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形势 应对气候变化对提高能效寄予厚望。节能和提高能效,是2050年前能源系统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国际能源署分析指出,如果要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2050年前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40%~70%。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从目前的330亿t下降到2050年的100亿t左右,则2050年前节能和提高能效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为3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形势 应对气候变化对提高能效寄予厚望。节能和提高能效,是2050年前能源系统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国际能源署分析指出,如果要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2050年前全球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减少40%~70%。如果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从目前的330亿t下降到2050年的100亿t左右,则2050年前节能和提高能效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为37%,
其他文献
对标准化病人在护理教学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护理教学现状,讨论了标准化病人(SP)及其优势,解决了真实病患配合性不强的问题,自主设计了临床护理模拟情境教学,使考试成绩更加公正客观。以骨科康复护理为案例,对比一下传统护理教学与SP模拟护理教学的差异。选取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专科学生40名为研究对象,使用抽签随机方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0人。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研究
庄子将人的个体生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阐释,构成了其生命哲学的基本框架。其中,自然生命观中"重生但不惧死""安时而处顺"等思想,引导人们成为"形全精复"之人;精神生命观中"支离其形""心斋"与"坐忘"等思想,引导人们成为"全德"之人;社会生命观中"形就心和""无用之用"与"与时俱化"等思想,指引人们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三重生命观相互作用,
第二章生命动态通过《若望福音》生命之源的浅析,我们看到耶稣是天主的启示者,祂启示的父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天主是爱"(若一4:8,16)。"爱"在圣经中是动词,是无条件的行动。祂是一个宽恕人的、慈悲的、安慰人的、充满爱情的天主;祂是恩宠的天主,
“医学史”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医学史”课程的内容板块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医学史”课程思政的建设。在内容板块设置上有5个方面,即要梳理中医发展历史脉络;梳理西方医学发展脉络;结合中外医学交流史;关联各专业发展史和校史、地区医学史;适应社会环境和满足时代需求。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有3个方面,即应充分采用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采用集体备课进行多课程联动共建课程体系;
日前,浙江省发布关于在中小学校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通知,将开展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绿色低碳主题实践和绿色低碳理念培育等三项行动。浙江要求,中小学要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课程体系,用好《人·自然·社会》等地方课程教材,普及“垃圾分类”“林长制”“河长制”等知识内容,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文明教育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各级中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等场所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走访
重庆科学城实验一小永祥小学校成立于2016年,坐落于重庆高新区西永微电园,占地40余亩,是一所拥有高起点、高标准、高期待的现代化公办小学。学校布局科学,环境优美。学校现有52个教学班,学生2687人,专任教师135人,呈现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意义重大。重构生态文明教育实施路径,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区域教育的核心课题之一。审视我省基础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于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由生态环境部主管、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主办的《环境教育》杂志是我国生态环境教育类的专业期刊。截至2021年10月,该
目的:探讨实体标本与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扬州大学2020级护理专业2个班学生,将其中1个班学生设为观察组,实施实体标本与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另外1个班设为对照组,实施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学生理论考试、标本考试、浅层结构、深层结构及神经系统成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
中国新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年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代表了家庭团圆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自农耕社会以来,"新年"就代表了阖家团聚和独特的民族凝聚力。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创产品在中国的市场占比日渐提升,有关中国年文化的文创产品增多,无论是苹果官网上中国鸡年的插画还是我们常见的对联和福字,都是中国年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体现。关于中国年文化的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其目的都是为了对中国年文化
基督教中国化,既是一个历史的话题,也是一个现实的话题,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是中国的,也是普世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基督教进入中国那一刻起,就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并且,传教士也在中国化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然而,绝大多数传教士学习、吸收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社会,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基督教中国化的努力并未触及核心问题。一旦基督教神学与中华文化发生冲突,绝大多数传教士必然排斥中华文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