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视觉语言的写实绘画艺术本体是“以真为美”,而“以真为美”的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认识论审美观,这与现代资产阶级反动人类文明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相悖,已成为建设现代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强力障碍。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写实绘画艺术帮助资产阶级唤醒被剥削民众的迷茫,推翻了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但随着资产阶级变进步立场为反动统治立场,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不可能使社会呈现人人都“自由、平等、博爱”,其伪善性暴露无疑,自然会激起被剥削阶级的反抗。资产阶级除了用武力镇压被剥削阶级正义运动外,怎样从根本上消灭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意识?这就需要建立瓦解被剥削阶级反抗精神的精神控制系统,需要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审美观进行彻底颠覆。现代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道德品质规范,其核心内容是个人主义、理性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具体操作反映在现代资产阶级的宗教、哲学与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方面,“现代绘画”运动因此发生。
关键词:去人文 去以真为美自觉 精神异化控制系统
一、人类文明催生写实绘画
人类文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平精神,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人性指引的主导地位。古往今来,社会更迭不断,人文精神却一直在继承和发展,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社会先进文明历程的形象化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衍生品,艺术在人类意识形态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写实绘画艺术是人类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视觉语言,起到了文字、口语等无以替代的文明沟通作用,它是人类最早认识世界的媒介。写实绘画从一开始产生以来,就是客观世界作用于画家头脑里的观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以及由这个现实决定的社会审美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生动的、形象的和感人的反映,是原始集体生活的客观历史的精神关系的反映。它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思想的强大功能。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政治意识形态,都需要发动一定的写实绘画艺术予以巩固政权。所以,至今,在美国国会大厦里,悬挂的并不是他们竭力赞扬的所谓抽象绘画作品,而是弘扬他们所谓英雄的巨幅写实绘画作品。
欧洲写实绘画艺术形式是以写实绘画语言这种视觉艺术的特殊物质手段来艺术地表现世界的物质事实,它源于对自然生态事实的感受,以自然事实美为依托,以具体的、主观能动的艺术形象塑造反映自然事实为艺术生命,具有物质本体的再现性,蕴含着客观规律性。它吻合了美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审美评价心理尺度 ,满足人们以真为美的心理需求,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人的发展,着重表现人性之爱,留给人类无穷无尽的一种高尚精神的陶冶。这种文明精神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时期,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写实绘画的发源地。
从历史上来考察,人类的公正概念始发于原始社会,人们的狩猎、耕种都是共同行动,劳动果实平均分配,公平在人类头脑中播下了正义思想的种子,这种理性追求正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在非理性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类上古时期,希腊知识分子作为崇尚理性的先驱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地理环境上,希腊的海洋便利而接近东方,希腊理性思维受到了中国古代先进文明的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认为:“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古希腊哲学就整体而论,人与世界、对人的认识与对世界的认识是相统一的。哲学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去探索另一方。在哲学理论中,人与世界、主体以客体相互映照。人被宇宙化、自然化,而宇宙、自然则被人格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古代哲学对大同社会的解释,实际上就是人类的核心文明精神。东方这种“以德治理”的思想,正是希腊理性人文思维的火种。希腊理性精神的深入是彻底的反思和怀疑,他们上天入地寻求事物的终极真理,就是这种求真的精神孕育了希腊哲学、文学、自然科学和艺术。苏格拉底曾说:“我相信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这样的人文思想,自然也反映在作为视觉语言的的写实绘画艺术中。
生命源于自然,人类的伦理道德也肇始于对自然的崇拜。人和自然的关系造就了希腊艺术以自然为美的理性心理。希腊人以理想地再现自然美为审美尺度,发现了符合人类心理审美的比例,如:满足人类视觉平衡的人体的比例要依靠“数”的关系;人体视觉最理想的比例是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其代表人物伯利克里托斯对人体比例结构的探索,实际上是写实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一种人物造型程式化现象,这种程式化,具有高度的社会视觉认同根基。他受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美”体现在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之中的观点的影响,曾著有《法则》一书,专门论述人体比例。体现伯利克里托斯理论的雕像是《持矛者》等作品,这些雕像造型体格壮健,肌肉发达,崇高精神外化在形像之中,传达出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肯定了人的生命的价值,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人的高贵和自尊。在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以后,西方的文化艺术中心由希腊转移到了意大利早期的城市,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的国土,但在精神文明上它却是一个被征服者。罗马人大量的复制和学习希腊的雕塑(今天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时期的摹制品)。罗马雕塑沿袭了希腊雕塑追求“真实之美”的传统(这种真实实质是艺术的真实),但比希腊时期的雕塑更加的普世化,客观地在写实的道路又迈上了新的台阶。移雕刻入画面是西方油画传统的立场,因着重极端的求“真”,艺术家为了更合规律地突出形体,不得不违反统治者不得解剖尸体的禁律,从事了人体的解剖,以祈认识內部构造的真相。这是西方艺术家的科学精神及西方人物造型艺术的科学基础。当我们欣赏文艺复兴以来的油画艺术时,就会发现古代希腊文化对欧洲艺术的影响,那就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的认可、对真理的赞赏和爱。 从希腊雕刻作品(绘画作品因战争而没有存世),到15世纪的米开朗基罗作品,到17世纪的伦勃朗、戈雅作品,到19世纪的柯勒惠支作品,都反映着这样的一个事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生存和先进文明意识形态建立而斗争的历史,生生不息。那与命运抗争,为理想奋斗,变革自己,变革现实,在黑暗中永不停顿的探索者,他们以写实绘画作品来弘扬正义,鞭挞丑恶,追求光明的文明精神,正是引导人类历史向光明迈进的灯塔。写实绘画的发展史,实在是一部人类精神文明的弘扬史。
二、常态人文精神影响资产阶级统治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时期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也称人文主义。在此之前,即为欧洲的“中世纪”,这个名词一般是指日耳曼民族攻占罗马,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终于15世纪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之前、资本主义萌芽之初,长达近一千年的时间。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滞后,思想愚昧,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极度艰难困苦,铁制农具没有推广,也没有播种机之类的机械设备和比较有效的灌溉技术,教会的权力比政府权力还要大,宗教法庭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只为能够在上帝那里获得赎罪而活着,贵族都普遍不识字,农民更是没有知识。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被后人称作“黑暗时代”。早期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基本含义是倡导反神权,关怀人,保护人的权力,宣传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作为一种新兴的道德意识、道德体系,资产阶级这种道德曾激发人们否定旧道德,树立新道德,是揭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腐败的有力武器。