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制约县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问题仍然不少,为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开展安全生产现状调查,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具体建议和改正措施。
[关键词]供电企业 安全生产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0-0102-01
电力生产安全稳定是供电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供电局相继发生了误操作、人员电弧灼伤和人身触电等事故,暴露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安全基础不够牢固。以下笔者对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现状调查分析,进行深刻剖析,供各单位借鉴学习。
1 安全生产现状
1.1 电网概况
××供电局是省属一流县供电企业,承担着全县电网建设、运行、维护和经营管理,为16个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和117万人民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供应和服务。境内拥有50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变电所4座,110千伏变电所17座,35千伏变电所16座。
1.2 人力资源简况
企业用工总量979人,其中全民职工479 人,农电工477人,劳务派遣用工23人;平均年龄40.6岁,40岁及以上261人;专科及以上学历152人,中高级职称31人,高级技师1名、技师22名、高级工19名、中级工74名。
1.3 安全指标情况
2010年发生1起农业人身伤害事故,供电设备损坏事件2起,供电设备一类障碍15起,数据同比2009年同期均有所增加,有设备原因,也有人员责任性原因。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人员素质
⑴年龄结构偏大。45岁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为50.14%,随着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安全生产日益感到力不从心。
⑵高学历、技能人才缺乏。人员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随着大量新设备的涌入,一线生产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引进新技术和应用新设备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⑶基层人员不足。随着电网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又从基层抽调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充实到管理岗位,造成一线生产人员严重短缺,外线工从08年140多人锐减到65人,应付常规运维工作困难。
⑷一线人员缺少培训。目前各级教育和各类培训大多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电力技术发展的需要。
2.2 管理体制
⑴人员配置不够合理。管理、技术和其他人员有227人,从事一线输配电运行和检修人员所占比例较少。
⑵体制性问题难以破解。用工性质复杂;一线人员安全风险高、压力大,思想不稳定,不愿担任工作负责人等关键岗位。
⑶制度执行不到位。
⑷安全考核难度大。
2.3 外包工程管理
⑴管理形式多样。有主业直接发包,也有通过多经企业转包,后者因自身的安全管理与主业有差距,“以包代管”现象难以避免。
⑵重效益、轻管理。外包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未能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作业现场缺乏安全监管;由于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手段,造成施工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⑶高资质、低技能。外包施工人员素质低下,违章作业屡禁不止。人员取证渠道多,资质审查难以确认其真实性。
⑷未正常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2.4 电力设施保护
⑴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外来人员多,非法收购点遍地开花,电力设施盗窃案件居高不下,仅2008年直接经济损失107万元。
⑵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建筑有增无减,“三线”搭挂无处不在,野蛮施工、交通肇事等现象时有发生。
2.5 生产管理
⑴设备厂家在产品设计时未考虑安防措施;设备型号多,运检人员对设备性能、维护要求熟悉程度不够;备品备件通用性差,缺陷不能及时处理,加大运维安全风险。
⑵设备运行环境差,小区开关站无SF6通风和在线检测装置,对运行检修人员的危害性较大;环网柜和分支箱环境恶劣,无除湿、防潮功能,设备易腐蚀,导致绝缘性能下降。
⑶不同厂家、不同设计、不同型号设备的电气防误逻辑回路不统一,加大误操作风险。
⑷新设备带病投运,隐蔽工程把关不严,存在基础下沉、杆塔基础与设计图纸不符等。
⑸运行管理不到位,设备命名不规范,巡视不正常,缺陷处理不及时。
3 加强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的思考建议
3.1 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努力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⑴引进新生力量,充实生产一线。将新进高学历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输送新鲜血液解决一线人员青黄不接、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通过招人,补充生产一线;整合人力资源,组建运行维护和故障报修中心。
⑵认真开展生产组织模式调整。合理调剂一线生产人员比例,使有限的人力资源最优化。
⑶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规范作业行为。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用工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积极开展一线员工新技术和新设备培训。
3.2 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制度执行与考核
⑴进一步实现安全生产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提高一线人员安全考核奖,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其安于本职工作。
