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禁食野味已从民间倡议变成了“最严”监管。为防范“疫从口入”,最近不少专家也在疾呼,推行“公筷制”:国人一双筷子吃天下的“餐桌陋习”要改了!
婚宴、聚餐、应酬、家宴……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喜爱并推崇的饮食习惯,它能一下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一盘菜数双筷子夹来夹去,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细菌、病毒大量传播的机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多地发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而感染的病例。
目前确切可知的是,新冠肺炎能够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的口水里面是可以检测到病毒的。许多家庭聚集性传播的个案中,经调查,患者都有聚餐的经历,虽然近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也无法排除病毒通过口水-餐具-食物-餐具传播的可能性。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较难切断,使用公筷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切断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使这一传播途径的风险降到最低。
近几年,大家发现,身边被查出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容易引发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一类致癌物,能导致反酸、口臭和呕吐。这种病菌的一种主要感染方式,就是用餐时的唾液——这也是中国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办公室聚餐,6人有5人感染”的重要原因。
医学界也做过统计,导致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疾病的幽门螺旋杆菌,在全世界范围内亚洲人的带菌率是最高的,直接原因就是亚洲盛行的合餐制,使用筷子夹菜时导致的交叉感染。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作为一类致癌物质。幽门螺旋杆菌是唯一能在我们胃里“强酸 消化酶”环境中长期生存的细菌,堪称胃里的“战斗菌”,但此“菌”非友菌,它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质可影响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消化道溃疡、消化道不适、消化不良,甚至胃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约50%的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除了幽門螺旋杆菌外,很多病毒都有可能在相互夹菜中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由于饮食不当或共同餐具进食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多达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结核病等。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果长期和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到健康人身上。
在国外,分餐制,或者公筷制,已是司空见惯,是文明礼仪的体现。但在国内,一次次提倡分餐制的实践最后销声匿迹,可能来源于过于强大的“文化惯性”。
早在1910年,鼠疫在中国肆虐时,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提倡分餐制,并设计了旋转餐台,这一设计沿用至今,也就是现在各个饭店里必不可少的旋转餐桌。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肝炎在一些地方流行,《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改变集餐方式》,指出中国人喜欢围坐在一起,把筷子伸向同一盘食物的做法是“一种不良的吃饭习惯,必须加以改革”。在类似的提倡之下,国宴上开始实行分餐制,然而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人们依旧喜欢围着桌子,你一勺我一筷子地边吃边聊,甚至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显示热情。
疫情面前,我们需要反思藏于细节之中的生活习惯:是否足够卫生,是否让病毒有机可乘。如果与健康相悖,就该改变,哪怕习惯再微小、再根深蒂固。
婚宴、聚餐、应酬、家宴……围桌共食、相互夹菜是中国人喜爱并推崇的饮食习惯,它能一下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一盘菜数双筷子夹来夹去,在推杯换盏间便给了各种细菌、病毒大量传播的机会。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多地发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而感染的病例。
目前确切可知的是,新冠肺炎能够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或者无症状感染者的口水里面是可以检测到病毒的。许多家庭聚集性传播的个案中,经调查,患者都有聚餐的经历,虽然近距离的飞沫传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也无法排除病毒通过口水-餐具-食物-餐具传播的可能性。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较难切断,使用公筷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切断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使这一传播途径的风险降到最低。
近几年,大家发现,身边被查出体内有幽门螺旋杆菌的亲戚朋友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容易引发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一类致癌物,能导致反酸、口臭和呕吐。这种病菌的一种主要感染方式,就是用餐时的唾液——这也是中国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办公室聚餐,6人有5人感染”的重要原因。
医学界也做过统计,导致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疾病的幽门螺旋杆菌,在全世界范围内亚洲人的带菌率是最高的,直接原因就是亚洲盛行的合餐制,使用筷子夹菜时导致的交叉感染。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作为一类致癌物质。幽门螺旋杆菌是唯一能在我们胃里“强酸 消化酶”环境中长期生存的细菌,堪称胃里的“战斗菌”,但此“菌”非友菌,它分泌的尿素酶等物质可影响胃酸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消化道溃疡、消化道不适、消化不良,甚至胃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约50%的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除了幽門螺旋杆菌外,很多病毒都有可能在相互夹菜中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由于饮食不当或共同餐具进食引起的食源性传染病多达几十种之多,常见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结核病等。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果长期和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等传染到健康人身上。
在国外,分餐制,或者公筷制,已是司空见惯,是文明礼仪的体现。但在国内,一次次提倡分餐制的实践最后销声匿迹,可能来源于过于强大的“文化惯性”。
早在1910年,鼠疫在中国肆虐时,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提倡分餐制,并设计了旋转餐台,这一设计沿用至今,也就是现在各个饭店里必不可少的旋转餐桌。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肝炎在一些地方流行,《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改变集餐方式》,指出中国人喜欢围坐在一起,把筷子伸向同一盘食物的做法是“一种不良的吃饭习惯,必须加以改革”。在类似的提倡之下,国宴上开始实行分餐制,然而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人们依旧喜欢围着桌子,你一勺我一筷子地边吃边聊,甚至喜欢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显示热情。
疫情面前,我们需要反思藏于细节之中的生活习惯:是否足够卫生,是否让病毒有机可乘。如果与健康相悖,就该改变,哪怕习惯再微小、再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