到了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已成为一面反封建的专制的号角,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终于将封建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所以为、所推崇的“人”,实质上是指资产阶级自身和本阶级的人。他们把资产阶级和个人的要求合理化,个人主义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准则。在提倡发挥个人才智和事业的同时,资产阶级表现了它的弱肉强食的掠夺本质;在反对贵族血统的同时,又看不起下层人民。个别人文主义者为了夺取并维护权力,甚至主张使用诈术,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所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极其没有普世性的“人文”。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产阶级变革命的立场为统治阶级立场,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是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资产阶级的伪善性暴露无疑。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资产阶级哲学中,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并使资产阶级哲学作为西方法定的思想现象获得严整性。“但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及随之而来的现象(自由市场的消失、小企业大规模破产、以严格的经济和超经济关系囊括整个社会的大垄断组织的形成)暴露出传统理想的不现实性”{1}同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法西斯主义再起的危险,帝国主义集团的军国主义政策,对民主自由的践踏等等,这一切都使西方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开展发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站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前列。这个时期,同时还存在着进步的民主运动(和平运动、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等进步活动)等,虽然写实绘画艺术能够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给统治者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写实艺术终究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对真善美文明的歌颂,人文艺术同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共存是不相统一的。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的艺术,都自觉正视现实,自觉揭露社会矛盾,针对社会反动的、腐朽的社会势力进行揭露。如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巨作《希柯岛的屠杀》,直接反映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事件,表现了希腊人所受灾难、不屈、以及土耳其人的残暴。鲜明的思想倾向有力地揭露了恶势力反人类行为的罪恶。他1830年创作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歌颂了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幅画曾被当时处于进步阶级的资产阶级政权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上。而珂勒惠支、杜米埃等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更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早年在慕尼黑女子美术学校受教育时,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 ,其作品旗帜鲜明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死神与妇女》、《戰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她《悼念李卜克内西》一画 ,具有极强烈的社会反响。卡尔·李卜克内西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德国青年运动的领袖,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著名的宣传鼓动家和组织家。在1919年1月15日,李卜克内西被官方杀害。法国画家杜米埃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画家,参加了巴黎公社的起义。杜米埃是石板画家和油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从不附和市场的口味,只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来作画,他描绘三等车厢乘客、洗衣妇疲倦地爬上楼梯,小酒店的酒徒等下层人民的平凡生活,也画一些历史画,描绘法国的革命和讽刺君主的独裁统治。他的油画《威尼斯贵族》,具有一定的讽刺效果和政治意义。威尼斯贵族无论是在政治上,作为统治阶层,在经济上作为生产资料和财富的拥有者,还是在社会生活上,作为上层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集团,在文艺复兴早期威尼斯的社会结构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威尼斯贵族》正是体现了奥诺雷·杜米埃对于这一阶级的高度讽刺。1882年,法国画家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的作品《收割的报酬》,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生动地刻划出几个典型的农民形象:辛苦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在等待劳动的报酬。显然,劳作是沉重的,报酬是微薄的,左侧的老者已因生活的重压变得表情麻木,中间哺乳的妇女正在注视着那有限的几个铜板——收割的报酬。在这幅画的局部放大图里,我们看到了东家数钱的手,那双吝啬的手,捏着那枚硬币不情愿放手。农妇一边奶孩子,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东家手里那几枚铜板,血汗钱来之不易,画家通过这一细节的塑造,把“农民工”领取不对称报酬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画家以精湛的写实手法,深刻地鞭挞无情的社会现实。而劳动者脚前方那把沉甸甸的大镰刀,似乎暗示着被剥削人民的反抗力量。画家勒帕热的油画《垛草》同样唤起了人们对19世纪法兰西农民生活命运的无限同情。画面上是一对农民夫妇,在美丽田野的树荫下休息。躺在草地上酣睡的是垛草后极度劳累的农夫,他用一顶简陋草帽盖着脸。从那松弛着的破旧衣服下显露出肌肉紧绷但瘦弱的躯体,鞋子则沾满田土与泥浆。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个农夫的生活状况,暗示了他的劳动强度之高。坐在旁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她是给配偶送饭来的,现在配偶吃完了饭,她也趁着中午时光稍事休息。脸庞上她似乎并不年长,但从弯曲的腰背,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样的疲劳困乏。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青春的明丽。特别震撼受众心灵的,是她的眼神和表情:她凝视着前方,但似乎什么也没看,只是神情麻木地发呆,似乎没有了生活的快乐,这种漠然的表情与美丽的自然景色形成了鲜明的不协调对比,深刻地表现了19世纪法国农村贫苦的生活现状和辛苦劳作对人的精神的巨大的影响,极大激起了受众对社会不公平的强烈共鸣。 三、写实绘画“以真为美”的实质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审美观
其实,去人文性还不是西方官方消解写实绘画的主要原因,更为要害的是“以真为美”的写实绘画形式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审美观,这才是资产阶级敌视写实绘画最主要的原因。
哲学态度对审美研究之所以重要,因为审美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意识对现实的关系问题,对于绘画,审美的基本问题是绘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和具体化。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统一,实践是这种双重关系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这种实践就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历史累积。人类认识能力的出现,是物质形态发展中的一个质变,它的本质特点,首先是人类作为认识主体不仅可以感性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理性地理解客观世界 。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在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中认识、发展并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的,如人在社会生活看到群山,听到声音,嗅到气息,品到滋味,触到物质,这就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感觉。在此基础上,把有关的感觉加以综合,便会知道这是市场,那是水果,这是鲜花,那是蝴蝶,这便是知觉。知觉是人类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在过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脑对各种感觉的综合,反映了事物的整体特征。