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过度亦或是教育不足一直以来是我国教育学者争论的焦点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视角出发,总结我国大学生出现过度教育问题的种种表现,诸如大学生就业率及起薪下降、“学非所用”及“高才低用”现象愈增等,分析得出劳动力市场上的供需矛盾、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以及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是导致过度教育问题的背后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个人四个方面出发给出相关对策,以期高等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
关键词:过度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教育过度问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的扩招始于 1995年,1999年起实行大规模扩招,据教育部发布的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4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 89.98 万人,这一数据在 2014年达到了 721万人,20年间,同比增长 701%。从 1970年至 2010年,全球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增长 500%,其中中国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300%;而与此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增长 140%。预计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劳动力市场该作何反应?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给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毕业生数量的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市场无法恰如其分吸纳人才;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固有的分割现象,使得劳动力缺乏流动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受到区域性的限制,引发大学生过度教育问题出现。
(二)研究意义
据北京城市学院教师刘金菊最新研究报告指出, 1990年中国的过度教育率为 7%,2000年增加到 12%,2010年为 28%,从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来测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过度教育率已远超其他城市。 [1]逐年上升的过度教育率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了最明显的反应,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正视问题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显得尤为必要,从现象入手,找出背后原因,反思不足之处,防止问题的继续恶化,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的表现
(一)就业率下降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前,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几乎为 100%,不论是政策因素亦或是客观条件,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工作人人有份且工作条件优厚。而如今,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香饽饽,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刘大为司长在《 2006年直属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研究生就业率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已略有下降,而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使得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已经显现。而大学毕业生作为更庞大的群体,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学非所用”
知识性失业的出现是过度教育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知识性失业是指一部分具有知識和技能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从事只需较低文化程度的工作。 [2]从我国目前的知识性失业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扩大招生比例的同时,并未对专业人数进行相应调整,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扎堆现象,出现知识性失业。随着就业形势下行,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为找到饭碗而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就业,从事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加重“学非所用”现象。
(三)“高才低用”
“高才低用”现象即高学历劳动力不得不从事较低学历者即可完成的工作,又可称为人才高消费。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僧多肉少”的局面日益严重,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学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一些用人单位在雇佣方面盲目攀比,人才降格使用,“学历病”等问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凸显。据悉,北京某高校招聘一学院辅导员,竟有 200多名研究生求职,其中有 60多名是来自重点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更有甚者,一些机关单位的厕所清理工也明码标价需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就业市场乱象丛生。
三、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现象的原因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
西方人力资本学说认为,劳动力供需曲线会在一个均衡点相交,该点就是劳动力供需平衡点。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劳动力供给曲线由初始位置向右下方移动,劳动力市场需求虽有所增加,但相对于供给方面的增加来说,其增长幅度较小。
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太多“赋予”用人单位方挑选的权利,他们总是可以用不变的工资水平招到比以往拥有更高素质的人,用人单位倾向于提高竞聘门槛,聘用高学历毕业生,导致高才低用,大材小用的现象出现。
(二 )高等教育结构失衡
一是高校学科,专业失衡。高校学科及专业的失衡是指一些高校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与当前社会需要不相符合,某些高校的冷门专业恰恰是市场的最为需要的;相反,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已饱和的情况下还扩大招生。例如近几年受现代科学技术带动,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社会需求旺盛,但由于处在行业新兴状态,高校还没有系统地形成与此相对应的专业,无法弥补需求缺口。
二是高等教育资源地区间的失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相应的,高校毕业生也显得更为集中,加之一二线城市本身经济较为发达,无论是薪资待遇,发展平台还是人脉资源,对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也希望跻身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来实现自身价值,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及一、二线城市人才相对过剩。
