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父爱无需直接告白;困境中的父爱感人;父爱就在于做自己不会做、不能做的事,毫无保留,直至竭尽全力。优点缺点并存、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父亲是天下广大父亲典型形象,读《背影》就如同读自己的父亲,有谁能不感动吗?
【关键词】《背影》;父爱;感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百年来,国人早已牢记住了《背影》里“父亲”爬月台时留下的令人难忘的背影,的确,背影里的父爱很令人感动。我教《背影》多遍,从学生漠然的眼神中总感觉自己对文中父爱解读不到位,虽然我教学时情绪异常激动。是不是朱自清是名人效应,是不是追捧、炒作,抑或文中父爱根本就不感人?近来,我有了新的答案。
下面我采取“观点 材料 分析”的方式解读《背影》父爱感人的原因。
一、全文抒写“父爱”,却无一“爱”字
好的散文是讲究含蓄的,朱自清深谙此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全文虽无一“爱”字,但句句紧扣“父爱”,爱意倍浓。反言之,轻易叫出口来的、写出来的父爱是不能触动人的心灵的。
二、做自己不会做、不能做的父爱最感人
学生写亲情作文无外乎是写雨天送伞、生病背着看医生,这是人之常情,是父母的都会做,如何能感人。在分析本文之前,先来了解朱自清父亲的生平。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在高邮邵伯镇做过小官,在江西九江做过盐务官。文中“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差使是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不管怎样,朱自清父亲也是个见过世面、混得风光的人。
再来看看本文中他都做了哪些事。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徐州烟酒公卖局长好歹算得上公务员吧,怎么在本文中变成了旅馆伙计、车站脚夫、憨厚的农民?即使朱自清父亲后来在南京谋事,断不会做伙计、脚夫的,做这些事完全出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困境中的父爱尤为感人
假使朱自清父亲风光无限、官运亨通,这样的父爱无论怎么演绎,估计都不能感人,演绎得不好,可能被认为是作秀,还是来看看本文中父亲处于怎样的困境吧!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困境重重,还能处乱不惊;疾病缠身,还能坦然面对。父亲全身心地爱护这个家、爱护儿子,尤为难得,感人肺腑。
四、竭尽全力的父爱震撼心灵
竭尽全力意思为全部奉献,毫无保留。反观全文,论衣服:父亲是“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儿子是“紫毛大衣”。论钱财:父亲是“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儿子是“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和脚夫讲价钱说明经济困难,零头小钱也得计较。儿子嫌父亲啰嗦,平时用钱应当不会拮据)。另外,“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虽然,朱自清父亲身上也存在着诸多缺点,例如父亲纳妾间接导致母亲离世,这也是父子之间较大的隔阂。但论父爱,其父不亏欠儿子的,这份父爱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纵观写父爱的文章,感人至深的多数是写困境中的父爱,这是一条不变的主旋律。初读《背影》,感觉车站背影里的父爱最感人,仔细咀嚼,发现父爱溢满全文字里行间。我读《背影》,我读到一个平凡父亲,身处重重困境,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全身心爱自己的孩子。或许自己身上存在着诸多的缺点,但和爱自己的孩子并不矛盾,优点缺点同时存在,反而证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不是神。让国人近百年来感动的原因不是作者的父亲有多伟大,而是某种程度上把他视作父亲形象典型代表,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他是千千万万人的“父亲”。试想一下,读自己父亲的故事,有谁能不感动吗?
(编辑:刘 影)
【关键词】《背影》;父爱;感人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近百年来,国人早已牢记住了《背影》里“父亲”爬月台时留下的令人难忘的背影,的确,背影里的父爱很令人感动。我教《背影》多遍,从学生漠然的眼神中总感觉自己对文中父爱解读不到位,虽然我教学时情绪异常激动。是不是朱自清是名人效应,是不是追捧、炒作,抑或文中父爱根本就不感人?近来,我有了新的答案。
下面我采取“观点 材料 分析”的方式解读《背影》父爱感人的原因。
一、全文抒写“父爱”,却无一“爱”字
好的散文是讲究含蓄的,朱自清深谙此道。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
全文虽无一“爱”字,但句句紧扣“父爱”,爱意倍浓。反言之,轻易叫出口来的、写出来的父爱是不能触动人的心灵的。
二、做自己不会做、不能做的父爱最感人
学生写亲情作文无外乎是写雨天送伞、生病背着看医生,这是人之常情,是父母的都会做,如何能感人。在分析本文之前,先来了解朱自清父亲的生平。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在高邮邵伯镇做过小官,在江西九江做过盐务官。文中“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这差使是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不管怎样,朱自清父亲也是个见过世面、混得风光的人。
再来看看本文中他都做了哪些事。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徐州烟酒公卖局长好歹算得上公务员吧,怎么在本文中变成了旅馆伙计、车站脚夫、憨厚的农民?即使朱自清父亲后来在南京谋事,断不会做伙计、脚夫的,做这些事完全出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
三、困境中的父爱尤为感人
假使朱自清父亲风光无限、官运亨通,这样的父爱无论怎么演绎,估计都不能感人,演绎得不好,可能被认为是作秀,还是来看看本文中父亲处于怎样的困境吧!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困境重重,还能处乱不惊;疾病缠身,还能坦然面对。父亲全身心地爱护这个家、爱护儿子,尤为难得,感人肺腑。
四、竭尽全力的父爱震撼心灵
竭尽全力意思为全部奉献,毫无保留。反观全文,论衣服:父亲是“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儿子是“紫毛大衣”。论钱财:父亲是“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儿子是“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父亲和脚夫讲价钱说明经济困难,零头小钱也得计较。儿子嫌父亲啰嗦,平时用钱应当不会拮据)。另外,“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虽然,朱自清父亲身上也存在着诸多缺点,例如父亲纳妾间接导致母亲离世,这也是父子之间较大的隔阂。但论父爱,其父不亏欠儿子的,这份父爱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
纵观写父爱的文章,感人至深的多数是写困境中的父爱,这是一条不变的主旋律。初读《背影》,感觉车站背影里的父爱最感人,仔细咀嚼,发现父爱溢满全文字里行间。我读《背影》,我读到一个平凡父亲,身处重重困境,不顾及自己的面子,全身心爱自己的孩子。或许自己身上存在着诸多的缺点,但和爱自己的孩子并不矛盾,优点缺点同时存在,反而证明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不是神。让国人近百年来感动的原因不是作者的父亲有多伟大,而是某种程度上把他视作父亲形象典型代表,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他是千千万万人的“父亲”。试想一下,读自己父亲的故事,有谁能不感动吗?
(编辑: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