人的知觉必须依赖过去的知识经验,人才能把当前知觉的事物认知为确定的事物,才能把握所反映事物的意义。人在知觉时,头脑中产生的并不是事物的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的孤立印象,而是由各种感觉器官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对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觉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接触过的事物,经历过的活动,体验到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仍能认识或回忆起来,这就是记忆。在头脑中对感知过并记住的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则是思维。人类把经验过的事物、活动等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构想出新事物的形象,就是想象。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在社会交往中,对事对人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体验:喜爱以反感、快乐与忧愁、肯定与否定,这就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这就是情感。情感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它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判断等,都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客观世界原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本体,其实就是文化审美的本体,感情的根。因此,人的审美判断尺度不可能脱离直觉性意识形态。
写实绘画对物质的描绘性质,具有“实体”视觉冲击力量;这种冲击力量,能够外化出精神性。物质论是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人的心理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也是心理诸因素的统一。物质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它能够为人的感觉所反映。由此可见,人的审美意识是反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审美意识的客体、审美价值的本质,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制约、认识社会本身。以典型的客观物质写实形象塑造来宣传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本质上就是对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的肯定,不仅达不到现代资产阶级唯心意识形态传播的需要,反而反证了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这些传承着唯物主义人文精神的写实绘画作品,彻底暴露了唯心主义的虚伪性,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黑暗,对资本主义秩序起着摧毁性作用。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引起资产阶级的焦虑。为了巩固自己阶级的统治,敌视、扼杀写实绘画,势在必行。资产阶级除了用武力镇压被被削阶级革命运动外,怎样能从根本上预防被剥削阶级的反抗运动,这就需要建立从思想上瓦解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精神的精神控制系统,就需要对全人类形成共识的传统人文精神进行颠覆,必须对资产阶级早期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提出了一套新的道德品质规范,以形成对人的精神控制系统。其核心内容是个人主义、理性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具体反映在现代资产阶级的宗教、哲学与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方面。
四、消解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资产阶级的精神异化控制系统需要
1.宗教方面
在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斗争中,曾经一度高举无神论旗帜的资产阶级,在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统治主导地位以后,便立即改变了对宗教的态度,同宗教进行合作,使宗教成为维护其阶级利益,推行其对被剥削阶级政策的工具。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与宗教教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宗教可以用宣传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合法性和财产占有关系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来为它们攫取最大限度利润提供理论支撑。它们不惜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大量金钱用于巩固和发展宗教事业。如在美国,大资产阶级财阀就用了亿万美元花费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仅在美国就建立了二百五十多个宗教组织。
2.哲学方面
在宗教改造的同时,资产阶级发动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潮。对传统人文哲学以及早期资产阶级哲学进行针对性颠覆。法國的泰纳继承实证主义哲学,用实验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受着共同规律的支配,得出“罪恶和道德是同糖和硫酸一样的产品”的反人类文明之结论,从而否定了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的阶级内容。而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直觉主义哲学,反对泰纳的决定论,强调人的主观认识作用。他认为唯一的现实乃是藏在粗糙的物质外衣下的“永恒的生命洪流”,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本能和感情进入“永恒的生命洪流”,才能认识一切事物的实质。柏格森(1853—1942)的直觉认识论是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主义。反理性、反科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更突出地表现在德国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学中。尼采以反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道德、反对基督教的面貌出现,鼓吹意志的力量,断言这种力量是自然和社会中一切过程的动力,他否定人类的进步,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的超人哲学,认为弱肉强食是一切生物的本性。尼采的反动哲学是为垄断资本主义服务的,是后来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对欧洲这一时期思想界影响更大的另一种学说,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1866—1939)的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特别是“性的本能”决定了人的意识和一切社会活动;他歪曲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产阶级的罪恶辩护。美国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实用主义”,继承了主观唯心主义路线。宣称客观世界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意愿任意塑造,否认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和规律的客观性。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现代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思潮,曾被视为代表美国的官方哲学。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家提出的这些道德品质规范是围绕着增加个人的资本与利润的中心旋转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援引本杰明·富兰可林的话说:“要记住,时间就是金钱。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要记住,金钱具有繁衍性。”他又说:“如果你是以谨慎、诚实而为人所知的人,那么一年6镑可以给你带来100镑的用场。”{2}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现代道德观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激发道德主体的个性自觉,也以合理的利己主义激发出人们的劳动创造热情。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尔虞我诈、损人利己也日益危及着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也影响着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道德情操的完善。第二,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模范。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的要求,它否定了神性、天命,肯定了人和人性;否定了人分尊贵和卑贱的封建道德,肯定了个体在道德上的平等;否定了禁欲主义,肯定了个体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权利;否定了封建王权和教会的权威,肯定了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它使人类文明和道德的发展前进了一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自由、平等、博爱往往只作为一种道德理想,一旦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实,这种理想就显示出其巨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第三,金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生活的主宰,金钱万能,唯钱是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和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甚至连家庭关系也变成了金钱关系。有了钱,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甚至连人格、尊严、良心和爱情等等,都可以买到;有了钱,是非善恶标准可以改变,恶行可以变成美德。莎士比亚曾深刻地揭露过金钱对人们道德生活的主宰作用:“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3}显然,现代资产阶级宣扬的人道主义与传统人类文明相悖。
