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文学冲击波

来源 :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ergbe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沈阳的三位年轻作家班宇、郑执、双雪涛,共同構成了一股“东北文学”强劲的冲击波。从他们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东北老工业区的肃杀,看到了小人物的困顿与挣扎,也看到了文学叙事进一步向写实传统的致敬。在我看来,这三位东北作家的作品,不仅仅是在东北、在血缘和地缘所形成的水波纹式的结构中进行言说,更是对东北之外的、处于每一次席卷在时代浪潮中的普通人所存在的现实世界的隐喻,他们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是身处生存逆境、残酷的生活窘境中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在坚忍中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和存在的勇气。
   班宇在其短篇小说《逍遥游》中,塑造了许玲玲这样一个年轻女孩的形象。她在经历了父母离异之后,又得知自己患上重病,母亲为了给她治病,卖掉了家里唯一的老破小房子,但这仍然是杯水车薪。主人公困顿的生活为这个故事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平日里即便困顿也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一旦生一场大病,便立即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可怜人的日子总是祸不单行,母亲意外离世,为了照顾女儿,离婚后已经离开家的父亲许福明只好回来重新与女儿生活在一起。许福明与许玲玲没什么共同语言,他也没什么能耐,只能靠每天给人拉货干点体力活赚钱度日。然而,他又是许玲玲生活的唯一指望,这种指望就像漂浮在茫茫大海上抓住了一根半朽的浮木,又或是在雨季等一个短暂的晴天。班宇在许玲玲这种看似绝望的生活中,为其添加了两个同病相怜的朋友:拖着残破又肥硕的身躯窝在姑姑的袜子摊上混吃等死的谭娜,以及像大多数人一样按部就班结婚生子,但被日复一日枯燥的生活磨光耐心的赵东阳。三人的境遇处处显示出露骨的绝望与孤独,这种绝望与孤独使他们想短暂地逃离,逃离虚弱的身躯、残破的家庭,亦或是枯燥的生活。就这样三人坐上了沈阳到秦皇岛的绿皮车,开启了这一趟得到许福明500元支持的“逍遥游”。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作者对主人公大庭叶藏的描写与班宇笔下的许玲玲一样,大庭叶藏因体弱多病而变得敏感又脆弱,虽然身在富有家庭,但得不到亲人的关心也没有朋友,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同样是虚弱又孤独的人,他似乎走向了绝对的悲观,无人关心,“将自己独有的烦恼藏在胸中的小盒子里,竭力将这一犹豫和敏感隐蔽起来……”相比之下,许玲玲有虽然无用但努力挣钱为她治病的父亲,有陪她出游的朋友,还可以在游览澄海楼时登上楼顶看山看海,迎着风想起以前背过的古文《逍遥游》。此时的许玲玲,甚至不是一个身患重病的将死之人,而是内心充满浪漫幻想的“文青”,虽然不久之后就被赵东阳的电话叫了下去,但在那个当下她一定得到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事实上不止许玲玲,就连谭娜与赵东阳,都在农家乐夜晚片刻的欢愉中得到了些许的慰藉。如果说大庭叶藏是主动地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与激情,那么许玲玲一行人就是在被动的生活重压下依然主动地寻找一些希望。与太宰治、“无赖派”相比,班宇更像是用文字给铅灰色的天空狠狠地撕开一道口子,洒下星星点点的微光,使辛酸的小人物们也能得到一点安慰,使绝望的人生并没那么绝望。
   与班宇同时出现在阅读视野中的双雪涛,也是一位非常善于述说生命、命运的青年作家。2015年,双雪涛在《收获》发表了《平原上的摩西》,立即得到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双雪涛用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摩西来命名,并多次提及《出埃及记》,是想表达一种凡尘俗世中的不得已,以及无法逃离的某种痛苦的话,那么《天吾手记》就代表了他对青春的追寻和对得与失的释怀。从双雪涛的一些作品中似乎可以看到日本作家的印记,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天吾手记》。从情节结构到人物设定,都充满了村上春树式风格。一个内地警察身处台湾,寻找台北最高的教堂,也追寻少年时代消失的恋人。最终恋人仍然不知所踪,但主人公却已解开心结,努力拥抱现在的幸福。
   《天吾手记》中,最吸引我的并不是男主人公李天吾,而是穆天宁。一个会用黑色衣服遮住自己有点胖的身材的编辑,她为李天吾冷清、灰暗的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希望。她会向天吾撒娇,会帮天吾照顾他生病的父亲,这样的情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挪威的森林》中的绿子。两者都以救赎者的姿态走进男主人公的生活,也都用自己的坦率与真诚打动着身边的人。穆天宁问天吾愿不愿意做自己男朋友时的一举一动,像极了绿子把脸擦在渡边的脖颈上说:“我可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女孩儿,而且现在就在你的怀抱里表白说喜欢你。只要你一声令下,赴汤蹈火都在所不惜。”然而不久之后绿子就指出了渡边的冷漠,并且不再死缠烂打,而是决绝离开。渡边像是主动选择放弃治疗的病患,相比之下天吾在圣诞夜对穆天宁爱的回应是自发的,更是勇敢的。从这个层面来说,《天吾手记》更像是双雪涛对人生意义的一次追寻,故事的结尾天吾透过教堂看到:“残缺的人们手拿着工具,修理着对方,有的用斧子劈着对方的脑袋,有的用螺丝刀拧着对方的胸膛,忙得不亦乐乎。”人生不也是如此吗?同样残缺的你我,能修理别人,却永远无法修复自己。而天吾与渡边的区别就在于愿不愿意接受,接受善,接受爱,也接受新的可能性。
