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热

来源 :高考进行时·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haj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展示】
  回顾2012年热点人物,不得不提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发布消息不久,李长春即致信中国作协表示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几天后,莫言家乡山东高密政府表示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等,并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
  【热点解读】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本只是一个作家获得了文学领域内的荣誉,但在今日的中国,却已然成为一个社会事件。
  在政府有一些相应措施之外,市场经济给莫言获奖的事件加上了更多关注的砝码。大大小小的书店,迅速为莫言作品设立专柜,柜台上明明空空如也,却可以堂堂正正地称之为“销售一空”。印刷厂接到大量莫言全集的订单,响应市场需求,连夜加班印制。各种临时上马的小册子,如《莫言散文》《莫言小说选》充斥市场,一派繁荣。诸多影视公司开始密切关注莫言作品,联系版权购买和改编事宜。一位工程师数年前花1 000元注册的“莫言醉”酒类商标转手卖出1 000万的高价,在当下实实在在地上演了一回“一本万利”的人间喜剧。
  种种现象,不得不让人疑惑,这是又一次国民虚荣的短暂胜利,或是可以期待着将充斥市场的通俗读物转化成纯文学回归的大好契机?作家莫言,因何能影响到酒类商标的市场价格?究竟是文化推动了经济,还是经济“强奸”了文化?
  民间舆论从来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一些知名或非知名的作家或公知,此时都积极地发表自己对莫言的评价,有些人阐明了文学理念不同,无法欣赏莫言的作品;有些人则抬出马尔克斯、卡夫卡等曾获诺贝尔奖的世界名家,以此彰显莫言的分量不足;也有一些人,冷嘲热讽地一句“诺贝尔,凭他也配?”仿佛指摘莫言的不足,就能彰显自己学术高深或特立独行一样。
  年轻的读者去书店买了一本莫言小说,兴高采烈地拍了照片发在微博上,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只听说红高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去书店里抢了一本回来,好开心”。
  也有读者心态微妙地表示:“我一直都很喜欢莫言的作品,但现在他这么红,这么多人追捧,我反而觉得心里怪怪的,不愿意再对人说我喜欢莫言了。”
  从众心理与拒绝平庸,喜欢的人不愿意说出来,不喜欢的人却热衷于附庸风雅。到底附庸者跟风,还是讳言者做作?而那些粗暴的否定与抨击,常常只是心理卑弱的表现。
  此刻身处巅峰的莫言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只平静地说:“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这不是体育比赛,我清楚中国有很多作家写得和我一样好,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如果因为这个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没有意思了。应该尽快忘掉这件事,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当被人问及“您是否幸福”时,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继而补充,获这个奖,给他的压力很大。
  而当莫言的微博关注在短短几天内从几十万激增至几百万时,他只在微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大家风范,自当如是!
  【运用方向】
  话题一:“随”有时是一种盲从,源于内心的动乱。
  话题二:面对非议,心怀感激。
  【作文片段一】
  今年,货真价实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普罗大众自然开心,一种所谓的民族荣誉感不由分说地涌上心头,仿佛获了诺奖就意味着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此登堂入室,即便自己从未拜读,也要与有荣焉;领导自然也开心,这是不请自来的政绩,莫言获奖,当然要归功于领导有方,体制有功。但在领导们沾沾自喜的时候,又有公知忙不迭地跳出来,论说莫言其实名不副实,一些民众听了跟着频频点头,随即调转枪头非难莫言,臧否名人向来是那些空虚鄙薄之人发挥的最好舞台。
  可是,莫言去哪儿了呢?谁在乎莫言辛苦耕耘的文字?莫言被人为地符号化了,夸他的人视之若圣,贬他的人又待之如魔,而符号化了的莫言背后,真正的莫言只能变成一个旁观者,无奈地看着自己被不停地从一个舞台推向另一个舞台。
  其实,只关注诺奖,不关注作品,是一个民族缺乏文艺鉴赏力,又对本国文学缺乏自信的心态之下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对诺奖的看重,起码表现出一个民族对文艺仍然有关注和期许,从这点看来,倒也不算无可救药。
  (芦浩)
  【作文片段二】
  官方捧杀莫言,民间挤兑莫言的现象,让我想起鲁迅的作品《捧与挖》,这样做会毁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与创作。我相信,并没有一个作家纯粹只是为了获奖而写作,对于这件事情,我们更应该关注文学本身,而非聚焦于个人。
  但同时,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希望我们可以拿出自信,从容应对种种关注的目光,毕竟,现在的我们距离一个文化强国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丁晶)
  【作文片段三】
  奖杯何重,毁誉何轻,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看到身处热议之中的莫言先生,没有辩白,也没有陈说,只是在等这些人厌倦,等这件事淡去。正如他的笔名一样,不说,只做,一切自然就如水到渠成。
  (樊静妍)
  【作文片段四】
  其实,从抓着“诺贝尔奖”喋喋不休开始,众人的天秤就已经错误地倾斜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那些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是为了让世界一起肯定这些执着的人所做的贡献。而现在,一切都相反,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这四个字的关注度已远远超过了其内涵,人们忘却了奖项设立的初衷,甚至忘却了它只是这个地球上众多国际奖项中的一个而已。
  多年以来,国人为什么总抓着诺贝尔奖不放?为什么拿到手后又迫不及待地摆出一份唾弃之的姿态?