3.文学艺术方面
(1)文学
虽然西方传统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所传达出的伦理道德思想并不是很高,但仍然或多或少地暴露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儿斯态、雨果等人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仍然影响着资产阶级新意识形态的建立。而被被削阶级文学经过几十年的酝酿,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巨大成就,法国巴黎公社文学,反映了被剥削阶级对资产阶级不公平政治的革命意志,著名的《国际歌》影响巨大。资产阶级理论家则歌颂强权,宣扬军国主义、殖民主义,柯南·道尔等作家描写海上冒险、侦察凶杀的故事,引导读者脱离社会斗争。法国自然主义理论则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单纯注重艺术形式创造,刻意追求造型美感等。
(2)绘画
写实绘画艺术曾经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给统治者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写实艺术终究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唯物世界观的、是人文的,这同反动统治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为此,现代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千方百计地寻找旨在破环反映真实生活艺术的手段,以扰乱人们的视听,使艺术不能真实反映健康生活并有力地创造健康生活,不能为健康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出现了以“形式取代内容”的去“人文性”现代艺术,力图曲解人们的正常的审美观念和需要。形式主义文学艺术家主张“炸毁”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艺术手段和手法,以达到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在藝术中否认现存的艺术规律和法则的形式主义者,最频繁使用“革新”、“颠覆”等“左”的字眼来掩饰伪艺术的实质。如英国资产阶级美学理论人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论,彻底否定写实绘画,称写实绘画称不上艺术品,他认为只有线条、色彩的特殊组合;这种组合形式能激起人们的原始美感,这才是艺术。“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论,其要害正是离开人类具体社会历史实践,离开人类本身的文化心理结构,抽象地谈论形式和原始美感。它否定艺术的内容,否定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否定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错误地把人类的原始美感替代伟大的社会审美文明,这样就成功地“去人文性,去唯物性,以误导人类审美走向反动。这样,马蒂斯、毕加索们应时而生,在官方的扶植下粉墨登场,成为资产阶级纷乱世界文明审美意识形态的棋子。“形形色色的主义,名目繁多,大多数都是在巴黎廉价的咖啡馆里发明出来的。艺术家们在喝下三杯苦艾酒之后,便热血沸腾,眼睛就盯上了追逐时尚、附庸风雅的男男女女。然而,面对稀奇古怪的绘画和雕像,民众如坠云雾。”{4}马蒂斯就是其中的一位被“包装”者。
马蒂斯早年从事法律事务,23岁改学绘画,在这一点上,他不具备传统写实绘画所需的“童子功”。(鲁本斯们都是从幼年开始习画)他的学习时代正是法国学院派鼎盛时期,他的传统绘画技能太差,不能被注意,久而久之,开始仇视学院派艺术。在他36岁时,他的一些所谓作品被官方准入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他那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展厅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这一句戏言,使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所谓流派名称——野兽派。1903-1906年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批评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批评,但是在官方的刻意包装与支持下,马蒂斯们却一时身价百倍,欺骗世界近百年之久,资产阶级鼓吹的“艺术脱离政治”理论恰恰是为了资产阶级政治需要。
结语
在这种思想的合力侵蚀下,人们往往按市场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他们的目标是在市场上成功地出卖自己。于是人在实质上被商品化了。这种普遍的商品化与拜金主义相融合,导致了主体价值的失落,社会似乎成了仅仅关心自身利益的不同商品原子的组合。对个体原则的过分突出,虽然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个性多样化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但却很容易而且事实上已走向个人主义乃至利己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与普遍的商品化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变成只有一种契约、业务及竞争的关系,而缺乏纯真的超功利的情感交往,形成人际关系的疏离、淡漠乃至紧张、冲突。与个人主义、市场取向的思想相关,相对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思潮。西方社会还出现了以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反传统、反权威、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从而反映出西方社会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的实现而实现其原本的“人的目的”的信念,而是陷入了普遍的存在意义的危机及信仰危机。灾难感、恐惧感、失落感、迷惘感、虚伪感、荒诞感和罪恶感时刻笼罩在人们心头。所谓真理被放逐、意义被解构、道德沦丧、世风恶化,都是人的社会意义迷失、社会价值迷失的表现。存在主义思潮的滥觞就是这种西方社会“价值危机”的哲学反映。同时,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科学技术的异化。人由理性动物、感性动物变成了科学动物、金钱动物。只要能够攫取金钱,哪怕是对弱小民族发动战争,杀害无辜人类生命,他们也在所不辞。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着物质文化进步的同时,付出了道德沦落的代价,这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陷入无法回避的精神困惑中,同时也给世界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道德难题和精神危机。直接导致了西方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
事实上,消解写实绘画形式只能是西方官方的一方情愿;虽然官方极力扶持形式主义绘画,引导被剥削阶级脱离政治斗争的目的得以部分实现,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写实绘画仍然活跃在民间,得到了正义人们的热爱。1982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推出了165件写实绘画作品,参展法国春季沙龙,受到法国受众的热列欢迎,法国美术家协会的名誉主席保罗.昂比厄说:“我们的中国来宾送来的展品的一个特殊优点,是向我们表明了另一个侧面,即以前被如此忽视的生活中的趣闻或细节,也许是一种能启发人们高尚情操的力量,而且这种特点无可争议地是与造型艺术的本质协调一致的。”{5}西方社会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新道德观念的危害性,理性认识到重建传统人文道德的意义,理性认识到绘画的首要价值是教育。西方官方重回写实绘画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正途,这是历史的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意识形态。
注释:
{1}扎莫什金.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危机和个性[M].俄文版,莫斯科.
{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23.
{3}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52.
{4}房龙.艺术的故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576.
{5}保罗.昂比厄:世界美术.艺术的盛会[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3).
