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朗与诚实是自我满足与快乐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提出:“开朗与诚实是实现自我满足的潜势和体验快乐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这样看待快乐的来源是有一定道理的。快乐的人一定开朗、诚实。老年人要使自己快乐,必须心胸开朗,言行一致,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有快乐,才能享受人生。
以下三位百岁老人的事例就很说明问题。
北京通县百岁老人李兰波,年轻时跑山西、内蒙古等地做小生意,有次买回一批货物不幸被火烧光,他幽默地说:“不怪天、不怪地,全怪自己放的不是地方。财能去,也能来。”还有一次,他的宝贝翡翠旱烟袋嘴被小孙子磕碎了,他笑着对儿子说:“想办法捆一捆吧。”他对这些不顺心的事件都能冷静对待,真是大怒不怒寿自高。这种愉快情绪能使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兴奋和抑制有规律地交替,植物神经便趋于稳定,有利于健康。
广西百岁老人罗边政(127岁),早年父母双亡、子女夭折,以后又丧夫。这位悲惨命运的孤人屋漏又遭连夜雨,她辛辛苦苦积攒的布、粮、钱又全部被抢,房屋被烧,一夜之间无家可归。但她坚定地说:“有人就有财,只要勤劳就有吃有穿。”经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还笑口常开,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她说:“唱歌使我心情舒畅。”
广东百岁老人黄家齐,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并公费赴美留学,取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总工程师、大学教授,那时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处于顺境。但到老却遭受过两次沉重磨难,七十多岁时被划为“右派”,下乡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80岁恰逢“文革”,成为“横扫”的对象,被批斗,但他能从京戏中苦中求乐,梅兰芳的京剧唱片曾伴随他度过无数个困难的时光。
以上实例都说明,百岁老人都想得开,无论碰到多少困难,遭受多大打击,他们能承受并能从好的方面着想。他们既能忍受一切折磨,又能微笑等待光明;他们心胸开朗,善于解脱,容易满足,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以上是说明百岁老人能承受打击才能长寿,不是在特殊灾难情况下,只要想得开就能做到平静也能长寿,才能有愉快的人生。情绪稳定是很关键的。
二、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骤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能接受既成的事实,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骤。”名作家林语堂在他所著的《生活的艺术》中也有此观点:“能接受最坏的情况,我认为在心理上就能让你发挥新的能力。”当一个人接受了最坏的情况,就没有什么可发愁的了。在我们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甚至是极其不幸的事,对待这些事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想办法适应;另一种是让忧郁与悲伤毁灭自己。爱国将领张学良过了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活,却健康长寿,他就是一位能面对现实、随遇而安,排除烦闷的人。
三、为今天而生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
日本井上胜也等人调查研究老年人生死观得出了一个平凡的结论——“为今天而生”,这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在调查研究老年人生死观时,他们发现老年人有暴死愿望和回归愿望。暴死愿望不真实,回归愿望不现实,了解到老年人所处的困境、沉重的心情,因而得出了这个结论。老年人如果对过去懊恼对未来担忧,就不可能过得轻松愉快。
美国卡内基说:“生活在和别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日里”这16个字可以使人排除烦恼,可以使人振奋,可以使人成功,可以使人健康,可以使人欢乐。一位老知识分子,在她重病手术后,老伴又突然去世,这一双重打击,令她难以承受,她哀叹昨天,担心未来,懊恼、悲伤难以自拔,后来从《人性的优点》这本书上看到:“用铁门把过去与未来割断”,“生活在和别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日里”这对她启发很大,使她从消沉到振作,鼓起勇气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从此,她不因虚度夕阳而后悔,好好掌握今天,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身体逐渐恢复,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得到了快乐。
老年人要过好每个今天的意思是说不要无所事事,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家庭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要有目的地生活。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对生活作不同的安排,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
有一位老教授说:“我退休后每天安排,继续从事我的业务工作,在忙碌中得到了成果,又不像过去那样累,生活得很潇洒。”
有一位学画的老人说:“我过去是画盲,现在是画迷,当我得奖时,真是乐趣横生,连孙子都为我高兴。”
有一位喜爱锻炼的老人说:“每天早起锻炼,增强了体质,跳舞还使我忘了年龄,人说我年轻了,一跳一扭真是其乐无穷。”
有一位老作家说:“我虽然年过古稀,但每天我仍然抓紧写作,看不完的材料,写不完的书,真是忙中有乐。”
有一位喜欢家务劳动的老人说:“我每天清早买菜,回来根据食谱做菜,孩子回来,看到摆在桌上的菜饭,高兴地拿起筷子连声说好吃、好吃时,我真高兴能为孩子们服务,自己感到过得有意义。”