  我认为,国人总抓着诺贝尔奖不放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的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迫切地想获得世界的认可,盛世大唐成为了最令人自豪也最令人不甘的久远历史。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哪一项不是斥资亿元以博世界人民一叹?内销产品粗制滥造,出口商品却质优价廉,难道本国在国外的声誉比国民自身的幸福生活更重要吗?正因为自己没有底气,才更要从别人那里获得些许的安慰,但说到底还是心虚自卑在作怪罢了。
  作家得了文学奖,人们不关注作品内涵反关注奖项;演员出了名,人们不关注演技,反关注绯闻,歌手成了名,人们不听歌声,反评论长相。急切而错误的心理不断误导着众人,对于声望名气的过度关注使我们错过了许多本应关注的美好本质。
  诺贝尔奖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莫言借此机会也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熟人。但多年后,当人们提起他时,能想到的是否只剩下了文学奖和一本《红高粱》?如果是的话,作家莫言未免太可悲了。
  (齐钰)
  (作者:宗蓓,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文题亮相  作文题为第7页“本期作文”。  自我检测  你如何审题?  你如何立意?  你如何构思?  你如何选材?  你会选择哪种文体?  写作指导  美,无处不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听觉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视觉美;陶铸的“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则是指心灵美。  从源流来看,美可分为生活美和艺术美。所谓生活美,并不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美是生活”,而是泛指生活中的各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学的标尺  伍立杨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激发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诚如外媒所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学过去数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顷见有博客文章说莫言,论其思想不如A,论其激情不如B,论其人性通透不如C,论其诗意机巧不如D……云云,其实这是一种误读。今次莫言的得奖理由是他“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融合在一起的虚幻(或幻觉)现实主义”;由此可知,虽有
期刊
推荐人语  作家许达然在《远方》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曾支配了西洋的中古史,而使人们不惜牺牲世上的幸福,以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进那远方。可是一直没有人从天堂回来,因此到现在人们还在向往天堂,而且天堂似乎越来越美了。”这段话写出了人们的向往,也写出了人们的苦恼,寻美而不得,究其原因,把希望交给了上帝而不是自己。  其实,美是无处不在的,美在自然——
期刊
读前思考:本文由古及今,从《诗经》到生活,给我们展现出了最卑微最普通的狗尾草的摇曳风姿,语言诗意而富有哲理。文中作者具体表达了对狗尾草的哪些情感?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狗尾草摇曳的夏天  储劲松  越是“卑微”的事物,越是能保持旺盛而长久的生命力,就比如摇曳在这个夏天的狗尾草。这种毛茸茸的小植物,早在距今137亿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就是大佬恐龙的隔壁邻居。身躯庞大、不可一世的恐龙,在6500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余光中:在诗里喊魂,在歌中怀乡  夏榆  跟余光中面对面的时候,他额前稀疏的银发就显得醒目。  老人温和的面孔清瘦,充满书卷气息。他使用温软的南方普通话言说。  言说不能达意时借助手势,他的身材矮小,手臂瘦弱,手指长如竹节。  见面的时间是仓促的,他正在打点行装,1小时之后就要离开北京踏上返回台湾的旅途。  然而,短暂的时间并没影响他谈话的兴致。我们就在他
期刊
【时文呈现】  “古城热”切莫丢了文化魂  文化建设需要防止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
期刊
【时文呈现】  舆论为谁而变  朱永祥  舆论如南橘北枳,什么土壤结什么果子。  有朋友这样感叹:为什么冷静理性的声音总是“嘤嘤咿咿”,反倒是夸张出位的言论能够大行其道,并让人深信不疑,进而亢奋狂躁、团结行动。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演讲中讲过一则故事:  一天早上,村子里一个老太太满脸愁容,孩子问怎么了,她说:“我总觉得村里会有大难。”儿子出门打台球,碰到一击就中
期刊
【难点分析】  高考语言表达与运用是高考命题的一块试验田,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实用性及人文性,它是突破高考“读”与“写”重要的局部操作与分解动作,是高考大段地“读”与大段地“写”的基础。江苏高考分值一般为9分,能力层级为E级,它难在:  ①思辨性。语言表达运用题考查的是“写”,“写”的内核却是“思”。它要求同学们有相当的阅读积淀和理性思维。  ②开放性。语言表达题形式活泼、贴近生活、注重实用、富有情
期刊
【难点分析】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头戏,具有“高赋分值,多赋分点”的命题特点,其中文意分析题及翻译是难点。它难在:  ①探究性。同学们要能通过文中所写人物及围绕人物发生的事情,探究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  ②综合性。它涉及面广,是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综合检测。  【难点突破一】  破解文言文综合分析  题干扰项设置的密码  综观2012年高考试卷,
期刊
典 型 例 题  例1(2012·苏州市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题目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错 答 列 举  《考试说明》中指出,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