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的情感教学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f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人世间,没有什么比人的真情更能打动人心。情感教学亦是如此。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找回那份咿呀学语时的激情,引领学生感受母语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在情怀,并积极创造出学生对于母语文化学习的持久热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一、导语,让语文课堂情意绵绵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而语文教学的开讲艺术——导语,就显得特别重要。语文课的开端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为整堂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
  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巧妙地设计导课语言,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导语设计时,采用一些与文本相适应的音乐和画面,能直观地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这堂课的情感基调,较快进入角色;在讲授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点时,可以采用猜谜语或者问答形式,充分调动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自身体验,让语文课堂深情涌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总的来说有三方面:教师“体验”过的情;学生“潜伏”的情;教材“内蕴”的情。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有饱满的情绪,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激奋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导致学生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表情和语言的适度,尽量每一节课都能用高尚激越的感情和妙趣横生的语言,把课讲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文章不是无情物”,名家名作之所以千古传诵,是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生动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披文以人情”,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
  悲的地方,讲得学生伤心落泪;乐的地方,讲得学生忍俊不禁;美的地方,讲得学生心神向往;丑的地方,讲得学生憎恨厌恶。
  
  三、朗读,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作“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要让学生美读,首先教师要进行美读,教师美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感同身受,从理性的逻辑和文字的编排转化为学生的体验和思考,从而获得积累和经验。
  在这其中要经历多个步骤:教师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将课本内容移入脑海,通过美读又将脑海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再捕捉到最具灵性的部分移入自身。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培养和发展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有情感的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面部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感线索,恰如其分地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神态,直观、形象、真切地对学生进行感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
  
  四、细节,让语文课堂激情跌荡
  
  1.借助媒体。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获取信息。课堂上可以借助媒体——音乐、录像、课件等手段,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活生生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扣人心弦的场面,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学生便可能有感而发,情绪大振,激情奔放。
  2.凭借语言。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像,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好基础。
  3.角色体验。角色体验是语文课堂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蓄积”情感的过程。根据文本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演一演,学生就会把“蓄积”的情感抒发出来。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注重以情育情,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把握好情感教育这把钥匙,唤起学生们的情感体验,让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闪光!
其他文献
当老师把作文本抱进教室,学生的眼里充满畏惧;当老师将作文木发给学生,学生的眼里充满忧伤;当老师勒令收回作文木时,学生的眼里充满着绝望:当老师拿着红笔翻开作文本时,老师的眼里充满怒火……本来,作文应该是学生表达、交流情感的一种形式,可是很多学生却把写作文当成一种负担,以至出现上述情形。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的笑声充满课堂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树立信心,让作文成为学生体验
期刊
传统教学活动中难以摆脱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学生较为被动地“吸收”。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
期刊
内容摘要: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促进学生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我试着对初中生进行作文自我修改能力的培养,发现能够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生 作文 修改 策略 培养    作文修改是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写好文章必不可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步骤。  《语文课程标准》提
期刊
文言文距今久远,词义变化大,语法也有较大区别,阅读起来有相当难度,初学者不亚于看外文。但它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有着不继承无以前进发展的传承意义。  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我在教学文言文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更新理念教育    以我的了解,一些学生学不会文言文,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上的排斥,连学习白话文的兴趣都需要刺激,更甭提对“之乎者也”
期刊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世纪之初,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成千上万教育工作者之一,我将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这次改革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新教材、新教法以及学生的新学法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就此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新教材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列举了许多真实的数据,插入了许多有趣的图片,并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数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的结尾具有艺术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要精心安排数学课的结尾。采取概括式结尾、悬念式结尾、变式结尾、网络式结尾等形式,可在数学课中起到画龙点睛,增强教学效果的功效。  主题词:数学课堂;结尾艺术;创新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除了有良好的导入,精心的课堂组织、点拨外,结尾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节。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回味无穷的作用,而且还能给学
期刊
设计理念:  1.数学教学情境本着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产生积极意义而建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学习资源可以是跨学科的知识整合。  设计构思:  1.通过从“文”到“理”的过渡,引发激趣与探究;  2.从置疑、设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学到数学新知;  3.从“点”到“面”的知识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学生是数学 学习的主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数学、领悟数学。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  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学习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使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可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期刊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探究式学习。成功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导入”起着重要的作用。  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导入”,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式数学课堂的“导入”。    一、创设悬念导入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
期刊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采用以下方法会收到很好效果。  一、创设情景,直观“引”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具体的。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由感性转化为理性。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直观演示,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引发兴趣,让他们获得直观认识
期刊