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上的引导,是一门艺术,讲究时机,引导的时机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本文针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引导进行探究,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小学数学
课堂上的引导,是一门艺术,讲究时机,引导的时机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过早,会让学生失去探索的欲望,过迟,则会失去引导的价值。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引导时机的重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对引导时机的选择,如在学生兴趣点、探究目标、难点突破、认识提升等层面给以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效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情绪低落时,以导激趣
乌蝇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心理学实验证明:问题,特别是新颖、精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拨动他们思维的心弦,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因此,当学生情绪低落、学习热情不高时,老师要以轻松活泼的语气及时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有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当学生学会了《圆的认识》后,做完了相应的练习后,有大多数的学生明显已经情绪不高,如果一味的继续做练习,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效果。这时,我便把学生带到圆形操场上,在圆形操场的中心插上一面红旗,对学生说,“我们现在来个夺红旗比赛怎么样”?学生都欢呼雀跃起来,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可是这么多同学要一起参加,该怎么安排起点,才能让比赛做到公平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画条起跑线就可以了。”于是我就让他们试着画一画,再实际站到位置上试试看。他们通过实践发现,这个办法不行。这时,学生处在了一种“口欲说却不能”的愤悱状态。教师当即抓住了有利时机,进行引导:“这个操场是什么形状的?”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我又问:“那么红旗所在的位置就在操场的哪里?”这时学生想到了圆心,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有关圆的特性,于是,他们发现,只要每个人都站在圆形操场的外围边上,那么到圆心(也就是红旗所在的位置)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这样比赛就会公平了。教师通过有趣的问题进行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他们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在目标游离时,以导引归
新课程虽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教学,但开放是围绕目标的有的放矢,不是游离了目标的天马行空。但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思维明显带有跳跃性和盲目性,在由一个现象追寻下去时,往往不知不觉跑了题,忘记了出发点。新课程的开放性,注定了课堂教学的不可能完全预设性,而课堂上的生成往往又是教学的最佳时机。能否抓住瞬间时机,在学生游离学习目标时,引领学生回归,教师的引导成为关键。
例如,在《镜子中的学问》的教学中,采用了用多媒体播放《淘气迟到的故事》,当教师问道:“你们知道淘气为什么会迟到吗?”这时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因为钟表坏了。”当确认钟表没问题时,有的说:“可能是因为他记错时间了。”这时,有一个学生就说:“是啊,是啊,我以前就有一次记错时间而错过了看好看的动画片的经历呢!”这时,很多学生都响应起来,纷纷说自己的经历。这时候,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引起学生的注意,说道:“你们想知道秘密在哪里吗?”这时学生顿时安静下来,接着,我引导他们说:“你们注意到没有,淘气是通过哪里看时间的?”“一语惊醒了梦中人”,跑题的学生顿时发现了,淘气是看镜子里的时间的,问题肯定出在镜子身上,这时候,学生思维的焦点马上集中在镜子身上,从而顺利地导入了新知的探索,重新回归了教学目标。
三、在难点把握上,以导破难
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难点来源于认知冲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在顺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惑,这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准确把握难点,给以适当的引导,才能起到“九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四、在思维受阻时,以导启思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当学生在课堂中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时,老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问题。如“比的应用”时,教师创设了挑战性练习。“学校把900本图书放在了一个有三层的书架上,已知第一层的四分之一的本数和第二层的五分之一同样多,又和第三层的六分之一的本数一样多。求每层分别放了多少本?”这时学生一时陷入了思维的困境中,不得要领。这时教师就问:“如果我们把第一层的书平均分成四份,那么第二层会有这样的几份?”这时,有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思路,教师对那些尚有困惑的学生再次进行引导:“如果把这些书看成是单位1,那么三层书架一共是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呢?”学生慢慢想到,如果照第一层的分法,那么第一层就有四份,第二层就会有这样的5份,第三层会有这样的6份,一共就有15份,而且这15份每份都一样多。在解决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引导他们,开启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还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知识的发现者,收获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辉的课堂,预设的实践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课堂上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抓住教学中的争议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领学生探究,真正做到“审时度势,择时而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实验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小学数学