关键词:去人文 去以真为美自觉 精神异化控制系统
一、人类文明催生写实绘画
人类文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公平精神,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是人类所特有的且为人而存在的人类有史以来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人类的世代繁衍承传中一直占据着人性指引的主导地位。古往今来,社会更迭不断,人文精神却一直在继承和发展,一部浩瀚而无有穷尽的人文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地认识社会先进文明历程的形象化历史。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指出:“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衍生品,艺术在人类意识形态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作用。写实绘画艺术是人类的具有世界意义的视觉语言,起到了文字、口语等无以替代的文明沟通作用,它是人类最早认识世界的媒介。写实绘画从一开始产生以来,就是客观世界作用于画家头脑里的观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一定的社会现实以及由这个现实决定的社会审美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生动的、形象的和感人的反映,是原始集体生活的客观历史的精神关系的反映。它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思想的强大功能。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每个政治意识形态,都需要发动一定的写实绘画艺术予以巩固政权。所以,至今,在美国国会大厦里,悬挂的并不是他们竭力赞扬的所谓抽象绘画作品,而是弘扬他们所谓英雄的巨幅写实绘画作品。
欧洲写实绘画艺术形式是以写实绘画语言这种视觉艺术的特殊物质手段来艺术地表现世界的物质事实,它源于对自然生态事实的感受,以自然事实美为依托,以具体的、主观能动的艺术形象塑造反映自然事实为艺术生命,具有物质本体的再现性,蕴含着客观规律性。它吻合了美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审美评价心理尺度 ,满足人们以真为美的心理需求,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人的发展,着重表现人性之爱,留给人类无穷无尽的一种高尚精神的陶冶。这种文明精神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古代希腊时期,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写实绘画的发源地。
从历史上来考察,人类的公正概念始发于原始社会,人们的狩猎、耕种都是共同行动,劳动果实平均分配,公平在人类头脑中播下了正义思想的种子,这种理性追求正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在非理性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类上古时期,希腊知识分子作为崇尚理性的先驱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地理环境上,希腊的海洋便利而接近东方,希腊理性思维受到了中国古代先进文明的的影响,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认为:“东方文化是一切文化和一切智慧的摇篮。”古希腊哲学就整体而论,人与世界、对人的认识与对世界的认识是相统一的。哲学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去探索另一方。在哲学理论中,人与世界、主体以客体相互映照。人被宇宙化、自然化,而宇宙、自然则被人格化。“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古代哲学对大同社会的解释,实际上就是人类的核心文明精神。东方这种“以德治理”的思想,正是希腊理性人文思维的火种。希腊理性精神的深入是彻底的反思和怀疑,他们上天入地寻求事物的终极真理,就是这种求真的精神孕育了希腊哲学、文学、自然科学和艺术。苏格拉底曾说:“我相信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这样的人文思想,自然也反映在作为视觉语言的的写实绘画艺术中。
生命源于自然,人类的伦理道德也肇始于对自然的崇拜。人和自然的关系造就了希腊艺术以自然为美的理性心理。希腊人以理想地再现自然美为审美尺度,发现了符合人类心理审美的比例,如:满足人类视觉平衡的人体的比例要依靠“数”的关系;人体视觉最理想的比例是头与全身的比例为1:7。其代表人物伯利克里托斯对人体比例结构的探索,实际上是写实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出现的一种人物造型程式化现象,这种程式化,具有高度的社会视觉认同根基。他受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美”体现在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之中的观点的影响,曾著有《法则》一书,专门论述人体比例。体现伯利克里托斯理论的雕像是《持矛者》等作品,这些雕像造型体格壮健,肌肉发达,崇高精神外化在形像之中,传达出人类自身的精神力量,肯定了人的生命的价值,歌颂了人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人的高贵和自尊。在希腊被罗马帝国征服以后,西方的文化艺术中心由希腊转移到了意大利早期的城市,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的国土,但在精神文明上它却是一个被征服者。罗马人大量的复制和学习希腊的雕塑(今天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古希腊雕塑都是罗马时期的摹制品)。罗马雕塑沿袭了希腊雕塑追求“真实之美”的传统(这种真实实质是艺术的真实),但比希腊时期的雕塑更加的普世化,客观地在写实的道路又迈上了新的台阶。移雕刻入画面是西方油画传统的立场,因着重极端的求“真”,艺术家为了更合规律地突出形体,不得不违反统治者不得解剖尸体的禁律,从事了人体的解剖,以祈认识內部构造的真相。这是西方艺术家的科学精神及西方人物造型艺术的科学基础。当我们欣赏文艺复兴以来的油画艺术时,就会发现古代希腊文化对欧洲艺术的影响,那就是一种对于人类自身的认可、对真理的赞赏和爱。 从希腊雕刻作品(绘画作品因战争而没有存世),到15世纪的米开朗基罗作品,到17世纪的伦勃朗、戈雅作品,到19世纪的柯勒惠支作品,都反映着这样的一个事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为生存和先进文明意识形态建立而斗争的历史,生生不息。那与命运抗争,为理想奋斗,变革自己,变革现实,在黑暗中永不停顿的探索者,他们以写实绘画作品来弘扬正义,鞭挞丑恶,追求光明的文明精神,正是引导人类历史向光明迈进的灯塔。写实绘画的发展史,实在是一部人类精神文明的弘扬史。
二、常态人文精神影响资产阶级统治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欧洲早期资产阶级时期产生的一种思想体系,也称人文主义。在此之前,即为欧洲的“中世纪”,这个名词一般是指日耳曼民族攻占罗马,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终于15世纪文艺复兴(公元1453年)之前、资本主义萌芽之初,长达近一千年的时间。中世纪的欧洲文化滞后,思想愚昧,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极度艰难困苦,铁制农具没有推广,也没有播种机之类的机械设备和比较有效的灌溉技术,教会的权力比政府权力还要大,宗教法庭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只为能够在上帝那里获得赎罪而活着,贵族都普遍不识字,农民更是没有知识。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被后人称作“黑暗时代”。早期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基本含义是倡导反神权,关怀人,保护人的权力,宣传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作为一种新兴的道德意识、道德体系,资产阶级这种道德曾激发人们否定旧道德,树立新道德,是揭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腐败的有力武器。到了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已成为一面反封建的专制的号角,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这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终于将封建国王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所以为、所推崇的“人”,实质上是指资产阶级自身和本阶级的人。他们把资产阶级和个人的要求合理化,个人主义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准则。在提倡发挥个人才智和事业的同时,资产阶级表现了它的弱肉强食的掠夺本质;在反对贵族血统的同时,又看不起下层人民。个别人文主义者为了夺取并维护权力,甚至主张使用诈术,不受任何道德的约束。所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极其没有普世性的“人文”。