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文旅”设计路径的研究

来源 :艺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ao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康养+文旅”是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环境基础上,结合观赏、休闲、康体、游乐等形式,以达强身健体、修身修心,把它转变辅助医疗、复健等目的的旅游活动。 让设计回归旅游本质,设计有生活有文化有旅游有灵魂的文旅本质,把平凡的吃喝玩乐通过设计变成“康养+文旅” ,这一过程中,需要的融合点什么?设计点是什么?怎样让“康养+文旅”达到以康养彰显旅文,以文旅促进康养。
  关键词:康养 文化 旅游 设计
   小兴安岭是东北地区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山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伊春市汤旺县中北部和嘉荫县的西南部交界处,其地理环境和生态特别适应“康养+旅游”。城市到山谷,来一场诗意慢生活之旅,保存完好的原始红松林,多种类的动植物和昆虫鸟类,当人们来到古树幽径之间,既可闻百鸟欢歌,赏松柏轻舞,又可嗅杜鹃幽香,观小兴安岭奇石,森林、草甸、山花,一眼望去苍翠欲滴、层峦耸翠,这里是远离喧嚣的天然氧吧!是回归自然,运动休闲,寻幽访境的休憩地。
  一、“康养+文旅”设计路径存在的问题
  “康养+文旅”该如何发展?首先是市场和设计点不准确,缺差异化。没有规划,没有主题和创意,全靠抄袭,最后搞得不伦不类。时代变化快,每一天都有新科技、新手段、新形式,“康养+文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业态。原有设计点包括目标人群,目标康养地,目标文化都有所变化。其主要市场为:原是银发、亚健康人群市场,但现在更多的年青人、中年人也加入这个市场当中,对“康养+文旅”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希望。其次是“康养+文旅”定位不准。 康养不是“健康+养老“而是方向和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旅游”,而是在旅游中发生的文化碰撞和传承。再次是“康养+文旅”的依托资源优势不准确。先天的优势和自然环境或者文化资源,比如说有高山、森林、温泉等,优质的自然资源可以吸引稳定的人群并且形成竞争力不被取代。最后是产业支撑不配套。只寻求规模大,设施齐全,但没有产业支撑,只有餐饮、住宿、单项的当地的特产,也没有形成具体的产业链,单独依靠养生度假娱乐。也是深度的精神内涵的隐性需要,这样使得“康养+文旅”成为主流融合发展,也是提高康养指导的内涵思路。
  二、 地理环境的融入设计点
  “康养+旅游”的目的就是满足多层次的人群需求,康养者需求角度看要呈现符号化和一些身份象征的倾向;从场地供给角度看,特色鲜明,集游乐、美食、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地。这一过程,要挖掘康养者需求也要体现旅游地的符号建设。要把自身的地理环境融入到旅游设计中,突出当地的环境特色,适合是发展新目标,景点以不是旅游唯一的看点,而是推动健康为主,小兴安岭有各种各样的树,风吹来,树林掀起层层绿色的波浪,长满了野花和草。加入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将围绕“新业态”“新模式”“新体验”推出各类充满自然元素和突出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 “康养+文旅”新模式。
  首先是属地性。各种地形地貌气候都有區别,要让这个些区别成为当地的属地性,也是体现“康养+文旅”的其独特性。如温泉疗养,五大连池火山群最年轻,素有“火山博物馆”之称,是我国第二大火山堰塞湖和著名的游览胜地。大自然赋予了这里充足的地热资源和奇峰异石,加之此处群山环抱、环境秀美。天然温泉水质优良,富含氢离子、硫、钠、钙、钾等多种矿物质,让许多人记住这个夏季避暑、冬季避寒,又适合养生的旅游好地方,让修养的同时感受到时独特的属地性。
  其次是独有性。“康养+文旅”为何融合,是内容还是文化符号,通过场地媒介和空间发生的碰撞,产生记载是现在“康养+文旅” 独有性。森林生态旅游节、森博会、森林音乐会、小兴安岭蓝莓节和林都伊春森林冰雪欢乐节,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是原始森林保持最完好的地方,也是亚洲规模最大,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红松原始森林集散地,符合“康养+文旅” 环境设计的独有性和开发性。当每次想到森林就会想起这个康养地,那独有自然森林生态文化,古朴、高贵之美,独有的工艺品。
  最后是历史性。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也是优势,同时也文化品位再现。更是“康养+文旅”的设计点。这些遗存的历史是地方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是地方的载体和传播。如汤旺河石林属于小兴安岭山脉,形成于古生代末期,整个景区内植被繁茂,山色葱翠,覆被率99.8%以上,成片的松林,映衬在蓝天下,为康养提供了平台,让大自然的召唤同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有机结合,并配合相应的养生休闲、医疗及康养服务设施、去体味大自然的真切与壮阔,体验丰富森林游憩,打造成以改善身心健康、放松紧绷的神经去感受,把保健、衍生、养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康养旅游度假产品。
  三、当地方文化的融入的设计点