(三 )传统观念及择业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将读书作为提升自己社会层次地位的途径,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便是具体表现,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将获得高学历作为鲤鱼跳龙门的捷径,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将学历的高低作为招聘和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也存在一定偏差,大部分毕业生偏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工作;除此之外,对职业的“三六九等”划分也导致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些基层的、一线的工作,而热衷于去政府机关或者效益好且稳定的企业工作。 四、解决过度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
政府应进行总体性调整。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力度,根据现实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调整教育政策,及时弥补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确保国民教育处于合理、均衡的状态。可分别针对教育的专业性失衡,层次性失衡,区域性失衡等问题,对症下药。对于教育专业性失衡,政府应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热门专业人数过多而冷门专业寥寥数人的现象;对于层次性失衡,应当将教育事业与劳动力市場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断调整各学历各层次招生人数,保持人才结构的黄金比例;对于区域性失衡,三四线城市及中西部地区政府应着重培养特色专业,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产业并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建立特色专业。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自己的轨道技术专业优势,吸引不少包括东盟留学生在内的师生来华学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达地区的过度教育现象。
(二)高校
高校应从自身寻找问题与对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就业市场中无法充分吸收的专业毕业生,高校应及时对下一届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做相应改变。当然,这需要各大高校与劳动力市场及时信息对接,建立就业信息沟通、经验分享的平台,互相更好地配合;其次,高校教育质量问题随着扩招受到了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就班级上课人数问题,据了解,本科教育阶段一般每 60人一班,研究生教育在大部分公共课程方面也达到了约 60人每班,一节课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使师生很好的交流互动的班级人数应小于 30人,大班教育使得教育质量下滑。为改善现状,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教育投资、控制招生人数、提升教师素养,有效改善学生学习环境、保证学习成果,使教育投资获得对等的个人回报,学生学有所用,每一份时间和精力都得到充分利用。
(三 )个人
大学毕业生个人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定位自身,正确认识不只在一线城市才可以发挥自身价值,有些毕业生抱着一种“宁为凤尾,不做鸡头”的观念,认为只要是在大城市,混的再差也强过在中小城市,我们应该认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了解自身,找到合适的职业。此外,大学毕业生应制定恰当的职业目标,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发现自身所长,寻找与自身性格特点、能力高低相匹配的职业。对教育进行合理,适度的投资,针对“考研热”、“考证热”等风潮以及由此出现的教育失衡问题,建议大学毕业生应根据就业市场及自身情况选择是否要继续求学。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记者杜安娜 . 本科以上我国教育过度率超九成? [N]. 广州日报 ,2015-03-04008.
[2]李敏 ,毕钰婷 .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过度的表现及影响探析 [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03:1-2.
作者简介:王一迪(1993-),女,汉族,河南省南阳人,广东金融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关键词:过度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教育过度问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的扩招始于 1995年,1999年起实行大规模扩招,据教育部发布的 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1994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为 89.98 万人,这一数据在 2014年达到了 721万人,20年间,同比增长 701%。从 1970年至 2010年,全球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增长 500%,其中中国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300%;而与此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人数增长 140%。预计 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国家,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劳动力市场该作何反应?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给就业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毕业生数量的供过于求使得就业市场无法恰如其分吸纳人才;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市场固有的分割现象,使得劳动力缺乏流动性,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受到区域性的限制,引发大学生过度教育问题出现。
(二)研究意义
据北京城市学院教师刘金菊最新研究报告指出, 1990年中国的过度教育率为 7%,2000年增加到 12%,2010年为 28%,从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程度来测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过度教育率已远超其他城市。 [1]逐年上升的过度教育率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了最明显的反应,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路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正视问题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显得尤为必要,从现象入手,找出背后原因,反思不足之处,防止问题的继续恶化,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的表现
(一)就业率下降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前,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几乎为 100%,不论是政策因素亦或是客观条件,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工作人人有份且工作条件优厚。而如今,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香饽饽,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刘大为司长在《 2006年直属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研究生就业率在比较高的水平上已略有下降,而随着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的扩招,使得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已经显现。而大学毕业生作为更庞大的群体,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学非所用”