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资产阶级变革命的立场为统治阶级立场,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是不可能做到人人都“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资产阶级的伪善性暴露无疑。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资产阶级哲学中,理性主义占统治地位,并使资产阶级哲学作为西方法定的思想现象获得严整性。“但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及随之而来的现象(自由市场的消失、小企业大规模破产、以严格的经济和超经济关系囊括整个社会的大垄断组织的形成)暴露出传统理想的不现实性”{1}同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法西斯主义再起的危险,帝国主义集团的军国主义政策,对民主自由的践踏等等,这一切都使西方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广泛开展发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和工人运动,站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最前列。这个时期,同时还存在着进步的民主运动(和平运动、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等进步活动)等,虽然写实绘画艺术能够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给统治者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写实艺术终究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对真善美文明的歌颂,人文艺术同资产阶级反动统治的共存是不相统一的。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的进步的艺术,都自觉正视现实,自觉揭露社会矛盾,针对社会反动的、腐朽的社会势力进行揭露。如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巨作《希柯岛的屠杀》,直接反映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事件,表现了希腊人所受灾难、不屈、以及土耳其人的残暴。鲜明的思想倾向有力地揭露了恶势力反人类行为的罪恶。他1830年创作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歌颂了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幅画曾被当时处于进步阶级的资产阶级政权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上。而珂勒惠支、杜米埃等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作品,更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867年7月8日生于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1945 年4月22日卒于德累斯顿。早年在慕尼黑女子美术学校受教育时,就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想 ,其作品旗帜鲜明地支持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她的早期作品《织工反抗》、《起义》、《死神与妇女》、《戰争》(组画)等,不仅以尖锐的形式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的悲惨命运和勇于斗争的精神传达出来,而且唤醒人们反对侵略战争,要根除战争根源,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她《悼念李卜克内西》一画 ,具有极强烈的社会反响。卡尔·李卜克内西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德国青年运动的领袖,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著名的宣传鼓动家和组织家。在1919年1月15日,李卜克内西被官方杀害。法国画家杜米埃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画家,参加了巴黎公社的起义。杜米埃是石板画家和油画家,他的绘画作品从不附和市场的口味,只是根据自己的情感来作画,他描绘三等车厢乘客、洗衣妇疲倦地爬上楼梯,小酒店的酒徒等下层人民的平凡生活,也画一些历史画,描绘法国的革命和讽刺君主的独裁统治。他的油画《威尼斯贵族》,具有一定的讽刺效果和政治意义。威尼斯贵族无论是在政治上,作为统治阶层,在经济上作为生产资料和财富的拥有者,还是在社会生活上,作为上层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集团,在文艺复兴早期威尼斯的社会结构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威尼斯贵族》正是体现了奥诺雷·杜米埃对于这一阶级的高度讽刺。1882年,法国画家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的作品《收割的报酬》,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生动地刻划出几个典型的农民形象:辛苦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在等待劳动的报酬。显然,劳作是沉重的,报酬是微薄的,左侧的老者已因生活的重压变得表情麻木,中间哺乳的妇女正在注视着那有限的几个铜板——收割的报酬。在这幅画的局部放大图里,我们看到了东家数钱的手,那双吝啬的手,捏着那枚硬币不情愿放手。农妇一边奶孩子,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东家手里那几枚铜板,血汗钱来之不易,画家通过这一细节的塑造,把“农民工”领取不对称报酬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画家以精湛的写实手法,深刻地鞭挞无情的社会现实。而劳动者脚前方那把沉甸甸的大镰刀,似乎暗示着被剥削人民的反抗力量。画家勒帕热的油画《垛草》同样唤起了人们对19世纪法兰西农民生活命运的无限同情。画面上是一对农民夫妇,在美丽田野的树荫下休息。躺在草地上酣睡的是垛草后极度劳累的农夫,他用一顶简陋草帽盖着脸。从那松弛着的破旧衣服下显露出肌肉紧绷但瘦弱的躯体,鞋子则沾满田土与泥浆。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个农夫的生活状况,暗示了他的劳动强度之高。坐在旁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她是给配偶送饭来的,现在配偶吃完了饭,她也趁着中午时光稍事休息。脸庞上她似乎并不年长,但从弯曲的腰背,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样的疲劳困乏。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青春的明丽。特别震撼受众心灵的,是她的眼神和表情:她凝视着前方,但似乎什么也没看,只是神情麻木地发呆,似乎没有了生活的快乐,这种漠然的表情与美丽的自然景色形成了鲜明的不协调对比,深刻地表现了19世纪法国农村贫苦的生活现状和辛苦劳作对人的精神的巨大的影响,极大激起了受众对社会不公平的强烈共鸣。 三、写实绘画“以真为美”的实质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审美观
其实,去人文性还不是西方官方消解写实绘画的主要原因,更为要害的是“以真为美”的写实绘画形式实质是历史唯物主义审美观,这才是资产阶级敌视写实绘画最主要的原因。
哲学态度对审美研究之所以重要,因为审美的基本问题是审美意识对现实的关系问题,对于绘画,审美的基本问题是绘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和具体化。人类社会是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双重关系的统一,实践是这种双重关系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这种实践就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历史累积。人类认识能力的出现,是物质形态发展中的一个质变,它的本质特点,首先是人类作为认识主体不仅可以感性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理性地理解客观世界 。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在与周围世界的接触中认识、发展并主要通过人的各种活动表现出来的,如人在社会生活看到群山,听到声音,嗅到气息,品到滋味,触到物质,这就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感觉。在此基础上,把有关的感觉加以综合,便会知道这是市场,那是水果,这是鲜花,那是蝴蝶,这便是知觉。知觉是人类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在过去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大脑对各种感觉的综合,反映了事物的整体特征。人的知觉必须依赖过去的知识经验,人才能把当前知觉的事物认知为确定的事物,才能把握所反映事物的意义。