课堂上的引导,是一门艺术,讲究时机,引导的时机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过早,会让学生失去探索的欲望,过迟,则会失去引导的价值。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引导时机的重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教师对引导时机的选择,如在学生兴趣点、探究目标、难点突破、认识提升等层面给以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以引领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效探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情绪低落时,以导激趣
乌蝇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心理学实验证明:问题,特别是新颖、精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拨动他们思维的心弦,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因此,当学生情绪低落、学习热情不高时,老师要以轻松活泼的语气及时提出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有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当学生学会了《圆的认识》后,做完了相应的练习后,有大多数的学生明显已经情绪不高,如果一味的继续做练习,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效果。这时,我便把学生带到圆形操场上,在圆形操场的中心插上一面红旗,对学生说,“我们现在来个夺红旗比赛怎么样”?学生都欢呼雀跃起来,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可是这么多同学要一起参加,该怎么安排起点,才能让比赛做到公平呢?”这时,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画条起跑线就可以了。”于是我就让他们试着画一画,再实际站到位置上试试看。他们通过实践发现,这个办法不行。这时,学生处在了一种“口欲说却不能”的愤悱状态。教师当即抓住了有利时机,进行引导:“这个操场是什么形状的?”当学生说出答案后,我又问:“那么红旗所在的位置就在操场的哪里?”这时学生想到了圆心,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有关圆的特性,于是,他们发现,只要每个人都站在圆形操场的外围边上,那么到圆心(也就是红旗所在的位置)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这样比赛就会公平了。教师通过有趣的问题进行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他们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二、在目标游离时,以导引归
新课程虽然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式教学,但开放是围绕目标的有的放矢,不是游离了目标的天马行空。但小学生受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影响,思维明显带有跳跃性和盲目性,在由一个现象追寻下去时,往往不知不觉跑了题,忘记了出发点。新课程的开放性,注定了课堂教学的不可能完全预设性,而课堂上的生成往往又是教学的最佳时机。能否抓住瞬间时机,在学生游离学习目标时,引领学生回归,教师的引导成为关键。
例如,在《镜子中的学问》的教学中,采用了用多媒体播放《淘气迟到的故事》,当教师问道:“你们知道淘气为什么会迟到吗?”这时有的学生说:“可能是因为钟表坏了。”当确认钟表没问题时,有的说:“可能是因为他记错时间了。”这时,有一个学生就说:“是啊,是啊,我以前就有一次记错时间而错过了看好看的动画片的经历呢!”这时,很多学生都响应起来,纷纷说自己的经历。这时候,我故意清了清嗓子,引起学生的注意,说道:“你们想知道秘密在哪里吗?”这时学生顿时安静下来,接着,我引导他们说:“你们注意到没有,淘气是通过哪里看时间的?”“一语惊醒了梦中人”,跑题的学生顿时发现了,淘气是看镜子里的时间的,问题肯定出在镜子身上,这时候,学生思维的焦点马上集中在镜子身上,从而顺利地导入了新知的探索,重新回归了教学目标。
三、在难点把握上,以导破难
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难点来源于认知冲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在顺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惑,这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只有教师准确把握难点,给以适当的引导,才能起到“九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
四、在思维受阻时,以导启思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当学生在课堂中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时,老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问题。如“比的应用”时,教师创设了挑战性练习。“学校把900本图书放在了一个有三层的书架上,已知第一层的四分之一的本数和第二层的五分之一同样多,又和第三层的六分之一的本数一样多。求每层分别放了多少本?”这时学生一时陷入了思维的困境中,不得要领。这时教师就问:“如果我们把第一层的书平均分成四份,那么第二层会有这样的几份?”这时,有部分学生已经找到了思路,教师对那些尚有困惑的学生再次进行引导:“如果把这些书看成是单位1,那么三层书架一共是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呢?”学生慢慢想到,如果照第一层的分法,那么第一层就有四份,第二层就会有这样的5份,第三层会有这样的6份,一共就有15份,而且这15份每份都一样多。在解决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引导他们,开启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还引领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知识的发现者,收获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辉的课堂,预设的实践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课堂上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抓住教学中的争议点,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引领学生探究,真正做到“审时度势,择时而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