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这话是在理的。如果你注定没钱,那最好在加拿大没钱。因为,在加拿大只有当你穷得不名一文、无家可归的时候,反而才有机会入住温哥华冬奥村的顶级公寓豪宅。费用的事儿你甭发愁,政府埋单。
但是,如果你注定得生场病,那……你该在哪儿病,就得两说了。为嘛呢?因为在俺看来,中加两国的医疗资源、医保制度,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不足。
你说加拿大的医疗福利好吧?好得连奥巴马都哭着喊着往他们美国嫁接。可是,很多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生了病,却宁可不远万里打一飞的回国就诊。
加拿大的医疗保障制度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他不像是我们的“医疗保险”模式,而更像是“公费医疗”制度。除了个人每年交一点点钱外,绝大部分费用,全部走省里的财政支出。而且,有些财大气粗的省份,连个人交的那点儿钱干脆都给免单了。
他这个方法,可以保证让他们的医保体系覆盖到每一个人(包括公民和永久居民),不管穷的富的、城市的农村的、有没有工作的、单位给不给你上保险的,都可以享受公费医疗。
第二,他们实行一种“家庭医生”制度。在加拿大,你生了病不能直接奔医院(急症除外),得先去找家庭医生,由他决定你这病值当值不当去医院。小病,家庭医生就处理了;大病,非去医院不可,家庭医生负责给你预约。没家庭医生的预约,去了医院也得把你轰出来。
这个制度有个好处,保证他们的医院都安安静静地有个医院样儿,不像我们这儿,医院里乌乌泱泱地整天跟开庙会似的。
第三,他们实行“医药分家”制度。医生只管开药方子,你自己找药铺去买药。“医”的费用是政府埋单;“药”的部分,对不起,您自掏腰包吧。
医药分家的好处自不必多说了,杜绝了医药腐败,节约了政府的医保开支,美中不足就是患者个人也得出点儿血(自付药费)。
听着挺好,真执行起来,加拿大这套医保制度也有他的难处:
首先是财政负担太大。公费医疗固然是好,可你政府真得拿得出那么多钱来才行。有“专家”预言,加拿大的“公费医疗”模式将因财政不堪其负而在若干年后崩溃。就是富如美国,奥巴马费劲巴拉搞起来的“奥式医保制度”,不也在这回总统竞选时成了罗姆尼攻击的靶子么?就是因为这么大一包袱指着政府一家儿单扛,确实难点儿。
政府再难,让他自己找地儿哭去,咱老百姓犯不着替他着急。可加拿大这套医保制度的另一个缺点,就直接落在患者个人头上了——在加拿大,想去医院看个病且得等呢!
前面说了,大病去医院,得先由家庭医生预约。可这一约,就不定约到什么时候去了。说白了,加拿大的医疗资源也严重紧缺。前不久网上有人爆料:在温哥华,某人预约了一个胃镜检查,你知道已经排到什么时候了吗?2014年!
加拿大家园论坛网友发图称约一个胃镜检查得等上两年,怎么听都像是段子,不像是真事。真事也好、段子也罢,在温哥华,预约去医院看病要排大队是真的。他看你不是急症,一时半会儿的也死不了,让你排上一年半载的,不新鲜。
所以,有些新移民在加拿大生了病,不惜打飞的回中国去治,实在是等不起呀。
对华人新移民来说,回国看病虽然有点儿折腾,但也自有其好处:
1、别的地方不敢说,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顶尖医院的软硬件水平都是国际一流的,至少不会比温哥华差;
2、看病不用等,三甲医院的号再难挂,大不了抱着铺盖卷儿连夜去挂号处门口儿排队就是了;
3、医生、护士都能说国语,沟通上不存在障碍;
4、……俺还没想起来呢,您再帮俺想想?
国内看病最大的问题,跟加拿大一样,也是医疗资源紧张。据俺观察,北京这地方人气最旺的,第一是春运期间的火车站,第二恐怕就得说是三甲医院了。前段儿时间看过一部医院题材的国内电视剧,剧中的角色(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抱怨道:现在这人,甭管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跑,就是死都得死在三甲医院……
其实这事儿你不能怨病人,谁让你非把医院分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呢?顶级医院把持着最优秀的医疗资源,甚至连某些处方药都只有三甲医院的大夫才有权力开,你这等于挤兑着病人往三甲医院里涌嘛。
国内官府特别喜欢给机构定级,比如三甲医院、重点中学、一级建筑公司、甲级设计院……等等。据说这是为了规范市场,但俺实在看不出来这招数除了权力寻租还有什么其他方面的好处。
扯远了,还是回来说看病的事儿。窃以为国内医保体系中最需完善的部分,还是解决覆盖面的问题,就是让所有的老百姓“病有所医”,哪怕暂时水平上差一点呢,但也应该让每个人都看得起病。这方面咱还真得向加拿大学习。
在看病这件事儿上,体现出了中加两国在面对资源紧缺时的不同处理方式:
中国是把资源摆在这儿,就这么点儿,谁有能耐抢到就是谁的,有关系的托关系,没关系的起大早儿,先到先得,下手晚的连喝汤的份儿都没有。
加拿大是排大队,挨个儿来,谁也甭想加塞儿,利益是保证有你的,而且谁也不会比谁少,但啥时能轮到你?不知道。
套用哈姆雷特的著名句式来说,在中国生病?还是在加拿大生病?这是一个问题!