人在知觉时,头脑中产生的并不是事物的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的孤立印象,而是由各种感觉器官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对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觉作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接触过的事物,经历过的活动,体验到的情感,经过一段时间仍能认识或回忆起来,这就是记忆。在头脑中对感知过并记住的材料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过程,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则是思维。人类把经验过的事物、活动等在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构想出新事物的形象,就是想象。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在社会交往中,对事对人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体验:喜爱以反感、快乐与忧愁、肯定与否定,这就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这就是情感。情感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它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判断等,都是情感的具体表现。客观世界原型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本体,其实就是文化审美的本体,感情的根。因此,人的审美判断尺度不可能脱离直觉性意识形态。
写实绘画对物质的描绘性质,具有“实体”视觉冲击力量;这种冲击力量,能够外化出精神性。物质论是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的核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人的心理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也是心理诸因素的统一。物质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它能够为人的感觉所反映。由此可见,人的审美意识是反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审美意识的客体、审美价值的本质,正是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制约、认识社会本身。以典型的客观物质写实形象塑造来宣传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本质上就是对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的肯定,不仅达不到现代资产阶级唯心意识形态传播的需要,反而反证了唯物主义的真理性。
这些传承着唯物主义人文精神的写实绘画作品,彻底暴露了唯心主义的虚伪性,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和黑暗,对资本主义秩序起着摧毁性作用。这样的现象,必然会引起资产阶级的焦虑。为了巩固自己阶级的统治,敌视、扼杀写实绘画,势在必行。资产阶级除了用武力镇压被被削阶级革命运动外,怎样能从根本上预防被剥削阶级的反抗运动,这就需要建立从思想上瓦解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精神的精神控制系统,就需要对全人类形成共识的传统人文精神进行颠覆,必须对资产阶级早期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资产阶级理论家们提出了一套新的道德品质规范,以形成对人的精神控制系统。其核心内容是个人主义、理性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具体反映在现代资产阶级的宗教、哲学与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方面。
四、消解唯物主义意识形态是建立资产阶级的精神异化控制系统需要
1.宗教方面
在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斗争中,曾经一度高举无神论旗帜的资产阶级,在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统治主导地位以后,便立即改变了对宗教的态度,同宗教进行合作,使宗教成为维护其阶级利益,推行其对被剥削阶级政策的工具。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与宗教教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宗教可以用宣传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合法性和财产占有关系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来为它们攫取最大限度利润提供理论支撑。它们不惜把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大量金钱用于巩固和发展宗教事业。如在美国,大资产阶级财阀就用了亿万美元花费在各种宗教活动中,仅在美国就建立了二百五十多个宗教组织。
2.哲学方面
在宗教改造的同时,资产阶级发动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哲学思潮。对传统人文哲学以及早期资产阶级哲学进行针对性颠覆。法國的泰纳继承实证主义哲学,用实验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受着共同规律的支配,得出“罪恶和道德是同糖和硫酸一样的产品”的反人类文明之结论,从而否定了社会现象和精神活动的阶级内容。而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直觉主义哲学,反对泰纳的决定论,强调人的主观认识作用。他认为唯一的现实乃是藏在粗糙的物质外衣下的“永恒的生命洪流”,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本能和感情进入“永恒的生命洪流”,才能认识一切事物的实质。柏格森(1853—1942)的直觉认识论是反理性、反科学的神秘主义。反理性、反科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更突出地表现在德国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学中。尼采以反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道德、反对基督教的面貌出现,鼓吹意志的力量,断言这种力量是自然和社会中一切过程的动力,他否定人类的进步,宣扬极端个人主义的超人哲学,认为弱肉强食是一切生物的本性。尼采的反动哲学是为垄断资本主义服务的,是后来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对欧洲这一时期思想界影响更大的另一种学说,是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1866—1939)的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下意识”,特别是“性的本能”决定了人的意识和一切社会活动;他歪曲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产阶级的罪恶辩护。美国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实用主义”,继承了主观唯心主义路线。宣称客观世界可以按照人的主观意愿任意塑造,否认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和规律的客观性。是为帝国主义服务的现代资产阶级反动哲学思潮,曾被视为代表美国的官方哲学。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家提出的这些道德品质规范是围绕着增加个人的资本与利润的中心旋转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援引本杰明·富兰可林的话说:“要记住,时间就是金钱。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要记住,金钱具有繁衍性。”他又说:“如果你是以谨慎、诚实而为人所知的人,那么一年6镑可以给你带来100镑的用场。”{2}这就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现代道德观表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激发道德主体的个性自觉,也以合理的利己主义激发出人们的劳动创造热情。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尔虞我诈、损人利己也日益危及着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也影响着人们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体道德情操的完善。第二,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模范。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个人主义道德原则的要求,它否定了神性、天命,肯定了人和人性;否定了人分尊贵和卑贱的封建道德,肯定了个体在道德上的平等;否定了禁欲主义,肯定了个体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权利;否定了封建王权和教会的权威,肯定了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它使人类文明和道德的发展前进了一步。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自由、平等、博爱往往只作为一种道德理想,一旦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实,这种理想就显示出其巨大的局限性和虚伪性。第三,金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生活的主宰,金钱万能,唯钱是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和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甚至连家庭关系也变成了金钱关系。有了钱,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甚至连人格、尊严、良心和爱情等等,都可以买到;有了钱,是非善恶标准可以改变,恶行可以变成美德。莎士比亚曾深刻地揭露过金钱对人们道德生活的主宰作用:“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3}显然,现代资产阶级宣扬的人道主义与传统人类文明相悖。
