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普通话推广实施六十年后的今天,普通话已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优势语言,然而一些方言则处于濒危、萎缩甚至消亡的状态。中国要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必须推普,但同时也应当保护方言。因为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具有自身的价值,还有很重要的社会交际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保护方言也是保留世界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在推普的同时,为方言保留一片生存的空间。本文还提出了一些保护方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保护
作者简介:张宁,女,1980年7月出生,现就职于北京顺义国际学校高中部。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一、引言
方言, 顾名思义是“一方之言”。 它是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以及传统的积淀,也是当地人民灵感的源泉以及他们创造力的体现。许多学者认为语言和方言的界定,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判别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往往是政治性的。
我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失去自己的语言,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总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瑰宝,方言也是奇葩。我们一定要多加关注并适当保护方言,从政策和舆论等方面,尽可能为方言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尽力延缓濒危方言的消亡。
二、汉语方言的现状
(一) 方言的划分
中国方言传统上以南北区分,即所谓的南腔北调。如果再细分,则可以分为七大方言。这些方言包括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和粤语。其中吴湘赣等,閩又有分閩南同閩北,而北方方言就較統一,就只有一種,所以就叫北方方言或者北方話,夾埋就叫「七大方言」。南方方言的种类比较多,比如闽方言又可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而北方方言则相对统一,只有所谓的北方方言或者北方话。
(二)方言的演变
如果你想知道汉语自古至今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可以从多种渠道去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言。可以说,我们的方言很复杂,从南到北方言上的差异正好是从古至今汉语发展的一个轨迹。随着时代的变化,方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实上,方言演变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些强势方言,比如粤方言广东话,吴方言上海话,闽方言福建话,它们的活力正在不断增强。
现在我们在各类的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接触到各种方言。方言已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并鲜活地反映出一个地方或地区的民风民俗、民情民意。我们先从北方方言的代表北京话说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用了很多老北京话,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生活。而电影《顽主》则引用了大量新北京话反映出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的生活。文学作品中鲜活的北京话所创造的意境,也让人心领神会。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这样写晚上的街景:“有一个老头儿吆喝:“炸丸子开锅!”推车走过。不过只用了普普通通的十几个字儿,古都的京城叫卖和夜景已活灵活现地呈现眼前,读者仿佛已置身小说描写的情境。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那种街头的场景和对话已经不复存在了,或许我们只能在舞台上重温那些活生生的老北京的方言了。再比如,北京话的轻声、儿化音呈现衰颓的趋势,土词也在不知不觉中日渐销蚀。
方言是一种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城市中运用方言的人群正在日趋减少,这一现象在年轻一代身上尤为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用普通话与当地人交流,他们的子女从小在学校学习的也是普通话。长此以往,各地方言将被年轻人所遗忘,直至若干年后消失。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大城市的极速发展,已经导致了许多城市“千城一面”。试想,几十年后,在广州、深圳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操着纯正普通话的中老年人,在四川和重庆的茶馆里高谈阔论的也用的是普通话,在江、浙、沪城市里没有了吴侬软语,那么符合这个地域特征和城市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就缺失不全了。
三、汉语方言保护的必要性
(一)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等。昆曲和古琴艺术等都是备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语方言也不例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部负责人指出“维持尽可能多的语言如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否则,整个世界就会单一化,所有的人都说一种语言,举止行为如出一辙,这样,我们就会丢失掉祖先传下的文化遗产。”
(二)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我国作为方言众多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必须保护地方方言。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且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实,方言和普通话关系相当密切,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首先,古代的许多通用词语依然保留在现代方言里。其次,在汉语发展史上,有很多方言词语被通用语所吸收的例子。如:把脉、买单。换言之,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代的通用语很多保留在当代方言中,古代的方言很多成为当代的普通话;当代的某些方言词语,经过一段时间会演变为普通话,例如北京的“打呼噜、撮饭、大腕儿、猫腻儿”等,上海的“煞有介事、瘪三、盖浇饭”等,很多类似的方言会慢慢演变成普通话,或已经被普遍使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为普通话起一定的补充作用。比如方言可以为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年人和偏远地区群众的沟通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增进亲情乡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起着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方言是普通话的重要营养来源,但其价值不仅限于此,其重要性还在于方言在我国有特别悠久厚重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它保存了各地的历史、戏曲、民俗等各种文化要素,语言和这些要素是无法分割开来的。方言保留着普通话里消失了的各种语言成分,是语言学和语言历史的宝库。方言的知识还可用于了解近代的文献。各地的方言才是真正的口语,能全面地反映我们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微的角落。