总之,老年人过好每个“今天”,就会使生活带有色彩,使生活富有朝气,过得有意义,获得无比的乐趣。
(责编:辛娅)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提出:“开朗与诚实是实现自我满足的潜势和体验快乐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这样看待快乐的来源是有一定道理的。快乐的人一定开朗、诚实。老年人要使自己快乐,必须心胸开朗,言行一致,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有快乐,才能享受人生。
以下三位百岁老人的事例就很说明问题。
北京通县百岁老人李兰波,年轻时跑山西、内蒙古等地做小生意,有次买回一批货物不幸被火烧光,他幽默地说:“不怪天、不怪地,全怪自己放的不是地方。财能去,也能来。”还有一次,他的宝贝翡翠旱烟袋嘴被小孙子磕碎了,他笑着对儿子说:“想办法捆一捆吧。”他对这些不顺心的事件都能冷静对待,真是大怒不怒寿自高。这种愉快情绪能使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兴奋和抑制有规律地交替,植物神经便趋于稳定,有利于健康。
广西百岁老人罗边政(127岁),早年父母双亡、子女夭折,以后又丧夫。这位悲惨命运的孤人屋漏又遭连夜雨,她辛辛苦苦积攒的布、粮、钱又全部被抢,房屋被烧,一夜之间无家可归。但她坚定地说:“有人就有财,只要勤劳就有吃有穿。”经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还笑口常开,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她说:“唱歌使我心情舒畅。”
广东百岁老人黄家齐,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并公费赴美留学,取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总工程师、大学教授,那时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处于顺境。但到老却遭受过两次沉重磨难,七十多岁时被划为“右派”,下乡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80岁恰逢“文革”,成为“横扫”的对象,被批斗,但他能从京戏中苦中求乐,梅兰芳的京剧唱片曾伴随他度过无数个困难的时光。
以上实例都说明,百岁老人都想得开,无论碰到多少困难,遭受多大打击,他们能承受并能从好的方面着想。他们既能忍受一切折磨,又能微笑等待光明;他们心胸开朗,善于解脱,容易满足,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以上是说明百岁老人能承受打击才能长寿,不是在特殊灾难情况下,只要想得开就能做到平静也能长寿,才能有愉快的人生。情绪稳定是很关键的。
二、接受既成事实是克服不幸的第一步骤
应用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说:“能接受既成的事实,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骤。”名作家林语堂在他所著的《生活的艺术》中也有此观点:“能接受最坏的情况,我认为在心理上就能让你发挥新的能力。”当一个人接受了最坏的情况,就没有什么可发愁的了。在我们生活中总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甚至是极其不幸的事,对待这些事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想办法适应;另一种是让忧郁与悲伤毁灭自己。爱国将领张学良过了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活,却健康长寿,他就是一位能面对现实、随遇而安,排除烦闷的人。
三、为今天而生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
日本井上胜也等人调查研究老年人生死观得出了一个平凡的结论——“为今天而生”,这就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准则。在调查研究老年人生死观时,他们发现老年人有暴死愿望和回归愿望。暴死愿望不真实,回归愿望不现实,了解到老年人所处的困境、沉重的心情,因而得出了这个结论。老年人如果对过去懊恼对未来担忧,就不可能过得轻松愉快。
美国卡内基说:“生活在和别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日里”这16个字可以使人排除烦恼,可以使人振奋,可以使人成功,可以使人健康,可以使人欢乐。一位老知识分子,在她重病手术后,老伴又突然去世,这一双重打击,令她难以承受,她哀叹昨天,担心未来,懊恼、悲伤难以自拔,后来从《人性的优点》这本书上看到:“用铁门把过去与未来割断”,“生活在和别的日子完全隔绝的今日里”这对她启发很大,使她从消沉到振作,鼓起勇气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从此,她不因虚度夕阳而后悔,好好掌握今天,从事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身体逐渐恢复,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得到了快乐。
老年人要过好每个今天的意思是说不要无所事事,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于社会、家庭和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要有目的地生活。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对生活作不同的安排,让每天都过得有意义。
有一位老教授说:“我退休后每天安排,继续从事我的业务工作,在忙碌中得到了成果,又不像过去那样累,生活得很潇洒。”
有一位学画的老人说:“我过去是画盲,现在是画迷,当我得奖时,真是乐趣横生,连孙子都为我高兴。”
有一位喜爱锻炼的老人说:“每天早起锻炼,增强了体质,跳舞还使我忘了年龄,人说我年轻了,一跳一扭真是其乐无穷。”
有一位老作家说:“我虽然年过古稀,但每天我仍然抓紧写作,看不完的材料,写不完的书,真是忙中有乐。”
有一位喜欢家务劳动的老人说:“我每天清早买菜,回来根据食谱做菜,孩子回来,看到摆在桌上的菜饭,高兴地拿起筷子连声说好吃、好吃时,我真高兴能为孩子们服务,自己感到过得有意义。”
总之,老年人过好每个“今天”,就会使生活带有色彩,使生活富有朝气,过得有意义,获得无比的乐趣。
(责编:辛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