⑵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加强制度宣贯,提高人员认识能力,并熟练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制度奖罚考核,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全面推广绩效考核,创造良好的考核环境。
3.3 规范工程承发包,切实履行安全职责 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履行安全职责,严格审查队伍资质和人员资格,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规范外包工程,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⑵加强外包人员管理,指导、督促完善劳动合同,约束外包单位与外包人员履行劳动合同义务,减少用工双方的摩擦。
⑶加强考核,对首次进入的外包单位实行试用,将其承接的第一个工程作为考核工程,完工后组织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决定是否继续留用;开展年度考评,考评不合格的进行清退,警告的责令其内部整改,优秀的在工程招标中优先录用;建立健全承发包联动的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动态检查,及时纠正违章。
⑷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对外包人员进行安全知识、作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外包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3.4 集中全社会力量,保护电力公共设施
⑴积极借鉴其他单位先进经验,结合工作实施细则;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和用户职责,严厉打击电力设施偷盗分子。
⑵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是做好电力设施保护的基本工作要求,强调行政许可合法化,协调各方关系;加大电力设施人防、技防和物防投入,适应新形势需要。
⑶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力度,宣传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普及农村安全用电知识;以案说法,注重舆论引导。
⑷积极配合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机构,定期召开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及时将问题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争取地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健全镇、村、户三级保护组织,实行有偿管护,形成乡镇包线、村包台区、人包杆的管理模式。
3.5 从电网建设源头着手,提升设备运行管理水平
⑴采用规范设计、质量稳定、性能优良、厂家信誉好的电气设备,对达不到防误要求的设备实行一票否决。同一地区做到选型统一,避免同类产品结构不一致、辅助设备通用性差、操作程序不同等现象,从源头上堵住设备质量问题。
⑵加快配网建设,加大典型设计的应用和推广;逐步改善电气设备运行环境,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
⑶严格执行设备三级验收制度,严把工程质量验收关,加强隐蔽工程监理,确保基建项目零缺陷移交投运。
⑷积极推广标准化作业和危险点预控,实施“四明确、四检查、四把关”检修作业安全规范,使检修作业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⑸及时消除设备紧急和重要缺陷,结合计划性检修做好一般缺陷的消缺工作;加强缺陷流程管理,实现缺陷处理闭环管理。
4 结语
总之,县供电企业目前还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并非不可控、不能控,关键是我们没有认真在控。各级人员只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真正有效地实现安全生产的在控局面。
[关键词]供电企业 安全生产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0-0102-01
电力生产安全稳定是供电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平稳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几年来,××供电局相继发生了误操作、人员电弧灼伤和人身触电等事故,暴露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反映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安全基础不够牢固。以下笔者对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现状调查分析,进行深刻剖析,供各单位借鉴学习。
1 安全生产现状
1.1 电网概况
××供电局是省属一流县供电企业,承担着全县电网建设、运行、维护和经营管理,为16个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和117万人民生产、生活提供电力供应和服务。境内拥有500千伏变电所1座,220千伏变电所4座,110千伏变电所17座,35千伏变电所16座。
1.2 人力资源简况
企业用工总量979人,其中全民职工479 人,农电工477人,劳务派遣用工23人;平均年龄40.6岁,40岁及以上261人;专科及以上学历152人,中高级职称31人,高级技师1名、技师22名、高级工19名、中级工74名。
1.3 安全指标情况
2010年发生1起农业人身伤害事故,供电设备损坏事件2起,供电设备一类障碍15起,数据同比2009年同期均有所增加,有设备原因,也有人员责任性原因。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人员素质
⑴年龄结构偏大。45岁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为50.14%,随着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安全生产日益感到力不从心。
⑵高学历、技能人才缺乏。人员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主,随着大量新设备的涌入,一线生产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引进新技术和应用新设备存在着较大的障碍。
⑶基层人员不足。随着电网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又从基层抽调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人员充实到管理岗位,造成一线生产人员严重短缺,外线工从08年140多人锐减到65人,应付常规运维工作困难。
⑷一线人员缺少培训。目前各级教育和各类培训大多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电力技术发展的需要。
2.2 管理体制
⑴人员配置不够合理。管理、技术和其他人员有227人,从事一线输配电运行和检修人员所占比例较少。