四、汉语方言的保护
(一)方言保护
方言保护是指中国使用汉语方言的地区以方言保护为号召的自发的民间行动。那些地区主要是南方方言区。方言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各地母语环境因国家推行共同语而急剧衰落灭绝的现状,并呼吁不要让以方言为载体的戏曲艺术和民间文学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性地消失。在大陆、香港和台湾都有自发组成的方言保护团体。但截至目前,大部分的保护方案仍然停留在讨论的阶段,彼此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所以还没有任何实质且有效地保护方言的行动。
(二)保护方言所做的工作
在保存方言方面,我们的先人已经作了不少的工作。以福州方言为例,400年前就有人编撰了《戚林八音》,其后有谢章铤的《说文闽音通》、陈衍的《福建通志·方言志》出版,它们都辑录了大量的当时福州语音和词汇。解放后,福建人民出版社在编辑出版福州方言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整理出版了福州方言话本《闽都别记》,方炳桂著的《福州熟语》等。
除了用文献的方式开展保护,以戏曲和媒体为载体来保存地方方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如昆曲、豫剧、评剧、苏州评弹等,它们都保存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方言语音和词汇。许多地方电视卫星电视,如湖南卫视和青海卫视都保留了许多方言类节目,比如用方言演绎的电影、电视剧和娱乐节目。
国家语委从2008年起就逐步开展了对“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他们计划录制“原汁原味”的声音,其中饱含“民族记忆”的汉语方言是重要的拟保存对象。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保存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带有特色的地方普通话,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充足的语料资源,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国家安全等事业中。
(三)方言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我们应该像重视其他文化遗产工作一样切实重视防止方言的消失和退化的工作。不要让我国的一些有价值的弱势方言和已经濒危的方言像其他国家的某些方言那样衰退甚至消亡。
第一,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方言。政协委员毛海涛就在会议上提出建议:尽快在大中城市制定保护方言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首先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99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试点,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实行“双语”制度。
第二,我们应该加大对方言调查的记录力度,以及对相关研究项目加大支持的力度,比如从资金、技术等方面。一直以来,汉语方言学界致力于方言的调查整理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为汉语方言的保存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几年来,国家资助了一批大型的汉语方言项目,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汉语方言大词典》等。但相对于自然科学,我们对人文社科,包括方言研究的投入还相当少,为了保护方言,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保存、保护汉语方言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我们还可以通过编辑方言志来记录不同区域方言的发音和语法。在历代志书中方言志较少,以往地方志对方言的记载既不重视也不完善。但随着方言在各地振兴经济、繁荣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方言志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已经清晰的显现出来。
第三,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方言。例如在平面媒体开辟“方言”相关的栏目,在文艺杂志上设立“方言典故”等栏目,在声像媒体开辟“方言频道”。我们还可以借助有奖趣味活动,宣传地方方言。
第四,大力保护地方戏剧、曲艺等以方言为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对各地的方言剧种、口头说唱加大的保护和挽救的力度。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很受欢迎的方言类节目或者品牌,比如刚刚在北京落户的“刘老根大舞台”,就成功地把东北二人转引入了京城,并使得东北方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第五,鼓励和提倡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用方言来交流。如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在非工作或非会议的场合,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我们还可以鼓励各地的中、小学生在校外用当地的语言交流。
五、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汉语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普通话的重要营养来源。方言中还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特殊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是文化的奇葩。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其他国家保护方言失败的教训,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抢救和保存方言,以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和维持世界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朱建颂:《方言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
[2]吕静:“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伊犁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4期,2005年12月.
[3]毛海涛:“防止历史文化内涵缺失——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人民政协报,2004 年8月30日.
[4]陈政勇:“妥善保存方言口语文物之我见”,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年10月.
[5]周振鹤:“别让方言挟文化随风而逝”,解放日报,2005年4月16日.
[6]马庆株:“爱方言,更要爱普通话——谈方言保护和保存”,语言文字周报,2005 年 6月 29日.
