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随着同学们的声潮,我借势而上:“听好了,老师的年龄乘2减4是60,看谁能用你超长的智慧得出结果?”很多同学对老师的年龄只是估计,都想知道教自己老师的真实的年龄,都纷纷的动脑,有的用算术的方法做的(教师要给予肯定,再引导学生列方程),有的用方程的方法做的:设老师的年龄为x岁,根据题意就可以得到等式2x-4=60。这个问题牢牢地吸引了每个学生,很成功。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老师”的话题引入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利用“眼前年龄”的生活现象,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方程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 、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比如,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的时候,我问:窗外的国旗正迎风飘扬,同学们知道旗杆的高度吗?在得到否定回答后我又问: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里,给你一把尺,你能设计一个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吗?因为有前几节课的知识作铺垫,再对问题中的“有太阳的日子”有感性的认识,许多同学都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的知识加以解决,这样就很顺利地将课引入到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中去。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四、深入学生现實生活应用新知
  几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其他文献
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用文化点亮人生(软环境建设,思想引领作用)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学会了什么,恐怕并非老师有意识地给了学生什么东西,而是我们让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生活,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从书本以外的生活中学到的
期刊
新课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体现了数学是自然的这一理念。而概念是走进数学的第一道门坎,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如何让学生在自然的认识和学习中去领悟概念,学好数学,下面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由实物模型引入概念  采用实物模型进行介绍,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逐步的认识它的本质属性。在教学“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观察有关的实物模型,在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引入概念。
期刊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八轮改革阶段。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总目标中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就标志着学习方式的改革也势
期刊
课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获得发展有两层意思:其一,注重学生当下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其二,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新课程理念下的面向全体学生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力求创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格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当前,塑造健全的人格,已成为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我们希望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以我所教的班级为例,全班51名同学当中,有15个孩子是单亲,有11个孩子是父母离异,还有3个孩子是孤儿,家庭的畸形让这些孩子产生了畸形的性格:孤僻、自卑、敏感,狭隘,冷漠、自私等,换言之,孩子身上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失。  如何
期刊
一、对差异教学的理解  “差异教学”是指研究班集体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必须针对学生的差异。以学业能力、学科问题和学习活动为设计基础的差异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以最佳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机会,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个别教育需要。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学生是具有
期刊
一、鼓励自主写作  1选题个性化。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提倡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生活随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对心灵有触动的内容、话题就可以写。  2命题多样化。改革命题作文,减少统一性,注意多样化。可以多命几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也可以只给范围,增大选择的空间。现行小语教材对作文要求都作了较大改动,给学生留有更为自由的选择空间。如人教版第10册习作2的作
期刊
当了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师,常会发现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有的一提到作文就“谈文变色”,挖空心思,呆坐半天,也没写出东西来;也有不少学生作文大多词语、事件相同,千篇一律;还有假、大、空的……很多学生最怕的作业就是作文。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作文是不能不写的!那怎么能让学生不怕作文、甚至喜爱写作文呢?  首先,我要学生写日记——变作文束缚化为随心化。  我曾看到这么个顺口溜:“作文难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认识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道德来说,学生既是受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是辨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要教学生
期刊
一、充分利用网络教室的分时互动  对学习语音说来,模仿是很重要的,而网络教室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通常英语教学中把教语音的方法主要划分为直接模仿法和分析模仿法。其实模仿总是直接的,这里所称直接模仿法主要指单纯模仿,即在不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进行模仿。反之,分析模仿法则需由教师说明所学音位的发音部位和语音上的某些特点,让学习者自觉模仿。当然,根据语音知识自觉控制发音器官或依靠其他语言的经验发出某些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