⑵体制性问题难以破解。用工性质复杂;一线人员安全风险高、压力大,思想不稳定,不愿担任工作负责人等关键岗位。
⑶制度执行不到位。
⑷安全考核难度大。
2.3 外包工程管理
⑴管理形式多样。有主业直接发包,也有通过多经企业转包,后者因自身的安全管理与主业有差距,“以包代管”现象难以避免。
⑵重效益、轻管理。外包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未能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作业现场缺乏安全监管;由于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手段,造成施工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⑶高资质、低技能。外包施工人员素质低下,违章作业屡禁不止。人员取证渠道多,资质审查难以确认其真实性。
⑷未正常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
2.4 电力设施保护
⑴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外来人员多,非法收购点遍地开花,电力设施盗窃案件居高不下,仅2008年直接经济损失107万元。
⑵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建筑有增无减,“三线”搭挂无处不在,野蛮施工、交通肇事等现象时有发生。
2.5 生产管理
⑴设备厂家在产品设计时未考虑安防措施;设备型号多,运检人员对设备性能、维护要求熟悉程度不够;备品备件通用性差,缺陷不能及时处理,加大运维安全风险。
⑵设备运行环境差,小区开关站无SF6通风和在线检测装置,对运行检修人员的危害性较大;环网柜和分支箱环境恶劣,无除湿、防潮功能,设备易腐蚀,导致绝缘性能下降。
⑶不同厂家、不同设计、不同型号设备的电气防误逻辑回路不统一,加大误操作风险。
⑷新设备带病投运,隐蔽工程把关不严,存在基础下沉、杆塔基础与设计图纸不符等。
⑸运行管理不到位,设备命名不规范,巡视不正常,缺陷处理不及时。
3 加强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的思考建议
3.1 合理配置人员结构,努力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⑴引进新生力量,充实生产一线。将新进高学历人才充实到生产一线,输送新鲜血液解决一线人员青黄不接、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通过招人,补充生产一线;整合人力资源,组建运行维护和故障报修中心。
⑵认真开展生产组织模式调整。合理调剂一线生产人员比例,使有限的人力资源最优化。
⑶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规范作业行为。根据不同层次和不同用工的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积极开展一线员工新技术和新设备培训。
3.2 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制度执行与考核
⑴进一步实现安全生产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要求。提高一线人员安全考核奖,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其安于本职工作。
⑵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加强制度宣贯,提高人员认识能力,并熟练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严格按制度奖罚考核,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全面推广绩效考核,创造良好的考核环境。
3.3 规范工程承发包,切实履行安全职责 ⑴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履行安全职责,严格审查队伍资质和人员资格,制定相应管理制度规范外包工程,实行全过程动态管理。
⑵加强外包人员管理,指导、督促完善劳动合同,约束外包单位与外包人员履行劳动合同义务,减少用工双方的摩擦。
⑶加强考核,对首次进入的外包单位实行试用,将其承接的第一个工程作为考核工程,完工后组织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决定是否继续留用;开展年度考评,考评不合格的进行清退,警告的责令其内部整改,优秀的在工程招标中优先录用;建立健全承发包联动的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动态检查,及时纠正违章。
⑷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对外包人员进行安全知识、作业技能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外包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3.4 集中全社会力量,保护电力公共设施
⑴积极借鉴其他单位先进经验,结合工作实施细则;通过地方立法进一步明确政府、企业和用户职责,严厉打击电力设施偷盗分子。
⑵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是做好电力设施保护的基本工作要求,强调行政许可合法化,协调各方关系;加大电力设施人防、技防和物防投入,适应新形势需要。
⑶加大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力度,宣传电力设施保护法律法规,普及农村安全用电知识;以案说法,注重舆论引导。
⑷积极配合电力设施保护工作机构,定期召开电力设施保护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及时将问题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争取地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对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健全镇、村、户三级保护组织,实行有偿管护,形成乡镇包线、村包台区、人包杆的管理模式。
3.5 从电网建设源头着手,提升设备运行管理水平
⑴采用规范设计、质量稳定、性能优良、厂家信誉好的电气设备,对达不到防误要求的设备实行一票否决。同一地区做到选型统一,避免同类产品结构不一致、辅助设备通用性差、操作程序不同等现象,从源头上堵住设备质量问题。
⑵加快配网建设,加大典型设计的应用和推广;逐步改善电气设备运行环境,不断提高供电可靠性。
⑶严格执行设备三级验收制度,严把工程质量验收关,加强隐蔽工程监理,确保基建项目零缺陷移交投运。
⑷积极推广标准化作业和危险点预控,实施“四明确、四检查、四把关”检修作业安全规范,使检修作业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
⑸及时消除设备紧急和重要缺陷,结合计划性检修做好一般缺陷的消缺工作;加强缺陷流程管理,实现缺陷处理闭环管理。
4 结语
总之,县供电企业目前还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并非不可控、不能控,关键是我们没有认真在控。各级人员只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真正有效地实现安全生产的在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