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之管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gth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是数学创造和发展的源泉,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是培养数学能力与数学人才的需要。在课程改革后的教材中,有更多的内容蕴涵着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数学的学习与研究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符号思想 分类思想 转换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我结合教学实践从符号、分类、转换、归纳等这几种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教学尝试。
  1、符号思想方法
  符号思想方法是指用符号及符号组成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的概念、运算和结论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了符号表示起来就方便多了,先有罗马数字,后有阿拉伯数字,特别是印度发明的“0”这个符号被公认是一个伟大的创举。用数学符号表示,比如:一元二次方程
  ax2 bx c=0(a≠0)根的情况:
  当△>0时,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根;
  当△=0时,原方程有两个相等实根;
  当△<0时,原方程没有实根。(其中△=b2-4ac)
  如果没有创造了代数中的这种文字系数,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一般性讨论就要写上好多页的纸,而在创造了这种系数后,只要一页纸就够了。了解了符号的这些好处,就能理解其中的奥秘,就会认识到符号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理解清楚符号的重要涵义,并尽可能加以应用和记忆,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积累,就可以逐步达到熟练掌握的地步。
  2、分类思想方法
  分类不仅描述对象的统一性,也刻画了个体差异性,分类思想不仅在数学知识的整理和概念学习中十分重要,而且在教学证明、参数讨论以及有关排列,组合数的计算中也非常有用。数学上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二分法,例如把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来分类,有: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若分成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则是不恰当的,因为等腰三角形中包括等边三角形,这样就出现重复了。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等价关系分类:比如在讨论三角形相似关系时,我们只确定其对应角相等和对应边成比例,而不考虑三角形的大小。
  分类的思想方法一方面可使有关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另一方面对该概念的外延能得到较深刻的认识。
  3、转换思想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转换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思想方法,当你面对一个数学问题直接解答难以进行时,就应当将问题转换成一个或几个易于解决的新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就解决了原问题。下面我们就列举一些比较常用的转换方法。
  (1)变量替换法:通过变量的替换,从书写的形式上就大大地简单化了,从而达到化繁为易的目的,一般我们都是遵循陌生问题熟悉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原则,下面我们通过两个例题来加以讲解。
  例2 解下面的方程(x2-3x-1)2-2(x2-3x-1)-3=0
  解 令x2-3x-1=y,则原方程化为:y2-2y-3=0,或(y-3)(y 1)=0
   所以y1=3,y2=-1当y1=3,即当y2=-1时即x2-3x-1=3,x2-3x-1=-1
  x2-3x-4=0,x2-3x=0,(x-4)(x 1)=0,x(x-3)=0∴x1=4,x2=-1∴x3=0,x4=3∴原方程的解为:x1=4,x2=-1,x3=0,x4=3
  这道题是利用换元法把高次方程转化为低次方程,从而比较容易得解出来,如果不这样的话,要求得解就比较困难了。
  (2)数形转化法。数和形是数学中两个基本的概念,数学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对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发展而展开的。数学科学的发展,形与数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通过转化,有时可以把几何的问题转化成代数的问题来求解,会比较简单。
  4、归纳思想方法
  对于数学上的发现与创新而言,归纳推理的巨大作用是论证推理所无法代替的,归纳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揭示数学规律的重要手段。例如,人们经过多次观察、比较,得出“不重合的两点可以确定一條直线”;通过对各种三角形内角的度量,便得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它也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用归纳法引入数学概念,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从个别问题中抽象概括一般结论的能力,同时它又是启发人们用特殊方法解决一般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与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积极挖掘数学思想方法,积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细心体验生活,养成观察、探索、发现的思维习惯,对数学知识、方法和规律能有一个更加本质的认识,为数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多做贡献。
其他文献
1、心路    1981年7月,我初中毕业,当我正在为人生之路如何走而彷徨时,于1985年3月一张招考民办教师的通知书使我与三尺讲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二十五年了,回顾这一段历程,检阅自己生命的册页,我明白了一个极朴素的真理: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张单程票,走程走得越远就越清醒,虽说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但心路历程比生命历程更慢长得多,丰富得多。我虽是很清苦地生活着,可我觉得充实。  用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必须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切忌教学时实施一个标准,搞一刀切,而必须尊重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而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
【摘 要】物理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传统的教师授课方式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多媒体在物理课堂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从单一的听课模式中解脱出来,在生动而具体的物理情境中去接触物理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延伸了学生的物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增强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物理教学 多媒体CAI 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多媒体教
一、案例描述  小豪,两岁时父母离异。因为母亲是外省市户口,因此小豪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家水站打工。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帮助小豪的学习,甚至连小豪的生活也顾及不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孩子甚至穿着有破洞的衣服上学。经常因为没人叫醒而迟到,有时根本没洗脸就到校上学。同学们不喜欢他,嫌他学习成绩差,人有邋遢。因此从小豪的目光中,感觉不到一点自信。基本上看不到他和任何同学接触,下课
百多年来已有1000多人次荣获诺贝尔奖,而我国一个都没有,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关系很大。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21世纪的优秀人才。现就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转变师生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应试教育偏向强调灌输,在教学中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共同组成语文学习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呢?课程改革在我校的实施是与“语文交际场教学实验”课题①开展同步进行的,下面,我运用“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对当前综合性学习存
【摘 要】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多个方面来阐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好处,特别是农村学生见识少,加上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又直观明白。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多媒体 英语教学 运用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知识不断更新、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学工具有了划时代的突
摘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师生进行广泛交流,以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学会“数学的思维”、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国际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意义
摘要:作者针对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式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并对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导入式教学  在21世纪经济和政治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改革是不容忽视的。在寻求教育自身特色的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应当探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导入教学就是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在拓展开放性思维训练而进行的教学创新行为。近几年
【摘 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每一堂课都演化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即是学生。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应该是实事求是,植根于受教育主体,才是符合小学教学改革真正的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主体性创新 情境创新 矛盾出新    一、把握主体性创新  小学语文,不仅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在培养学生语言的创造能力。在正确表达语言的基础上,适当地将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