3.文学艺术方面
(1)文学
虽然西方传统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所传达出的伦理道德思想并不是很高,但仍然或多或少地暴露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儿斯态、雨果等人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仍然影响着资产阶级新意识形态的建立。而被被削阶级文学经过几十年的酝酿,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巨大成就,法国巴黎公社文学,反映了被剥削阶级对资产阶级不公平政治的革命意志,著名的《国际歌》影响巨大。资产阶级理论家则歌颂强权,宣扬军国主义、殖民主义,柯南·道尔等作家描写海上冒险、侦察凶杀的故事,引导读者脱离社会斗争。法国自然主义理论则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单纯注重艺术形式创造,刻意追求造型美感等。
(2)绘画
写实绘画艺术曾经为资产阶级革命服务,给统治者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写实艺术终究是人类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唯物世界观的、是人文的,这同反动统治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为此,现代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千方百计地寻找旨在破环反映真实生活艺术的手段,以扰乱人们的视听,使艺术不能真实反映健康生活并有力地创造健康生活,不能为健康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出现了以“形式取代内容”的去“人文性”现代艺术,力图曲解人们的正常的审美观念和需要。形式主义文学艺术家主张“炸毁”千百年来积累起来的艺术手段和手法,以达到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在藝术中否认现存的艺术规律和法则的形式主义者,最频繁使用“革新”、“颠覆”等“左”的字眼来掩饰伪艺术的实质。如英国资产阶级美学理论人克莱夫.贝尔的《艺术》一书,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论,彻底否定写实绘画,称写实绘画称不上艺术品,他认为只有线条、色彩的特殊组合;这种组合形式能激起人们的原始美感,这才是艺术。“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论,其要害正是离开人类具体社会历史实践,离开人类本身的文化心理结构,抽象地谈论形式和原始美感。它否定艺术的内容,否定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否定艺术的认识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错误地把人类的原始美感替代伟大的社会审美文明,这样就成功地“去人文性,去唯物性,以误导人类审美走向反动。这样,马蒂斯、毕加索们应时而生,在官方的扶植下粉墨登场,成为资产阶级纷乱世界文明审美意识形态的棋子。“形形色色的主义,名目繁多,大多数都是在巴黎廉价的咖啡馆里发明出来的。艺术家们在喝下三杯苦艾酒之后,便热血沸腾,眼睛就盯上了追逐时尚、附庸风雅的男男女女。然而,面对稀奇古怪的绘画和雕像,民众如坠云雾。”{4}马蒂斯就是其中的一位被“包装”者。
马蒂斯早年从事法律事务,23岁改学绘画,在这一点上,他不具备传统写实绘画所需的“童子功”。(鲁本斯们都是从幼年开始习画)他的学习时代正是法国学院派鼎盛时期,他的传统绘画技能太差,不能被注意,久而久之,开始仇视学院派艺术。在他36岁时,他的一些所谓作品被官方准入巴黎秋季沙龙美术作品展,一位名叫路易·沃塞尔的批评家被他那一幅幅用纯色随意涂抹成的”油画”惊得目瞪口呆。展厅中间有一尊多那太罗的雕像,批评家指着雕像惊呼“多那太罗被野兽包围了!”这一句戏言,使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所谓流派名称——野兽派。1903-1906年野兽派盛行的三年,这期间反对者的批评声此起彼伏,马蒂斯也遭到强烈批评,但是在官方的刻意包装与支持下,马蒂斯们却一时身价百倍,欺骗世界近百年之久,资产阶级鼓吹的“艺术脱离政治”理论恰恰是为了资产阶级政治需要。
结语
在这种思想的合力侵蚀下,人们往往按市场的要求来塑造自己,他们的目标是在市场上成功地出卖自己。于是人在实质上被商品化了。这种普遍的商品化与拜金主义相融合,导致了主体价值的失落,社会似乎成了仅仅关心自身利益的不同商品原子的组合。对个体原则的过分突出,虽然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个性多样化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但却很容易而且事实上已走向个人主义乃至利己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与普遍的商品化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变成只有一种契约、业务及竞争的关系,而缺乏纯真的超功利的情感交往,形成人际关系的疏离、淡漠乃至紧张、冲突。与个人主义、市场取向的思想相关,相对主义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思潮。西方社会还出现了以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反传统、反权威、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从而反映出西方社会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的实现而实现其原本的“人的目的”的信念,而是陷入了普遍的存在意义的危机及信仰危机。灾难感、恐惧感、失落感、迷惘感、虚伪感、荒诞感和罪恶感时刻笼罩在人们心头。所谓真理被放逐、意义被解构、道德沦丧、世风恶化,都是人的社会意义迷失、社会价值迷失的表现。存在主义思潮的滥觞就是这种西方社会“价值危机”的哲学反映。同时,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科学技术的异化。人由理性动物、感性动物变成了科学动物、金钱动物。只要能够攫取金钱,哪怕是对弱小民族发动战争,杀害无辜人类生命,他们也在所不辞。资本主义社会在创造着物质文化进步的同时,付出了道德沦落的代价,这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陷入无法回避的精神困惑中,同时也给世界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道德难题和精神危机。直接导致了西方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
事实上,消解写实绘画形式只能是西方官方的一方情愿;虽然官方极力扶持形式主义绘画,引导被剥削阶级脱离政治斗争的目的得以部分实现,但具有无限生命力的写实绘画仍然活跃在民间,得到了正义人们的热爱。1982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推出了165件写实绘画作品,参展法国春季沙龙,受到法国受众的热列欢迎,法国美术家协会的名誉主席保罗.昂比厄说:“我们的中国来宾送来的展品的一个特殊优点,是向我们表明了另一个侧面,即以前被如此忽视的生活中的趣闻或细节,也许是一种能启发人们高尚情操的力量,而且这种特点无可争议地是与造型艺术的本质协调一致的。”{5}西方社会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新道德观念的危害性,理性认识到重建传统人文道德的意义,理性认识到绘画的首要价值是教育。西方官方重回写实绘画是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正途,这是历史的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文明共同体意识形态。
注释:
{1}扎莫什金.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危机和个性[M].俄文版,莫斯科.
{2}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23.
{3}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52.
{4}房龙.艺术的故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576.
{5}保罗.昂比厄:世界美术.艺术的盛会[J].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