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导入新课;方法
一堂好课如果有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课前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也就是用已知知识做铺垫,顺势过渡到新知识。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的知识可直接过渡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复习作为导语,有利于知识间衔接,使学生对历史线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结合教材重点,以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以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等问题。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学习要求。
三、谈话导入法
上课开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两种:
1.电影谈话法
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通过电影《林则徐》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以加强教学效果。
2.概括谈话法
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如上“贞观之治”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人们就会想起秦王李世民,诗人李白、杜甫,女皇武则天,杨贵妃、安史之乱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回唐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四、故事典故导入法
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缅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讲故事了。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或典故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可引入“烽火戏诸侯”等典故。当然,运用故事典故法时,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要切合课文,并且不能花太多时间。
五、引用材料导入法
材料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课堂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颇有先声夺人之妙。引用材料一般有两种方式:
1.诗词对联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中共一大”时,可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之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烟雨楼联)学生会对“中共一大”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2.图片文字导入法
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残迹和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翻开140多年的历史,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电教媒体导入法
电教媒体富于感染力,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战略大决战”一课开始前,教师可播放一曲威武雄壮的战歌《民主青年进行曲》,同时配上《刘胡兰英勇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图片,触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带动学生内心的变化,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七、诗词导入法
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笔者先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图解导入法、音乐导入法等方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苏强.新课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导入新课;方法
一堂好课如果有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课前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复习导入法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新课,也就是用已知知识做铺垫,顺势过渡到新知识。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的知识可直接过渡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复习作为导语,有利于知识间衔接,使学生对历史线索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但它往往缺少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设问导入法
设问法是结合教材重点,以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存疑的形式诱导学生,以悬念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如“秦王扫六合”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等问题。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学习要求。
三、谈话导入法
上课开始,教师可先通过对一个历史片段的描绘,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环境,然后师生共同谈论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亲切感。谈话法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引导富于启发性和灵活性。谈话法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两种:
1.电影谈话法
从大家熟悉的电影小说谈起,唤起他们的回忆,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导入新课学习。如“鸦片战争”一课就可通过电影《林则徐》来开头。现在有不少历史题材的电影,历史课中可以充分利用,以加强教学效果。
2.概括谈话法
结合教材重点,先向学生概括展示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问题,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如上“贞观之治”一课时,可先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全貌:“唐,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王朝,每当提到它,人们就会想起秦王李世民,诗人李白、杜甫,女皇武则天,杨贵妃、安史之乱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这样的导语,把学生带回唐朝,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本课和以后几课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四、故事典故导入法
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缅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讲故事了。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或典故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可引入“烽火戏诸侯”等典故。当然,运用故事典故法时,要注意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要切合课文,并且不能花太多时间。
五、引用材料导入法
材料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课堂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颇有先声夺人之妙。引用材料一般有两种方式:
1.诗词对联导入法
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中共一大”时,可用这样一副对联导入:“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之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题嘉兴南湖烟雨楼联)学生会对“中共一大”留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2.图片文字导入法
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残迹和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翻开140多年的历史,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电教媒体导入法
电教媒体富于感染力,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战略大决战”一课开始前,教师可播放一曲威武雄壮的战歌《民主青年进行曲》,同时配上《刘胡兰英勇就义》《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图片,触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带动学生内心的变化,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七、诗词导入法
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时,笔者先朗诵了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然后问学生:“你们理解毛主席的这一七律诗的意义吗?长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由于学生被诗的意境感染了,听起课来聚精会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国家时事政策导入法、图解导入法、音乐导入法等方法来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苏强.新课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