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许多优秀的大师作品对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名家之作有着“没见过”“看不懂”的问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相对滞后。因此,本人对大师作品欣赏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思考,一切从“美”开始,引领学生进入名家之作的精彩世界,感受名家之作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一、初步感受,激发美的体验
对大师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瞬间的强力感受,是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这种印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能把学生带入精彩的艺术世界,形成美好的情感经验,对大师作品的欣赏非常重要。因此应尊重学生对名家之作的初次感受。
如在学习点彩画这一课时,刚出示《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作品,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被画面中鲜艳的色彩、丰富的造型所吸引,这是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最原始的感受,是学生审美愉悦的初次体验。面对学生的这种反应,教师可以巧妙地顺着学生的表现说:“这幅画真是太美了,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这幅画中什么最吸引你?”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兴趣,有的说是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说是色彩太鲜艳了,有的说画面中有许多的彩点,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第一感受,为进一步欣赏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仔细观察,体验美的旋律
在学生对名家之作有了初步的体验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析观察大师的作品,自由讨论,感受形体轮廓的大小、线条粗细曲折的变化、色彩深浅明暗的运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与协调、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
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上观察和讨论:画面上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鲜艳的还是灰暗的?它们对比强烈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讨论得出:画家用了蓝色、紫色和黄色,色彩很鲜艳,对比很强,给人一种跳动的感觉。再从画面中的形象、笔触来观察发现画家独特的笔触和运动的线条,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大师作品的美丽的元素。
三、创设情境,挖掘美的底蕴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欣赏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从而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
如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教师先播放录像《群马奔腾》,配上《赛马》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万马奔驰的画面之中,给学生的视听觉带来了很大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欣赏兴趣,体会到奔马的气势。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教师出示《奔马》图,并提问:大师是如何表现奔跑中的骏马的?你能描述一下它的动态吗?这些马与生活中的马相比,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刚才录像、音乐的渲染下,兴奋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看到这些马像是一群非常健壮的野马,有的说它跑得非常快,很有力气,有的说它们像是在草原上奔驰……学生被大师的作品完全吸引住了,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感觉到了中国画独有的艺术底蕴。
四、想象创作,深化美的感觉
学生对名家之作的内容、形式都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后,教师应趁热打铁,让学生学一学、画一画,甚至改一改、创一创大师的作品,形成自己的情感意识和知识形态。
如欣赏修拉的点彩画《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为画中的人物,然后跟着教师的话展开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我的身体很放松,我看到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看到了蓝蓝的天空,高高的树,还有清清的水……”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教师的语言,体会到了大师作品的美丽。然后请学生睁开眼睛,鼓励学生:你能学一学画家表现一幅点彩之作吗?想一想,除了可以用颜色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教师提供彩纸、剪刀、棉签、毛笔等各种材料和工具,学生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具,有的画出了点彩树,有的画出了点彩花,有的点彩还颇有大师风范,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也加强了学生对大师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学校的课堂只是孩子接受美育的起点,大师作品的欣赏只是一个很小的审美环境,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中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接触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激发学生对名家之作的欣赏热情,体验大师作品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一、初步感受,激发美的体验
对大师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种瞬间的强力感受,是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这种印象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能把学生带入精彩的艺术世界,形成美好的情感经验,对大师作品的欣赏非常重要。因此应尊重学生对名家之作的初次感受。
如在学习点彩画这一课时,刚出示《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作品,学生就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哇”的惊呼,他们被画面中鲜艳的色彩、丰富的造型所吸引,这是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最原始的感受,是学生审美愉悦的初次体验。面对学生的这种反应,教师可以巧妙地顺着学生的表现说:“这幅画真是太美了,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这幅画中什么最吸引你?”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对大师作品的欣赏兴趣,有的说是各种各样的人物,有的说是色彩太鲜艳了,有的说画面中有许多的彩点,教师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第一感受,为进一步欣赏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仔细观察,体验美的旋律
在学生对名家之作有了初步的体验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分析观察大师的作品,自由讨论,感受形体轮廓的大小、线条粗细曲折的变化、色彩深浅明暗的运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对比与协调、多样与统一、节奏与韵律。
如欣赏梵高的《星月夜》,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上观察和讨论:画面上有哪些颜色?这些颜色是鲜艳的还是灰暗的?它们对比强烈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讨论得出:画家用了蓝色、紫色和黄色,色彩很鲜艳,对比很强,给人一种跳动的感觉。再从画面中的形象、笔触来观察发现画家独特的笔触和运动的线条,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大师作品的美丽的元素。
三、创设情境,挖掘美的底蕴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艺术特点,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欣赏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从而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
如欣赏徐悲鸿的作品《奔马》,教师先播放录像《群马奔腾》,配上《赛马》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万马奔驰的画面之中,给学生的视听觉带来了很大震撼,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欣赏兴趣,体会到奔马的气势。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教师出示《奔马》图,并提问:大师是如何表现奔跑中的骏马的?你能描述一下它的动态吗?这些马与生活中的马相比,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刚才录像、音乐的渲染下,兴奋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说看到这些马像是一群非常健壮的野马,有的说它跑得非常快,很有力气,有的说它们像是在草原上奔驰……学生被大师的作品完全吸引住了,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感觉到了中国画独有的艺术底蕴。
四、想象创作,深化美的感觉
学生对名家之作的内容、形式都有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后,教师应趁热打铁,让学生学一学、画一画,甚至改一改、创一创大师的作品,形成自己的情感意识和知识形态。
如欣赏修拉的点彩画《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为画中的人物,然后跟着教师的话展开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我的身体很放松,我看到周围有各种各样的人,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看到了蓝蓝的天空,高高的树,还有清清的水……”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和教师的语言,体会到了大师作品的美丽。然后请学生睁开眼睛,鼓励学生:你能学一学画家表现一幅点彩之作吗?想一想,除了可以用颜色点,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教师提供彩纸、剪刀、棉签、毛笔等各种材料和工具,学生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具,有的画出了点彩树,有的画出了点彩花,有的点彩还颇有大师风范,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也加强了学生对大师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学校的课堂只是孩子接受美育的起点,大师作品的欣赏只是一个很小的审美环境,在这个有限的空间中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接触美、感受美、理解美、体验美,激发学生对名家之作的欣赏热情,体验大师作品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更好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