  康养是意识,是打造体验,是做城市名片。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发展而言,利用当地的文化发展“康养+文旅”。“旅游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旅游化”构成了设计的核心目标。
  首先要从文化的视角去看旅游的文化特征。挖掘其文化内涵,通过媒介丰富旅游的文化性,在旅游的过程,在现了文化和人们生活中的需求性。回望历史文化,回归悠远宁静的大自然,让自然随心所欲和历史真实相融合,这些影响而言,不仅是旅游从时间和空间上都参与文化生产过程,还旅游者真正参加到当地文化的更替中。全过程的文化内容、符号、媒介,通过发现和展示,以人们想要的载体和方式供给旅游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艺术手法,在种设施、活动、作品中承载和表达多种文化内容,并最终推动文化空间的生产。
  其次是从旅游的视角看文化,从当地的文化起源中发现设计理念,分层次、成体系的把文化根源融入到时设计中,把景观加入文化的记忆让旅游过程中,把当地的文化记载的身份标签发扬和传承。当环境美化、自然观光,车随路转,山深谷幽,进入山腹之地,抬眼望去,苍山落照中,对一些寻其根源旅游者也是不同文化身份的认同。
  最后是文化和旅游多层面多角度的融合到当地文文化的业态中。当地历史和文化,是个地方最初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根源,又是强化当地文化底蕴历史的承载,也旅游者认知和要发展的精神财富。历史、地域文化作为设计的概念也是不发展“康养+养心”的重点。   四、园区化融合的设计点
  康养园区要综合化,不仅园区内要环境优美、空气优良、生态优良、私密性强,休闲娱乐和运动健身的地方要合理和安全,休憩要真正感受到心灵治疗。生活方式管理便捷化,准确说就是一站式服务,讓游客简单快捷的得到满意。同时也要旅游者体验日常生活的不同生活方式,幸福是文化和关系的本源,体验不同的文化也是文化变迁的传播。
  首先设计的人文化。进景区,远观美景,近看俗事,又隐入山林,又入于闹市。这是旅游者精神需要,在一定的空间中找到回归大自然的感受,找到心灵的归属。因此旅游景区的景观设计,每一个环境,每一个细节都要从游游者的生理层次和心理需求方面相结合。同时也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数字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研究,从全新的角度去传承旅游景点的历史和文化。让文创产品成为旅游的另一种表现方式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而数字文创产品可以为游客提供方便,增强游客的体验和互动体验。结合现实中田园游憩,品味原生态美食和农事劳作体验、花鸟鱼虫的养殖培训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在把当地民俗类和文化历史通过科技将自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文化存在,以促进文化的记忆和传承,以增加旅游者对旅游向往。
  其次是块状化。健康调养、绿色餐饮、休闲娱乐等主题性或综合性休闲园区,是康养园区的重点,可以让游客在园区内,得到想要的,吃住玩行一体,购物也要一站式,伴手礼、特色地产,邮寄服务。在欣赏不同主题,极具创意的各个组成部分,又可得到不同层次文化的影响和接受,如手艺的制作,特别是当地手工业,如清朝末期就有山核桃壳镶嵌品,是采用小兴安岭珍贵的核桃楸树的果实山核桃的外壳,经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让旅游者感受和体验,还有一些民俗歌舞表演、民俗体验对旅游者从心到身的体验,不仅让传统文化得到再现也在传授和发扬。自媒体的快速,让信息得到反馈,一些线上促销、网上预约、让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真正的成为主体,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变化,从被动体会的需要到真心诚意的去接受,融入到媒介提供场当中。所以块状和系统化的服务,不仅为康养者和旅游的人们提供的各类主体的游玩还兼具文化特征的体验。
  最后是文化特征。旅游者需要丰富文化含量,这也是旅游者本身隐性的需求,当特旅游者看到一些特定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时,他们不仅是欣赏者同时也传播者,这也是旅游场承载体所主要的目标,要吸引游客就要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去分析。挖掘不同的文化和利用特定的文化元素,从人文和自然去设计,满足旅游者内心和精神需求,让文化特征充分发挥,让旅游变成一种文化特性,可记载可回味。
  总之,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是推动作用,旅游者对于文化是再现和发展的作用,所形成的传播都是人和文化的资源;现代旅游不仅是“吃、住、行、游、购、娱”而是一种是体验不同生活的方式和态度。同时也是文化生产和消费记载,所以在“康养+文旅”设计中要融入多角度多层次的文化,这样传统文化的去留都会有所更替,同时也会有新文化的形成,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旅游化”。 旅游景区是媒介也是对旅游者的提供方,贯穿于游者游玩的全过程,也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因素;也是许多旅游者青睐,选择条件,这些能够为其提供独特文化体验,通过过程让旅游与地方文化、地方品牌,从无到有,从简单的纯玩,变成文化旅游的一个方向性转变,这样模式变化不仅让文化和旅游之间有质的变换也让旅游提高量化。
  参考文献:
  [1] 宋瑞. 如何真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J].论坛 学术前沿,2019(5).