关键词: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保护
作者简介:张宁,女,1980年7月出生,现就职于北京顺义国际学校高中部。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
一、引言
方言, 顾名思义是“一方之言”。 它是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以及传统的积淀,也是当地人民灵感的源泉以及他们创造力的体现。许多学者认为语言和方言的界定,不仅仅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判别语言和方言的标准往往是政治性的。
我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就是说如果人们失去自己的语言,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总而言之,语言是文化瑰宝,方言也是奇葩。我们一定要多加关注并适当保护方言,从政策和舆论等方面,尽可能为方言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尽力延缓濒危方言的消亡。
二、汉语方言的现状
(一) 方言的划分
中国方言传统上以南北区分,即所谓的南腔北调。如果再细分,则可以分为七大方言。这些方言包括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和粤语。其中吴湘赣等,閩又有分閩南同閩北,而北方方言就較統一,就只有一種,所以就叫北方方言或者北方話,夾埋就叫「七大方言」。南方方言的种类比较多,比如闽方言又可分为闽南方言和闽北方言。而北方方言则相对统一,只有所谓的北方方言或者北方话。
(二)方言的演变
如果你想知道汉语自古至今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可以从多种渠道去了解,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言。可以说,我们的方言很复杂,从南到北方言上的差异正好是从古至今汉语发展的一个轨迹。随着时代的变化,方言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实上,方言演变的速度是很快的。一些强势方言,比如粤方言广东话,吴方言上海话,闽方言福建话,它们的活力正在不断增强。
现在我们在各类的广播、电影、电视以及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接触到各种方言。方言已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并鲜活地反映出一个地方或地区的民风民俗、民情民意。我们先从北方方言的代表北京话说起。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用了很多老北京话,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生活。而电影《顽主》则引用了大量新北京话反映出上世纪80年代北京人的生活。文学作品中鲜活的北京话所创造的意境,也让人心领神会。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这样写晚上的街景:“有一个老头儿吆喝:“炸丸子开锅!”推车走过。不过只用了普普通通的十几个字儿,古都的京城叫卖和夜景已活灵活现地呈现眼前,读者仿佛已置身小说描写的情境。但是,现在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那种街头的场景和对话已经不复存在了,或许我们只能在舞台上重温那些活生生的老北京的方言了。再比如,北京话的轻声、儿化音呈现衰颓的趋势,土词也在不知不觉中日渐销蚀。
方言是一种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但是,目前在国内的许多城市中运用方言的人群正在日趋减少,这一现象在年轻一代身上尤为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用普通话与当地人交流,他们的子女从小在学校学习的也是普通话。长此以往,各地方言将被年轻人所遗忘,直至若干年后消失。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大城市的极速发展,已经导致了许多城市“千城一面”。试想,几十年后,在广州、深圳的大街上随处可见操着纯正普通话的中老年人,在四川和重庆的茶馆里高谈阔论的也用的是普通话,在江、浙、沪城市里没有了吴侬软语,那么符合这个地域特征和城市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就缺失不全了。
三、汉语方言保护的必要性
(一)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中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等等。昆曲和古琴艺术等都是备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语方言也不例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部负责人指出“维持尽可能多的语言如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同样的道理,我们需要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多样性,否则,整个世界就会单一化,所有的人都说一种语言,举止行为如出一辙,这样,我们就会丢失掉祖先传下的文化遗产。”
(二)方言和普通话的关系
我国作为方言众多的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必须保护地方方言。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且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实,方言和普通话关系相当密切,甚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首先,古代的许多通用词语依然保留在现代方言里。其次,在汉语发展史上,有很多方言词语被通用语所吸收的例子。如:把脉、买单。换言之,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代的通用语很多保留在当代方言中,古代的方言很多成为当代的普通话;当代的某些方言词语,经过一段时间会演变为普通话,例如北京的“打呼噜、撮饭、大腕儿、猫腻儿”等,上海的“煞有介事、瘪三、盖浇饭”等,很多类似的方言会慢慢演变成普通话,或已经被普遍使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为普通话起一定的补充作用。比如方言可以为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年人和偏远地区群众的沟通服务,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增进亲情乡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起着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方言是普通话的重要营养来源,但其价值不仅限于此,其重要性还在于方言在我国有特别悠久厚重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它保存了各地的历史、戏曲、民俗等各种文化要素,语言和这些要素是无法分割开来的。方言保留着普通话里消失了的各种语言成分,是语言学和语言历史的宝库。方言的知识还可用于了解近代的文献。各地的方言才是真正的口语,能全面地反映我们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微的角落。