   与班宇和双雪涛不同,郑执总是以更冷静也更尖锐的笔触描绘着兵荒马乱的成长过程。以《生吞》为例,故事情节在东北的冰冷与肃杀之中展开,一场凶杀案的背后,是青春年少的憧憬与成人世界的残酷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对人性的思考。故事的开头,王頔的作文题目《黑白战争》就是对小说内容的高度概括。五个从背景到性格都迥然不同的少年,在黑与白、浪漫与黑暗之间游弋。然而残酷的世界总是猝不及防地用现实打碎幻想,在黑与白的战争中,黑终究会将白生吞。就算是这样,也还是有一些人始终坚守着内心的白。故事中的秦理是个天才,在知识的世界里他游刃有余,对别人而言十分简单的骑自行车却成了他久久不能掌握的技能。作者对秦理苦练自行车的样子作了生动的描写:“他终于在摔倒又爬起成百上千次后,练就了最让自己骄傲的技能,而且是非常独特的掏裆式——右腿从横梁下面钻过去踩脚镫子,站着骑,因为他个子太小,坐上去腿就不够长。”这就是秦理,执着到有些偏执,面对别人的误解和欺凌不屑于辩驳,一心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他这种特性在对待黄姝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给黄姝报仇,他甘心隐忍十年,只是为了抓到真凶。
   我想《生吞》被称为中国版的《白夜行》是有道理的。不管是开头的奸杀抛尸案,还是男女主人公,在黑暗又破碎的青春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故事情节,都像极了桐原亮司和唐泽雪穗。同样是在污浊泥淖中挣扎着生活的孩子,雪穗和亮司为了保全自己,一步步地杀掉了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知情人,而秦理和黄姝却有着最真诚最纯粹的灵魂,不管是黄姝想为秦理买助听器,还是秦理保护黄姝,都是残酷世界的美好体现。黄姝美丽,秦理聪慧,但跟他们的真实和美好相比,那些都变得不值一提了。与通篇笼罩在阴云之下的《白夜行》相比,《生吞》的感情更加饱满和浓烈,其偶尔透露出的温情还是会让人在读到浑身发冷时感到一丝温暖。
   班宇、双雪涛、郑执这三位年轻作家,致力于在小人物的身上寻找新的人生意义,他们勾画出了一幅挣扎着生活却从不放弃希望的人物群像。这三位80后作家创造出的人物,带着中国人身上的坚韧、沉重与浪漫。以往,我们总是将“80后”与青春的“疼痛文学”紧紧相连,“青春”这一文学装置,就像一顶极为有效的保护伞,在“青春”的名义下,再荒诞的故事情节都变得似乎有理有据。然而,当过于空洞的文字成片成片地砸向读者,是否意味着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积极的意义和正能量。就像托尔斯泰说过:“在平庸和矫情之间,只有一条窄路,那是唯一的正道,而矫情比平庸更可怕。”现在我们惊喜地发现有这样一群年轻作家,不再制造那些虚无的物质世界和夸张失真的成长经历,而是真实地踩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从青春故事中探寻人生可能性。这些文字又会变成一种精神力量,激励那些正处于困顿之中的人们,就像班宇在长沙梅溪书店的读者见面会上说的,“文学作品的功效,就是让人可以直接面对心中的任何情绪,不管它是悲伤痛苦,还是欢乐喜悦”。我以为,这才是文学永葆青春和激情的写作途径。
其他文献
新的时期,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呼唤研究方法的多元并进和研究范式的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研究者应将法解释学融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领域,一方面通过对法条的语词、逻辑和结构开展大量解释学研究,拉近诉讼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控制公权力滥用解释权,检验和规范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另一方面,在吸收其他部门法既有法解释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解释对象、解释方法和解释原则等方面构建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基本体系.在推进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注意修法与法律解释的关系,注重解释学对法律修改的智力支持以及对修法的反制影响;同
围绕着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我国构建了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路径并存的制度体系,为公共利益提供全面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机制之间应如何衔接的难题.衔接规则的缺失会引发不同机制功能重叠、相关主体角色错位、权责不明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功效的发挥.因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多维衔接机制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衔接安排本质上是行政权能和司法权能的优化配置问题.基于二者的权限划分与功能定位,结合我国实践和域外经验考察,我国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机制的衔接安排应当遵