  [2]任宣羽.康养旅游:内涵解析与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6(11).
  注: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本地生活圈的龙江特色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20YSD222。
其他文献
张道一先生,山东人,出生于1932年11月,先后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系主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江苏省美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艺术学研究所所长等职。200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颁发“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
期刊
摘 要:本论文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元因素探究大庆版画群体的确立、生产机制及潜在的文化逻辑,探究大庆版画的历史生成形态及蕴含的文化精神、美学思想及大庆经验,进而探寻大庆版画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庆版画 地方性知识 大庆经验   黑龙江所在区域负载了新中国的农业、工业、林业、石油的想象,大庆版画就是孕油而生的,显现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如宋源文先生所说“要像许多乡土艺术散发着泥土味一样,
期刊
摘 要:20世纪初期由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配歌或作歌的西乐学堂乐歌是我国早期的“流行歌曲”。它是在“维新”强国思潮的影响下,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对当时旧有的国乐进行自觉改良的产物。在音乐改良上,引进欧美音乐名曲取代我国固有的曲调,这是国乐改良的核心;在歌词和内容上,以通俗化的歌词或古诗词名作取代高深难懂的文言歌词,以健康向上的学堂乐歌以正社会歌曲的淫靡之风。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学校唱歌集二集
期刊
摘 要:枣庄崔家班因唢呐吹奏在国内享有盛名,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笔者对乐班一直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其演奏的音乐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展现出时代文化的变迁。因此,本文通过调查崔家班的生存现状,试图探讨其音乐文化的变与不变,评述乐班音乐发展现状的得失,以此为例思考传统音乐在当代的发展。  关键词:鲁南鼓吹乐 崔家班 变迁  几年前,笔者着手在“唢呐之乡”①进行鲁南鼓吹乐的考察,在田野调查中认识
期刊
摘 要:作为视觉语言的写实绘画艺术本体是“以真为美”,而“以真为美”的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认识论审美观,这与现代资产阶级反动人类文明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相悖,已成为建设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强力障碍。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写实绘画艺术帮助资产阶级唤醒被剥削民众的迷茫,推翻了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但随着资产阶级变进步立场为反动统治立场,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不可能使社会呈现人人都“自由、平等
期刊
摘 要:高校艺术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声乐艺术指导近些年备受关注。由于新兴学科在音乐中的地位逐渐增高,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艺术指导在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其中对于演唱者来说声乐艺术指导至关重要,是提高声乐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有助于其更好掌控音乐处理,由于高校艺术指导在中国的实践时间较短,因此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研究高校艺术指导的实践探究过程中,选取声乐艺术指导为例
期刊
摘 要: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线条艺术。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种表达民族美感的方式。中小学生是我国新生代的力量,重视他们的素质教育、培养爱国情怀尤为重要。初中阶段开展书法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文化底蕴等方面。本文的主要研究重点在于,调查初中学校开设书法课程的具体情况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书法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从中获得启发,提出改善方案。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美学中不仅帮助人们获得审美体验,而且还能教人以思辨,领悟人生。所谓澄怀观道画为寄,作为当代新安画派的传承画家之一,赵瑜将心中对美的追求全部寄托在其画作当中,画作不仅气韵生动、铿锵有力,而且赋有人生哲理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学 新安画派 赵瑜 人生哲理 现实意义   赵瑜,自号梅居士,喜读《庄子》,因受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妙句所触动,题斋名为“化蝶
期刊
摘 要:针对九华山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旅游特色不明显等问题,确立以九华山禅意主题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为主题。通过对九华山禅意主题文创产品设计实践,阐述“赋、比、兴”修辞手法在叙事性文创产品中的表现路径,强调了设计与文化、产品和情感的联系性,将叙事性文创产品的审美意境、精神感受和文化价值通过“赋、比、兴”的手法传递出来。  关键词:叙事性设计 赋比兴 旅游文创产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的兴
期刊
摘 要:小提琴艺术具有艺术性、形象性、生动性的特征,是艺术听觉、视觉层面的含蓄情感表达,又是浸润了美学体验的审美艺术。艺术与美学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美学是小提琴艺术发展与融合的方向,它代表着一种艺术的高度,又因注重了演奏、作品、艺术风格的协调整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演奏美学。文章以20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小提琴作品为例,对小提琴艺术与音乐美学的联系进行研究,用以支撑中国小提琴艺术的美学创新。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