但是,如果你注定得生场病,那……你该在哪儿病,就得两说了。为嘛呢?因为在俺看来,中加两国的医疗资源、医保制度,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不足。
你说加拿大的医疗福利好吧?好得连奥巴马都哭着喊着往他们美国嫁接。可是,很多中国移民在加拿大生了病,却宁可不远万里打一飞的回国就诊。
加拿大的医疗保障制度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他不像是我们的“医疗保险”模式,而更像是“公费医疗”制度。除了个人每年交一点点钱外,绝大部分费用,全部走省里的财政支出。而且,有些财大气粗的省份,连个人交的那点儿钱干脆都给免单了。
他这个方法,可以保证让他们的医保体系覆盖到每一个人(包括公民和永久居民),不管穷的富的、城市的农村的、有没有工作的、单位给不给你上保险的,都可以享受公费医疗。
第二,他们实行一种“家庭医生”制度。在加拿大,你生了病不能直接奔医院(急症除外),得先去找家庭医生,由他决定你这病值当值不当去医院。小病,家庭医生就处理了;大病,非去医院不可,家庭医生负责给你预约。没家庭医生的预约,去了医院也得把你轰出来。
这个制度有个好处,保证他们的医院都安安静静地有个医院样儿,不像我们这儿,医院里乌乌泱泱地整天跟开庙会似的。
第三,他们实行“医药分家”制度。医生只管开药方子,你自己找药铺去买药。“医”的费用是政府埋单;“药”的部分,对不起,您自掏腰包吧。
医药分家的好处自不必多说了,杜绝了医药腐败,节约了政府的医保开支,美中不足就是患者个人也得出点儿血(自付药费)。
听着挺好,真执行起来,加拿大这套医保制度也有他的难处:
首先是财政负担太大。公费医疗固然是好,可你政府真得拿得出那么多钱来才行。有“专家”预言,加拿大的“公费医疗”模式将因财政不堪其负而在若干年后崩溃。就是富如美国,奥巴马费劲巴拉搞起来的“奥式医保制度”,不也在这回总统竞选时成了罗姆尼攻击的靶子么?就是因为这么大一包袱指着政府一家儿单扛,确实难点儿。
政府再难,让他自己找地儿哭去,咱老百姓犯不着替他着急。可加拿大这套医保制度的另一个缺点,就直接落在患者个人头上了——在加拿大,想去医院看个病且得等呢!
前面说了,大病去医院,得先由家庭医生预约。可这一约,就不定约到什么时候去了。说白了,加拿大的医疗资源也严重紧缺。前不久网上有人爆料:在温哥华,某人预约了一个胃镜检查,你知道已经排到什么时候了吗?2014年!
加拿大家园论坛网友发图称约一个胃镜检查得等上两年,怎么听都像是段子,不像是真事。真事也好、段子也罢,在温哥华,预约去医院看病要排大队是真的。他看你不是急症,一时半会儿的也死不了,让你排上一年半载的,不新鲜。
所以,有些新移民在加拿大生了病,不惜打飞的回中国去治,实在是等不起呀。
对华人新移民来说,回国看病虽然有点儿折腾,但也自有其好处:
1、别的地方不敢说,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顶尖医院的软硬件水平都是国际一流的,至少不会比温哥华差;
2、看病不用等,三甲医院的号再难挂,大不了抱着铺盖卷儿连夜去挂号处门口儿排队就是了;
3、医生、护士都能说国语,沟通上不存在障碍;
4、……俺还没想起来呢,您再帮俺想想?
国内看病最大的问题,跟加拿大一样,也是医疗资源紧张。据俺观察,北京这地方人气最旺的,第一是春运期间的火车站,第二恐怕就得说是三甲医院了。前段儿时间看过一部医院题材的国内电视剧,剧中的角色(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抱怨道:现在这人,甭管大病小病都往三甲医院跑,就是死都得死在三甲医院……
其实这事儿你不能怨病人,谁让你非把医院分出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呢?顶级医院把持着最优秀的医疗资源,甚至连某些处方药都只有三甲医院的大夫才有权力开,你这等于挤兑着病人往三甲医院里涌嘛。
国内官府特别喜欢给机构定级,比如三甲医院、重点中学、一级建筑公司、甲级设计院……等等。据说这是为了规范市场,但俺实在看不出来这招数除了权力寻租还有什么其他方面的好处。
扯远了,还是回来说看病的事儿。窃以为国内医保体系中最需完善的部分,还是解决覆盖面的问题,就是让所有的老百姓“病有所医”,哪怕暂时水平上差一点呢,但也应该让每个人都看得起病。这方面咱还真得向加拿大学习。
在看病这件事儿上,体现出了中加两国在面对资源紧缺时的不同处理方式:
中国是把资源摆在这儿,就这么点儿,谁有能耐抢到就是谁的,有关系的托关系,没关系的起大早儿,先到先得,下手晚的连喝汤的份儿都没有。
加拿大是排大队,挨个儿来,谁也甭想加塞儿,利益是保证有你的,而且谁也不会比谁少,但啥时能轮到你?不知道。
套用哈姆雷特的著名句式来说,在中国生病?还是在加拿大生病?这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