就是天下为公。庄子讲的《齐物论》就是典型的“都一样”,连草木、走兽跟我们人类都是平等的。《弟子规》里也讲到“天同覆,地同载;凡是人,皆须爱”,是“都一样”的另一种表达。孔夫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一”,也是“都一样”的另一种表达。在孔夫子的眼里,没有你、没有他、没有我,只有“一”,只有我们。这样的心态,如果我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价值就很大,首先你的幸福指数会提高,焦虑度会降低。既然都一样,一万块钱装在你兜里和装到我兜里都一样,我们就不会为了那点奖金去计较了,或去找校长评理;既然都一样,那么我带好班和带差班不也就都一样吗?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接下来就是诚意。为什么呢?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杨震的官员,原来在荆州做刺史,后来提拔到东莱当太守。上任时,路过昌邑县,想见他的老部下,当年经他推荐、被朝廷任命的王密。晚上,王密来拜望恩师,并带了一些黄金,见到杨震后,王密说,恩师,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当王密把黄金拿出来的时候,杨震很是感慨地说 :“吾知君,怎奈君不知我,何也?”说我知道你,你怎么就不知道我呢?王密没听明白,说,大人啊,现在这屋里只有咱两个人,你就收下吧,谁都不知道。杨震说,你怎么能说这种话?明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谁都不知道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知大人”。王密说我给你送黄金没人知道,杨震却不这么看,杨震说天知地知,他的原话是“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杨震的智慧来自哪里?他知道,天地是不可欺的。所以《大学》里面引用曾参的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就是说我们做的一切,人都看着。不要说天地,人都在看着,他自然会诚意。
当一个人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自然会真诚地对待别人,知道天地间没有隐私。所以,诚意是格物致知的一个自然结果。《中庸》里面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是说这个“诚”,它是天道啊,儒家是这么理解的。儒家甚至讲,至诚如神,当一个人做到至诚的时候,他不是人,已经是神了。诚意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之后,那么正心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当一个人的心正之后,不想成功也会成功,不想聪明也会聪明。为什么?过去皇帝办公的地方挂着一个匾额,叫“正大光明”。正是大的基础,正大是光明的前提,光明就是智慧,就是能量。所以,在古人排列的教育篇段里面,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就是说,一个孩子从他开始接受教育的时候,我们就要完成一个使命,一个养正的使命。
剩下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把教育管理看作是齐家,那么学校就是一个大家。所以,校长是关键的关键,而这一个关键性的人物怎样才能提高“格致诚正”的功夫呢?
美国心理学家霍金斯通过30多年的科学实验发现,人的生命能量藏在念头里。如果把人的能量用零到1000级这样的一个量计算,200级是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分水岭。200级以下是负能量,200级之上是正能量。在正能量里面,我们人类能够得到的一个能量级是600级,600级的能量层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是1000万个200级之下的人的能量总和。如果一个人把他的能量从200级提高到六百级,就相当于把他的生命变成了1000万个200级之下的生命。
这么高的一个能量级,他的心态怎样呢?霍金斯发现“都一样”。“都一样”是个什么心态呢?涨工资和不涨工资都一样;老师一眼看下去,班里的学生都一样;听到表扬的话和听到批评的话都一样,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六十而耳顺”的境界。一个人能够保持这种心态,他的能量就在600级。有没有这种人呢?有。比如孔夫子、王阳明这种人。
“都一样”这种心态在古代典籍里面,就是天下为公。庄子讲的《齐物论》就是典型的“都一样”,连草木、走兽跟我们人类都是平等的。《弟子规》里也讲到“天同覆,地同载;凡是人,皆须爱”,是“都一样”的另一种表达。孔夫子讲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一”,也是“都一样”的另一种表达。在孔夫子的眼里,没有你、没有他、没有我,只有“一”,只有我们。这样的心态,如果我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价值就很大,首先你的幸福指数会提高,焦虑度会降低。既然都一样,一万块钱装在你兜里和装到我兜里都一样,我们就不会为了那点奖金去计较了,或去找校长评理;既然都一样,那么我带好班和带差班不也就都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