四、汉语方言的保护
(一)方言保护
方言保护是指中国使用汉语方言的地区以方言保护为号召的自发的民间行动。那些地区主要是南方方言区。方言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各地母语环境因国家推行共同语而急剧衰落灭绝的现状,并呼吁不要让以方言为载体的戏曲艺术和民间文学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性地消失。在大陆、香港和台湾都有自发组成的方言保护团体。但截至目前,大部分的保护方案仍然停留在讨论的阶段,彼此之间也缺乏沟通和交流,所以还没有任何实质且有效地保护方言的行动。
(二)保护方言所做的工作
在保存方言方面,我们的先人已经作了不少的工作。以福州方言为例,400年前就有人编撰了《戚林八音》,其后有谢章铤的《说文闽音通》、陈衍的《福建通志·方言志》出版,它们都辑录了大量的当时福州语音和词汇。解放后,福建人民出版社在编辑出版福州方言资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整理出版了福州方言话本《闽都别记》,方炳桂著的《福州熟语》等。
除了用文献的方式开展保护,以戏曲和媒体为载体来保存地方方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如昆曲、豫剧、评剧、苏州评弹等,它们都保存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方言语音和词汇。许多地方电视卫星电视,如湖南卫视和青海卫视都保留了许多方言类节目,比如用方言演绎的电影、电视剧和娱乐节目。
国家语委从2008年起就逐步开展了对“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他们计划录制“原汁原味”的声音,其中饱含“民族记忆”的汉语方言是重要的拟保存对象。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保存汉语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带有特色的地方普通话,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充足的语料资源,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国家安全等事业中。
(三)方言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我们应该像重视其他文化遗产工作一样切实重视防止方言的消失和退化的工作。不要让我国的一些有价值的弱势方言和已经濒危的方言像其他国家的某些方言那样衰退甚至消亡。
第一,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方言。政协委员毛海涛就在会议上提出建议:尽快在大中城市制定保护方言的相关政策和法规。首先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99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试点,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实行“双语”制度。
第二,我们应该加大对方言调查的记录力度,以及对相关研究项目加大支持的力度,比如从资金、技术等方面。一直以来,汉语方言学界致力于方言的调查整理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为汉语方言的保存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十几年来,国家资助了一批大型的汉语方言项目,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汉语方言大词典》等。但相对于自然科学,我们对人文社科,包括方言研究的投入还相当少,为了保护方言,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保存、保护汉语方言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我们还可以通过编辑方言志来记录不同区域方言的发音和语法。在历代志书中方言志较少,以往地方志对方言的记载既不重视也不完善。但随着方言在各地振兴经济、繁荣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方言志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也已经清晰的显现出来。
第三,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方言。例如在平面媒体开辟“方言”相关的栏目,在文艺杂志上设立“方言典故”等栏目,在声像媒体开辟“方言频道”。我们还可以借助有奖趣味活动,宣传地方方言。
第四,大力保护地方戏剧、曲艺等以方言为载体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对各地的方言剧种、口头说唱加大的保护和挽救的力度。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很受欢迎的方言类节目或者品牌,比如刚刚在北京落户的“刘老根大舞台”,就成功地把东北二人转引入了京城,并使得东北方言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第五,鼓励和提倡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用方言来交流。如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在非工作或非会议的场合,可以通过方言进行交流。我们还可以鼓励各地的中、小学生在校外用当地的语言交流。
五、结论
根据上文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汉语方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普通话的重要营养来源。方言中还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特殊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是文化的奇葩。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其他国家保护方言失败的教训,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抢救和保存方言,以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和维持世界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朱建颂:《方言与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日.
[2]吕静:“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伊犁教育学院学报第18卷第4期,2005年12月.
[3]毛海涛:“防止历史文化内涵缺失——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人民政协报,2004 年8月30日.
[4]陈政勇:“妥善保存方言口语文物之我见”,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年10月.
[5]周振鹤:“别让方言挟文化随风而逝”,解放日报,2005年4月16日.
[6]马庆株:“爱方言,更要爱普通话——谈方言保护和保存”,语言文字周报,2005 年 6月 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