在分析法学的权利理论中,权利和义务的关联性原理得到了普遍认可.当然,这种关联性也存在例外.不存在对应权利的义务类型可被归纳为“对世义务”.《民法典》第1035条第1款第1项是一个义务性规则,确立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在通常情况下征得自然人或其监护人同意的义务.该义务具有明确的相对人,不属于“对世义务”,应存在对应的权利,即信息主体对同意与否的决定权.《民法典》第1037条更是采用授权性规则的立法表达,赋予了自然人查阅、复制、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权利.可见,我国《民法典》虽然没有明确使用“个人信息权”一词,但在个
由于传统隐私权制度的局限性,我国应建立职场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以充分保护劳动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权利.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除了具有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价值外,还有助于实现劳动者或求职者的平等权、言论自由权以及工作中的权利等.劳动者个人信息保护除了应遵循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原则,诸如合法、公正、必要和透明等原则外,应将比例原则确立为核心原则,在信息处理中平衡雇主合法利益和雇员隐私权利.由于劳动关系的性质以及雇主和雇员地位和实力的不平衡,知情同意原则的适用应严格限制,原则上,雇员同意不能单独作为雇主处理个人信息
自1960年代开始,美国言论自由开启了从经典时期向现代的转型.在色情作品、仇恨言论和竞选经费三个领域,言论自由分别与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和财富平等正面相遇.通过把“平等”价值引入言论自由这一转型,使色情作品、仇恨言论和竞选经费从单纯的自由问题变为平等与自由间的平衡;同时,为了促进平等,它还强调法律和政策应告别形式中立,必须向弱势群体有所倾斜.这一转型相当于一场言论自由的“新政”,终结了言论自由的洛克纳时代,重塑了言论自由的范式和议程,并对当代言论自由的发展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控制股东信义义务“移植论”存在方法论误用的缺陷,过度关注概念和规则的译介,而未深究其制度功能所关联的特定社会背景.信义义务根植于普通法特殊的历史土壤,以信托为“母体”并经归纳推理不断扩张泛化,“控制股东信义义务”是这种泛化现象的缩影,早期“受益人利益最大化”内涵已被“公平交易义务”取代.内涵演变的动因是对公司本质认知的进化以及因之发生的个人法向团体法逻辑的持续递进.我国控制股东滥权现象的主要成因并非规范资源不足,转轨时期“政企不分”的现实和公司法体系二元区隔的倾向亦不容忽视.美国关于交易公平性判断的程序性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不是私法上的个人信息自决权.个人信息不等于个人私有信息,个人对其信息并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支配权.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观应该从私法角度转向公法角度,刑法保护个人信息的目的不是确权,而是规避风险.公法上的个人信息受保护权既不是私法上的个人信息自决权,也不是超个人的信息公共安全.个人信息按照其私密性高低,分别属于三个不同领域,即最核心层的隐私领域、中间层的私人领域、最外层的社会领域.个人信息所属的不同领域直接影响到本罪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个人同意并不是本罪违法性判断的决定性因素,获
法律规制的缺乏导致人们将网络爬虫几乎等同于“害虫”.在现象层面,网络爬虫作为运用自动软件从网页上提取大量信息的技术,具有中立性.但技术概念进入法律领域后,必然面临价值评价从而产生“合法与否”的问题.从网络爬虫所涉及的主要案件类型看,网络爬虫经历了从中立技术到一般违法,再到犯罪的演变过程,刑法领域的网络爬虫已突破其技术定义而发生了明显的“异变”.从“广义”的网络爬虫概念出发,可以从对象、手段、目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合法性限定:合法的网络爬虫应是针对开放数据的、不具有侵入性的、基于正当目的的数据获取技术,不符合
当被代理人因存在授权错误而撤销授权行为时,对于相对人的保护,存在强保护模式、弱保护模式及其变体.在解释论上,我国应采取叠加保护模式.被代理人撤销授权行为后,代理人构成无权代理;当相对人为善意时,可构成表见代理.对于损害赔偿,可区分代理人是否知道被代理人存在授权错误:当代理人不知时,由被代理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当代理人明知或应知被代理人存在错误时,由被代理人与代理人共同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此外,应肯定善意相对人对于法律效果的选择的可能性.当相对人存在过失时,根据《民法典》第157条和第171条第4款,通过权衡
对于发生在企业内部的犯罪行为,根据其究竟是由企业集体决策实施,还是由关联人员实施后企业承担连带性刑事责任,可以将其区分为系统性企业犯罪和非系统性企业犯罪.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企业实施合规管理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挥免除刑事责任的效果:一是免除企业的主观罪过;二是履行法定的管理义务;三是接受合规考察,消除潜在的制度隐患.对于系统性企业犯罪案件,前两种合规出罪模式都是无法适用的,检察机关最多可以将那些情节轻微的案件,纳入合规考察的对象,并根据其实施有效合规计划的效果,作出免除刑事责任的决定.而对于非系统性企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