知识性失业的出现是过度教育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知识性失业是指一部分具有知識和技能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从事只需较低文化程度的工作。 [2]从我国目前的知识性失业的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在扩大招生比例的同时,并未对专业人数进行相应调整,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扎堆现象,出现知识性失业。随着就业形势下行,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为找到饭碗而选择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就业,从事完全陌生的领域,这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加重“学非所用”现象。
(三)“高才低用”
“高才低用”现象即高学历劳动力不得不从事较低学历者即可完成的工作,又可称为人才高消费。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僧多肉少”的局面日益严重,而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学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一些用人单位在雇佣方面盲目攀比,人才降格使用,“学历病”等问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凸显。据悉,北京某高校招聘一学院辅导员,竟有 200多名研究生求职,其中有 60多名是来自重点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更有甚者,一些机关单位的厕所清理工也明码标价需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就业市场乱象丛生。
三、导致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现象的原因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
西方人力资本学说认为,劳动力供需曲线会在一个均衡点相交,该点就是劳动力供需平衡点。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劳动力供给曲线由初始位置向右下方移动,劳动力市场需求虽有所增加,但相对于供给方面的增加来说,其增长幅度较小。
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太多“赋予”用人单位方挑选的权利,他们总是可以用不变的工资水平招到比以往拥有更高素质的人,用人单位倾向于提高竞聘门槛,聘用高学历毕业生,导致高才低用,大材小用的现象出现。
(二 )高等教育结构失衡
一是高校学科,专业失衡。高校学科及专业的失衡是指一些高校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与当前社会需要不相符合,某些高校的冷门专业恰恰是市场的最为需要的;相反,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在已饱和的情况下还扩大招生。例如近几年受现代科学技术带动,互联网金融专业的社会需求旺盛,但由于处在行业新兴状态,高校还没有系统地形成与此相对应的专业,无法弥补需求缺口。
二是高等教育资源地区间的失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相应的,高校毕业生也显得更为集中,加之一二线城市本身经济较为发达,无论是薪资待遇,发展平台还是人脉资源,对大学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同时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也希望跻身于主要劳动力市场来实现自身价值,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及一、二线城市人才相对过剩。
(三 )传统观念及择业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将读书作为提升自己社会层次地位的途径,认为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便是具体表现,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将获得高学历作为鲤鱼跳龙门的捷径,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将学历的高低作为招聘和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其次,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观念上也存在一定偏差,大部分毕业生偏向于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工作;除此之外,对职业的“三六九等”划分也导致大学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些基层的、一线的工作,而热衷于去政府机关或者效益好且稳定的企业工作。 四、解决过度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
政府应进行总体性调整。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力度,根据现实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调整教育政策,及时弥补教育发展中的不足之处,确保国民教育处于合理、均衡的状态。可分别针对教育的专业性失衡,层次性失衡,区域性失衡等问题,对症下药。对于教育专业性失衡,政府应给予正确的引导,避免热门专业人数过多而冷门专业寥寥数人的现象;对于层次性失衡,应当将教育事业与劳动力市場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断调整各学历各层次招生人数,保持人才结构的黄金比例;对于区域性失衡,三四线城市及中西部地区政府应着重培养特色专业,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产业并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建立特色专业。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自己的轨道技术专业优势,吸引不少包括东盟留学生在内的师生来华学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发达地区的过度教育现象。
(二)高校
高校应从自身寻找问题与对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就业市场中无法充分吸收的专业毕业生,高校应及时对下一届该专业的招生人数做相应改变。当然,这需要各大高校与劳动力市场及时信息对接,建立就业信息沟通、经验分享的平台,互相更好地配合;其次,高校教育质量问题随着扩招受到了愈来愈多人的质疑。就班级上课人数问题,据了解,本科教育阶段一般每 60人一班,研究生教育在大部分公共课程方面也达到了约 60人每班,一节课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使师生很好的交流互动的班级人数应小于 30人,大班教育使得教育质量下滑。为改善现状,必须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教育投资、控制招生人数、提升教师素养,有效改善学生学习环境、保证学习成果,使教育投资获得对等的个人回报,学生学有所用,每一份时间和精力都得到充分利用。
(三 )个人
大学毕业生个人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定位自身,正确认识不只在一线城市才可以发挥自身价值,有些毕业生抱着一种“宁为凤尾,不做鸡头”的观念,认为只要是在大城市,混的再差也强过在中小城市,我们应该认清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了解自身,找到合适的职业。此外,大学毕业生应制定恰当的职业目标,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发现自身所长,寻找与自身性格特点、能力高低相匹配的职业。对教育进行合理,适度的投资,针对“考研热”、“考证热”等风潮以及由此出现的教育失衡问题,建议大学毕业生应根据就业市场及自身情况选择是否要继续求学。
参考文献
[1]广州日报记者杜安娜 . 本科以上我国教育过度率超九成? [N]. 广州日报 ,2015-03-04008.
[2]李敏 ,毕钰婷 .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过度的表现及影响探析 [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03:1-2.
作者简介:王一迪(1993-),女,汉族,河南省南阳人,广东金融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广东金融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